作者:冯中栋,杨爱华,雷贯军
【摘要】 为了解固原市献血人群传染性标志物感染情况,确保输血安全,对2002-2006年12769名无偿献血者血样5项传染标志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年的抗-HIV、抗-梅毒、HBsAg和抗-HCV阳性率趋于平稳;ALT不合格比例逐年上升趋势,且最高占1.87%,其次是梅毒抗体阳性占1.28%,5项传染标志总阳性率显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对献血者的筛选,排除高危人群,发展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
【关键词】 无偿献血;传染性标志物;检测
近年来,固原市无偿献血者比例逐年递增,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为了解固原市献血人群传染性标志物感染情况,确保输血安全,对2002—2006年无偿献血者血样5项传染性标志物[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取自2002—2006年在固原市街头参加无偿献血的12769名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年龄18~55周岁,其中男性6917人,女性5852人。献血者来自以学生、干部、军人、工人、农民、城镇居民为主体的无偿献血者。
1.2 试剂
无偿献血的血液必须进行初检和复检,初检和复检不得用同一试剂厂生产的试剂,同一标本的初检和复检不得由同一人进行操作。初检5项传染性标志物试剂厂家为: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和北京北化康泰临床有限公司。复检试剂厂家为: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和成都豪迈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所有试剂全部批检合格。
1.3 方法
ALT检测采用赖氏法;HBsAg、抗-HIV、抗-HCV、梅毒抗体检测均采用ELISA法。结果判定按部颁标准要求执行,初检或复检中任何一项出现阳性,则重新留样复查,两种不同试剂双孔检测,任何一孔阳性则判为不合格。抗-HIV抗体阳性标本送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确诊试验。
1.4 仪器
洗板机RT-3000;酶标仪MK-3
1.5 统计学方法
各项检测阳性率和不合格率。不同性别同一年龄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差异的趋势分析采用趋势χ2检验。
2 结果
本文结果显示,各项标志物不合格比例逐年上升,总不合格比例为4.24%(541/12769),详见表1~3。表1 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5项传染标志检测结果(略)注:()内为同一献血者重复阳性例数 表2 不同性别献血者5项标志物检测结果(略)表3 各年龄组不同性别献血者ALT检测结果(略)
3 讨论
本站检测报告的抗-HIV的阳性率较高,可能是所用试剂的灵敏度过高所致(经自治区疾控中心做确诊试验,无1例阳性)。200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指出,艾滋病流行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输血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之一,除提高检测手段的准确性外,应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的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
本资料显示HBsAg和抗-HCV阳性率低且保持平稳,其原因是采血车上HBsAg全血金标检测试纸条的应用,快速检测已筛除了大部分的HBsAg阳性者。我国HBsAg携带者约占总人口的10%,主要通过母婴传播及血液传播。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丙型肝炎感染率在0.1%以下,而我国目前常规筛选献血员,每年仍有2%~7%的受血者因输血而感染上肝炎[1]。
本资料ALT不合格者所占比例最高。引起ALT升高的原因,除肝炎病毒感染外,心脏、肾脏、胰腺病变以及药物、创伤、运动、饮酒、疲劳等多种原因均引起ALT升高[2];在检测过程中,血样的运输、保存、温度等多种原因也可引起ALT升高。由于本站采血车上没有开展ALT快速检测,也是ALT不合格比例过高的原因之一。据报道[1]ALT的活性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ALT明显高于女性,且与年龄呈正相关,40岁男性比25岁的男性ALT活性高30%,超过40岁后,ALT活性逐渐下降,且男性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女性。表2、3显示本文结果表明ALT活性与性别、年龄相关。
梅毒抗体阳性占1.28%。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性病发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3]。
卫生部2004年11月公布的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表明,发病数居前5位的包括乙型肝炎和梅毒,死亡居前5位的包括艾滋病。因此,为了保证血液质量,防止通过输血传播疾病,应加强对献血者的询问,已知本人是阳性者通过献血前的征询即退出献血,被告知不能参加献血,劝告有不洁行为者自动放弃献血,排除高危人群,尽量避免因“窗口期”而造成的漏检;发展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确保输血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振燕.南京地区五年无偿献血者5项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结果[J].临床血液杂志,2004,1(1):21.
[2]宫伟,高东英,张桂枝,等.北京街头无偿献血情况统计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4):269.
[3]梁国均,邵长庚.全国性病流行现状和趋势分析[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增刊):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