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4684 日期:2024-01-21 来源:论文网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影响

id=zoom>  摘要:审美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美育的实施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把美的种子播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使其在对于美的追求中,明辨善恶,归心向善,成为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情境;语言;形象;结构
  
  美,是人类的最高追求和最大快乐,同时,也是人性最深刻的体现。人类所有的实践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显然,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完美情趣和一定的鉴赏能力。作为语文教师——美育的实施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把美的种子播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使其在对于美的追求中,明辨善恶,归心向善,成为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那么,如何实施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呢?
  一、创设美的情境
  情境教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凭借美的形式,把教育影响有机地融合到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情境中去。这样,情境教学不但能再现教育的美,而且还能使情境的受教育者随时都能将学习体验为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
  譬如,在学习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时,教师可以“导游”的身份,引导学生跟随作者一道去登山临水,去体会作者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所倾注的情感。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实地去观赏风景,让学生来领略造化的神工,感受人类的伟大创造。这样,受到了大自然的陶冶,他们就会生动地接受富有美感的教育。
  二、品味美的语言
  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的开头一段,一开始就交待了女人(水生嫂)劳动的环境,接下来写女人月下劳动的画面。作者没有直接描写,仅简单的两句话就把女人编席的情景完全形象化了: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手上缠绕着,在她怀里跳跃着。“缠绕”、“跳跃”,这两个动词不仅把劳动的场面写活了,而且把女人的好手艺,女人的勤快,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这里写出了生活之美,劳动之美,同时还烘托出女主人公的心灵之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更为精彩的一段是: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时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写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样散文化的语言不仅让学生欣赏到了完全诗化了的画面,闻到了“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而且也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讲读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散文化的语言,充分认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渲染环境气氛、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三、体会美的形象
  高尔基的短篇小说《母亲》中盖雅.尼洛夫娜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形象,是一个从愚昧软弱的群众成长为英勇无畏的战士的形象。在敌人逼进时,她勇敢、坚实、果断,愤怒地象旋风似地向敌人出击,与敌人斗争;她公开地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揭露敌人的罪恶,宣传革命的真理。至此,一个坚强的共产党员的形象跃然纸上。分析时,要让学生感知——理解——领悟这一美的形象。这样,会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感召,心灵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
  四、感悟美的结构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开篇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是本篇散文的文眼。由于心里不宁静,因此等夜深人静时,他便踏月光游荷塘,以排遣心中的郁闷。当作者望见荷塘中田田的叶子、婀娜多姿的荷花、脉脉的流水、斑驳的树影、流泻的月光时,作者定会自我陶醉,感受到那种“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但作者在看到了灌木的黑影,灯光的“没精打采”,听到了蝉鸣与蛙声之后,却顿感“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时又想起了江南采莲,可又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观赏荷塘之后并没有从景物中得到慰藉而静化自己,相反,他的思绪倒是“剪不断,理还乱”了。统观全文,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反相成,轻淡蒙眬的景色和淡淡的结构特色,使学生在清淡的美感中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总之,语文教学中蕴含着美的矿藏。因此,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开掘这些美的财富和学生一道来鉴赏美、体味美、感悟美、把握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