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4715 日期:2024-01-21 来源:论文网

  摘要:欣赏诗歌就像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本文列举了三种方法来实现。
  关键词:诗歌;把握;渲染;基调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你能把音乐拆成“碎片”来欣赏吗?诗歌也应该是这样的。一定要注意做到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实现:
  一、深入内心法
  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诗歌是情感郁积的产物,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把作者的“情”参透了,其他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作者,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理出诗歌情感轨迹。
  比如学习现代诗歌曾卓的《悬崖边的树》,我们就应该先向学生介绍作者的情况。曾卓1922年出生于武汉,14岁开始写作,17岁正式发表作品,是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诗人一生境遇坎坷,1955年被卷入所谓的“反党集团”。教师尤其要介绍这一点: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受迫害,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整整做了25年的囚犯,直到1980年诗人才获得“解放”。本诗创作于1970年,那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首诗是正直而勇敢的诗人面对厄运时的内心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我就有一张曾卓的图片:图片中,曾卓满头银发,一脸沧桑,但是却带着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这个笑容中有诗人对25年囚犯生活一扫而过的淡定和平静,有诗人独特的细腻和睿智,有对沧桑岁月艰苦磨砺的乐观和坚毅,更多的是一种正直顽强的内心独白。其实我自己都在曾卓的笑容中被感动了,我们的这些情绪,也是可以适时传递给学生的,动情的语言渲染使学生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你所设置的情境中去,造成浓厚的情境氛围,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情感,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感悟诗歌的情韵。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诗歌和绘画是艺术家族的孪生姊妹,它们相互依存,触类旁通。我国很多优美的诗歌,既是一首精美的诗,又是一幅绝妙的画。教读诗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再现画面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诗歌的艺术构思,感悟诗歌所构筑的优美意境,进而体会诗中流露出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比如在教读《根》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根的形状的图片,引导同学们分析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在学生的自由发言后,将同学们的思路引到诗中“向下,向下……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这两句话,从而帮助学生体会根的信念和追求,这两句话是诗中的精髓,也是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抓住了关键诗句,就能迅速打开了解读诗歌的思路。
  三、用音乐来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
  诗歌是情感郁积的产物,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每一首诗歌都有它的感情基调,或热情奔放,或忧郁感伤,或慷慨激昂,或悲痛愤怒等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也就是准确地把握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教读诗歌时播放与诗歌内容及情感相适应的乐曲,就能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你所设置的情境中去,从而能够更好感悟诗歌的情韵。
  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播放,营造氛围;可以在分析过程中播放,丰富诗歌的表现力;还可以在欣赏后放音乐,强化感情,提升诗歌感染力。选用音乐时,节奏与情感要互为表里:诗歌《悬崖边的树》,可侧重坚忍、刚毅之情,选用为低沉顿挫之节奏;《根》侧重昂扬之情,表现为急促有力之节奏;《露》一文,侧重喜悦之情,可选用明快轻松之节奏……诗乐相结合,可让欣赏者在听的同时在眼前幻化出视觉形象,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把握。既与诗人情感达成共鸣,又在另一方面领悟到诗歌音乐美的特点。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