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秀红,戴秀英,张毓洪,刘英华, 杨建军
【摘要】 目的 探讨回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其特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咨询及个别咨询等不同方式结合的不同干预模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某市中学、小学各两所学校中各五个班的381名回族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四个实验组及一个对照组。入组时经不同模式的心理辅导干预半年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评估及比较。结果 回族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8.6%,人际关系等七个因子分显著高于全国中学生常模,女生在精神病性、恐怖、抑郁及人际关系四个因子上显著高于男生;采用不同模式进行心理干预后,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式二、三、四各因子分及总分在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模式一干预前后各项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回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课程讲授、团体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咨询结合的方式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关键词】 回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模式
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已引起人们的全面关注[1-2]。研究者一般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报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而关于心理健康的干预性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针对回族地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将探讨回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比较不同干预模式对回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回族聚集的某市中、小学各2所学校,每所学校选5个自然教学班,共383名回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分别将每所学校的被试学生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和4个实验组。每组在人口学变量及学习成绩上具有可比性。干预后被试381人(其中一人辍学,一人转学),其中男生193人(50.7%),女生188人(49.3%),干预前平均年龄(11.72±2.31)岁,干预后平均年龄(12.15±2.82)岁。
1.2 研究方法
1.2.1 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该量表的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无该项症状反应评1分、很轻评2分、中度评3分、偏重评4分、严重评5分。学生一般情况调查采用自设问卷,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学习程度、家庭情况及学校所在地等。
1.2.2 测试方法
采用集体测试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填涂格式统一的答题卡。由各学校的班主任经统一培训后任主试。分别在入组前及干预施行半年后统一实施测查。小学生由调查员宣读一题回答一题,遇到难以理解的题目加以解释;中学生自行回答。当场发卷,按照要求填完后立即收回,回收率为100%,且全部有效。问卷回收后将数据录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
1.2.3 干预模式
4个实验组分别采用四种心理咨询模式:模式一,讲授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实施团体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咨询;模式二,讲授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实施团体心理咨询;模式三,讲授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实施个别心理咨询;模式四,仅实施个别心理咨询。以上模式均定期举行,讲授课程内容参照统一教材,每2周1次,每次2学时;团体咨询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采用自愿报名式(8~12人)就某些专题进行系列辅导,每月1次,每次2学时;个别咨询由学生主动预约或班主任推荐进行,每月1次,每次4学时。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将所得资料建立数据库,并使用描述统计、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回族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
以总分大于160分为异常,心理异常检出率为28.6%(109/381)。以阳性均分≥3分作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标准,各因子异常发生率(%)均在0.5%~2.1%之间。其中检出率排在前四位的因子依次是躯体化(2.1%)、敌对(1.6%)、人际关系(1.3%)以及焦虑(1.3%)。其中,得分最高的前七项条目依次为:容易烦恼和激动(2.14±1.04)、忘记性大(2.05±0.99)、当别人看着您或谈论您时感到不自在(2.02±1.14)、难以做出决定(1.95±0.96)、自己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1.93±1.08)、不能集中注意力(1.93±1.07)、同异性相处时感到害羞不自在(1.92±1.12)。
2.2 回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1可见本研究被试组各因子得分及总分与常模[4]比较,除躯体化、强迫症状及偏执三个因子与常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抑郁、焦虑、恐怖及其它四个因子分与常模的差异极其显著,但总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1)。女生在总分及各项因子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在人际关系、抑郁、恐怖及精神病性方面的得分和男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表1 回族中小学生与全国中学生常模组及男、女生各因子分及总分的差异比较(略)
2.3 不同干预模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表2)表2 对照组及四个模式组心理干预前后SCL-90各因子均值及总分比较(略)
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式二、模式三、模式四各因子分及总分在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模式一干预前后各项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3 讨论
3.1 回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生率及特征
目前SCL-90作为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的工具被广泛应用,在筛查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国内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少量报道,一般结果均为少数民族学生较汉族学生或全国常模的心理健康状况差[5-6]。本研究中,以总分大于160分为异常,回族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8.6%。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及其它七个因子分显著高于全国中学生常模,躯体化、强迫症状、偏执略高于常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其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研究发现总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这一结果在其他文献中未见报道,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比较不同性别回族中小学生各因子分及总分发现,回族女生在总分及各项因子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且在人际关系、抑郁、恐怖及精神病性四个因子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当地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给回族女生造成的压力有关,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将各条目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可见,得分最高的前几项条目与情绪、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等有关,而这些问题正是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比较突出的一些问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的重点。
3.2 不同干预模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前对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与干预的研究中,多见单一形式,如仅以个别咨询或团体咨询或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其中之一为干预方式。而对以上三种方式综合运用的模式所进行辅导与干预的效果报道较少。本研究所用干预机制方面的考虑为,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可以普及心理学知识,增进对心理现象的了解、改善对己对人对事的认知;团体咨询可使学生感受团体氛围、提供人际互动场合,在团体中相互观察、相互学习,促进成长,学会利用社会支持;个别咨询则可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和解决个体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模式二、模式三、模式四各因子分及总分在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模式一干预前后各项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模式一,即课程讲授+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的效果和意义。模式二和模式三也有所改善但未达到显著变化,可能正是团体咨询和个别咨询的局限所致—团体咨询能够利用团体的动力解决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但难以照顾个别差异,难以涉及到深层次问题;个别咨询能够处理个人深度问题,但不易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反馈[7]。使用模式四进行干预的结果中有七个因子较干预前有所升高,虽然未见统计学意义,但这一现象出乎研究者预料。进一步访谈发现,很多同学对心理咨询并不了解,甚至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采用由班主任推荐学生接受咨询的方式,会给咨询者本人产生一定的压力,同时也会让其他同学产生一定的困惑,他们更加关注自己,却不知道如何解决自己的困惑,可能造成了模式四组内各症状分数有所增加的现象。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本研究仅进行了半年,除去寒假及其前后各两周的时间,实际辅导时间、频率都远远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洪猛,高松,傅金芝.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6):416-418.
[2]袁国桢,程灶火,杨碧秀.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4):50-52.
[3]汪向东,王希林,张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4]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学生SCL -90 信度、效度检验与常模建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8-10.
[5]李辉,张大均,廖全明.云南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2):38-44.
[6]王家林,苏洁寒,苏朝康.壮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577-578.
[7]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