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言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训练。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体地位
纵观当前小语阅读教学,训练意识淡薄,语言实践活动薄弱,“以讲代读”“以讲代练”的现象普遍存在,使阅读教学成为费时费力的低效劳动,严重影响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语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言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训练。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练是语文教学达到落实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一目的的基本途径……练的质量有多高,语文教学的实效就有多大’,这话是毫不过分的”。由此可见,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关键,在于努力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原则,切实落实语文阅读教学。下面,就对以下三点进行研究。
一、强化读的训练
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训练形式。学生读的水平如何,是衡量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读书能力的主要标志。“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新课改背景下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认真的朗读训练,教师通过朗读指导带讲课文,并再回落到朗读上,使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在正确地读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使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断提高。
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南宋朱熹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记向学生讲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用什么语气,带什么感情。特别在许多课文的后边要求学生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或抄写下来。这些作业,不是让学生去盲目抄写记忆,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妙词佳句。要达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二、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离不开创造。而创造性地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读为基础,在自读中领悟,在自读中发现,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指点。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去领悟和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与科文、同学、老师对话,探究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达到以读代讲,加深理解的教学目的,还能够诱发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教师导入新课在阅读教学当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作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设疑引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能打开学生思路的大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在课文重点处设疑引读,能有效地突出重点,让学生单刀直入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把学生自主学习放在主体地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教学。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多多鼓励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亮点,及时给予鼓励,给予其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起来。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