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活高一年级的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古汉语知识;全员参与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实词虚词用法、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常用句式等这些古汉语知识,一直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这些知识点该怎样梳理?是老师一个一个讲,还是让学生自己来梳理?如果是前者,课堂会一直很沉闷,枯燥而无味;如果用后者,课堂会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展现自己才能的欲望也会更强,学生也会有收获的快乐。
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已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但义务教学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较低,课时也较充足,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在课堂上反复朗读、背诵。而高中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短,因此,高一年级的文言文教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那如何做到从初中向高中的过渡呢?
我安排学生全员参与文言文教学,将任务分配到组。一个小组一般有6人,一人读,一人译,一人说重点词用法,一人板书重点词用法,一人归结段意,一人点评写法。下面就以教授《过秦论》第一段为例,具体阐释。生一读:“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老师强调读音并让一学生板书:崤(xiáo)函 雍(yōng)州窥(kuī)
学生二翻译: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像卷席子一样卷走天下,像包包裹一样包走九州,像装口袋一样装走四海的意图,吞并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学生三说重点词:①席卷、包举、囊括: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名词作状语。②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外”,对内,对外,名词作状语;斗,使……斗,动词的使动用法。③务耕织:从事。④守战之具:器具。⑤取西河之外:“河”古今异义,古义是黄河,今义指一切河流。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学生四板书重点词。
学生五说层意:本段写秦国势力的崛起。
师讲解层意:本段分别写秦的地理优势(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孝公的政治雄心(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商鞅辅佐下制定的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富强。治国需要名君,更需要贤臣。秦孝公英明,这是秦国的幸运,但更幸运的是他拥有了一位奇才——商鞅。毫无疑问,商鞅是秦帝国大厦的奠基人,没有商鞅,就没有秦的兴盛,更没有秦始皇的煊赫一时,中国的历史也要重新书写。一人之力关乎百姓安危国家命运,甚至历史的进退,人才之重要可想而知。
学生六点评写法:采用对偶的写法,比如“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老师补充: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比如“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
这样分工明确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效率高了,课堂活跃了,老师教得也省力了。
此法还应注意协调好学生,注意小组内的合作、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当别人展示时自己要虚心聆听,积极动脑。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做到资源的共享。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