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原由及背景
自2009年大学二年级幵始学习《医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以来,笔者便对此领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笔者幼时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虽然目前的专业与医生相去甚远,却没有想到跨学科的交集在此课程中尽显魅力。医疗事业的初衷是治病救人,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是助人自助,可以说二者在对于帮助他人的动机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学科构成和操作方法有着显著的差异。真正开始着手于医务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考察,是在2010至2011年本科学习的最后一年,毕业论文题为《医务志愿者在临终关怀中的成长与反思——以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例》。临终关怀是医务社会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服务领域。医务志愿者作为医务社会服务的一个特殊群体介入临终关怀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缺失。该文通过参与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对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临终关怀志愿服务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考察了志愿者介入临终关怀的流程和服务内容,以及志愿者与病患、病患家属、队友、医护人员的互动关系,反思了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的个人需求与心理变化。研究认为,志愿者介入临终病患的服务,有助于志愿者澄清自我、激发潜能并完善价值观,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完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
二、研究的问题
实习过程中,笔者并未设定好研究的问题和重点考察对象,而是全身心投入到曰常工作中,在工作之余,记录和整理当天的经历和思考。在与同事和老师的交流中,丰富资料,逐渐加深对于资料的认识和理解。实习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在思考论文的主题定在何处。深圳是社会工作发展的窗口城市,医务社工的起步也早于内地其他省市,加之医疗体制改革持续不断的推进,是否可以结合医改来谈医务社工的嵌入式发展,“深圳模式”能否被推而广之,成为其他城市医务社工的借鉴和标榜?从宏观转向微观,医患纠纷愈演愈烈,病人砍伤医生的恶性事件也屡见不鲜,医务社工作为独立于医院和病患的第三方也有其难解的伦理道德困境,例如保密与病患知情权、价值观分歧、角色冲突、科层制的限制等等,都会在工作中有所体现,是否有必要做进一步分析和考察呢?在经过一系列的思考之后,笔者的思绪有些凌乱。于是回到社会工作最本质的特性上来,即是如何“助人自助”。如何体现医务社工的专业价值,要看助人效果。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万能的,在医院这样生老病死人间百态尽出的地方,社工的能力时时会处于捉襟见射的状态。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社工仍然在尽自己所能帮助有病患,满足他们生理、心理、社会甚至是灵性上的需求。实现“全人照顾”,最关键的一步就在于资源1整合。资源涵盖了满足病患多元化需求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从家庭成员、朋辈群体、医护人员、工作单位、社区邻里和社会组织等处获取多层次的社会支持,借助支持系统中的资源优势将需求满足的可能性扩展到最大,才能保障服务的效果和质量,以利病患的生存与康复。所以,笔者最终着眼于“资源”一词,以深圳市P医院为例,结合参与式观察和非结构性访谈,通过质性研究对深圳市医务社工的资源链接与整合效能做相关探讨,论述医务社工建设和发展是医疗体制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三、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采用人本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立场下的质性研究方法,综合考察病患及家属、医务社会工作者、医护人员、医务社工部、提供服务的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参与互动的社会资源提供方,试图“深描”实习期闻的见闻思考以及访谈资料,以期在新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扩展性地理解深圳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是一种经验回顾与展示,也是对疑虑的探讨并尝试提供改进思路。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描述深圳市P医院社会工作部的构成、日常工作流程、具体工作内容;2.描述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提供范围、工作理念与方法、资源链接与整合的过程;3.探索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与病患及家属、医护人员、同事、医院各部门、隶属机构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4.评估资源链接与整合的模式和效果;5.反思医务社会工作者在服务提供过程中的伦理道德困境及其他困惑;6.探索在现行的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政策下,如何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对于“全人照顾”的需求。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在中国学术文献
网络出版总库(CNKI)上检索主题词“医务社会工作”,共有281条检索结果,发表时间为1994年4月5日至2013年2月20日,其中“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占57条;检索篇名“医务社会工作”,共有130条检索结果,发表时间为2003年2月15日至2013年2月10日,其中“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占18条。继续检索主题词“医务社会工作”并且包含“资源”,总共只有25条符合条件,其中“医务社会工作”或“资源”出现在标题中的只有2条,发表时间为2006年12月25日至2012年11月15日,其中“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只占7条;而将“医务社会工作”替换成“医疗社会工作”一词,其他检索条件不变,检索结果则只有8条相关文献,其中“医疗社会工作”或“资源”出现在标题中的也只有2条,发表时间为2006年6月1日至2012年8月25日,其中“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只有1条。在Academic Source Premier - EBSCO学术期刊文摘及全文数据库上检索Subject Terms"medical social work",共有 634 条检索结果,发表时间为 1946 年 6月15 R至2013年3月;检索Title“medical social work",共有213条检索结果,发表时间为1920年至2013年4月27日。从以上国内文献检索结果,大致能够了解到,国内学者关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不足三十年,而着眼于资源与医务社会工作结合的文章则少之又少。本章希望通过文献查阅,澄清医务社会工作的定义,回顾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呈现医务社会工作研究的整体态势,着重论述医务社工介入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和充分性,以及提供服务的实务理论和模式。
第三章研究的方法论........17
一、社会建构主义立场下的民族志研究........17
(一)社会建构主义立场下的质性研究........17
(二)民族志的研究探索........18
二、资料的搜集与处理........19
第四章深圳市P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实录........21
一、深圳市P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概况........21
二、工作内容与流程实录........22
(一)走访科室........22
(二)小组工作........23
(三)社区工作........24
(四〉督导和培训........5
第五章资源链接与整合........26
一、医疗领域相关知识的储备........27
二、系统化的接案流程和评估体系........28
二、专业素养与技巧的运用........30
四、多渠道经济援助........31
结论
深圳市P医院社会工作部通过10多年的经验积累和近几年医务社会工作的引入,在调解医患纠纷和公共关系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初步对医务社工服务临床与医护系统的实务进行了探索和发展。医务社工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秉持人性化的伦理价值观、专业化的工作技巧以及系统化的接案结案工作流程,通过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模式,发掘服务对象潜能、协调医患沟通、链接和整合社会资源,为病患提供良好的治疗与康复环境。对病患入院到社区康复的跟进,考察和关心服务对象的家庭成员与环境,协调医护人员、医院各部门与院外资源合作,从身、心、灵、社会四个维度实施介入,正在实现着全程、全家、全队、全人的“四全服务”。从资源链接与整合的成效来看,由于服务对象、社工自身或社会资源渠道等种种因素,服务并不可能达到非常完美的状态;社工介入医疗领域所提供的服务中,经济救助占有很大的比重,确实帮助了因时因地无法参与现有医疗保障体系的病患和家庭,为他们取得了医保体系以外的经济支持,解决了燃眉之急,这种经济援助是医疗体制改革和转型过程中重要的补缺型和过渡型手段。然而我们仍然期望经济救助占医务服务的比重逐步缩小,期望将工作重心提升至高于物质基础的层面,为病患、医护人员、医疗卫生系统以及社会提供更多经济援助以外的身心灵社服务。
参考文献
1.陈丽云,樊富艰,梁佩如等编著.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中国文化与团体心理辅导.北京:中2.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2012).
4.范明林.社会工作方法与实践.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5.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6.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H. P.恰范特.医学社会学.蔡勇美,刘宗秀,阮芳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8.拉尔夫.多戈夫,弗兰克.洛温伯格,唐纳?哈林顿.社会工作伦理:实务工作指南(第七版).隋玉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010).
9.龙迪.性之耻,还是伤之痛:中国家外儿童性侵犯家庭经验探索性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洛伊斯.考尔斯.医疗社会工作:保健的视角(第二版).刘梦,王献蜜译.北京沖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