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5531 日期:2024-01-28 来源:论文网

   教学思路:
  《烛之武退秦师》作为《左传》的经典课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烛之武的说辞和形象是教学的重点。而高一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应当以积累为主,从文言和文化两个方面体会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
  2.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3.掌握“辞、说”等实词的含义;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2.掌握“之、其”等虚词的含义
  3.掌握文言句式“夫晋,何厌之有”
  教学方法:
  1.通过诵读掌握课文内容大意;
  2.合作探究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有句古话:弱国无外交。历史的发展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但在特殊的情况下也有例外---春秋时期郑国在敌人兵临城下的危机时刻,起用贤才,分化敌人阵营,成功地通过外交活动挽救了自己的国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做。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发生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三、教师带读、学生分角色朗读、全班齐读文章内容
  第二段重读字词示例(加点字为重读):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四、核心人物——烛之武形象分析
  1.出场背景:郑国大敌当前、秦晋兵临城下。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特殊的场合下,人物的个性将会显现的更加突出。
  问题探讨:阅读第一段,分析秦晋攻郑的原因。
  明确:①无礼于晋。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②且贰于楚也。郑国从属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并且在城濮之战中出兵助楚。③秦国想要争夺霸权,就要通过向外扩张来充实实力,被晋国拉拢出兵攻郑也就不足为奇了。
  2.闪亮登场:前有背景渲染,后有人物烘托。
  佚之狐位居高官,但审时度势,没有争强好胜,独自逞能,而是果断举贤;郑伯一国之主,面对老臣,能果断放下架子,“求人”在前(今急而求子),“自贬”在后(是寡人之过也);这两个人物烘托出烛之武的“才华、胆识”非比寻常。好个烛之武!虽然此前受了委屈,长期未得到重用,但他不摆架、不使性,更不抓住时机和郑伯讨价还价,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临危授命,体现了他深明大义、忠心耿耿的光辉形象。
  3.只身赴敌:第三段共计151字,烛之武一个人的话就占了125字。结果秦伯未发一语便同意与郑国结盟(秦伯乐,与郑人盟)。烛之武之功可谓大矣!烛之武之才可谓高矣!
  问题探讨:为何区区125字就一下子说服了秦伯?烛之武的劝说有何“魔力”?
  ①示人以弱,动之以情。“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的话先稳住秦伯,使人听了又觉得可怜,同时也让秦伯来了兴趣:既然已经知道灭亡的结果了,还来说什么呢?说“郑既知亡矣”却不说“我知道已经要灭亡了”给秦伯的印象是他与秦晋围郑这件事无关,不是来当说客,而是来简单聊天的,也就打消了秦伯的疑虑,为下面的陈述创造了条件。
  ②阐明利害,晓之以理。用郑亡到底对谁有利来启发秦伯。“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席话说到秦王心里去了,亡郑只有利于晋国。
  ③替秦着想,诱之以利。既然亡郑只有利于晋国,那么保留郑国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此处,“君亦无所害”不能理解成“对郑国无所害,对秦国也无所害”,因为这样就暴露了自己来见秦伯的真实目的。而应当这样理解:就算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为使者提供缺少的东西,你也没有什么坏处,更别说其他的重要贡献了……且秦强郑弱,保留郑国,对秦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秦伯自然心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④引史为证,晋不可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烛之武抓住敌人的弱点加以利用,达到分化敌人的目的。且他的一番话有理有据,让秦伯不得不深思。
  ⑤大胆推测,劝秦防晋。烛之武大胆对郑亡后的形势做出推测,“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厥秦,将焉取之?厥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意思很明确,晋国吃掉郑国后,必然要和秦产生矛盾。秦伯不得不防。
  完成使命:“秦伯乐,与郑人盟”晋文公“吾其还也,亦去之。”
  问题探讨:为何烛之武的一席话就能成功说服秦伯而分化秦晋联盟?
  明确:春秋无义战。各个诸侯国明争暗斗、互相讨伐都是为了能称霸。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所以看似强大的秦晋联军被烛之武分化也就不足为怪了。后文中“子犯请击之”就应证了这一点。秦晋联盟只是在眼前利益上的暂时和平共处而已。
  五、品味语言,鉴赏细节
  夜坠而出,见秦伯:其一,“夜”不能换成白天,此事属于高度机密,外已经是兵临城下,围之数重。敌人正密切监视观察,选择夜晚出城也能看出烛之武遇事沉着,计划周密。而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军未驻扎在一处也为烛之武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提供了客观条件。其二,缒,用绳子拴着人从上往下吊。安全起见,大门都无法再打开了,担心敌人乘机攻城,从侧面渲染出了大战前的紧张气氛。
  六、课堂练习
  词类活用:晋军函陵(军,名词做动词,驻扎军队)
  夜缒而出:(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厥秦以利晋(厥,使动用法,使削减)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名词做状语向东)
   文言句式:以其无礼于晋 正确语序为:以其于晋
   无礼 介词结构后置
  夫晋,何厌之有? 正确语序为:夫晋,
   有何厌?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
  晋军函陵 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
  古今异义:东道主 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 请客的主人
  行李 古义 出使的人
   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辨析下列词语的不同意思:
  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是寡人之过也 助词 的
   ③子犯请击之 代词 代秦师 他们
   ④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
   ⑤亦去之 代词 代郑国
  其:①以其无礼于晋 代词 代郑国 它
   ②君知其难也 指示代词 那
   ③吾其还也 表示商量语气 还是
   ④其孰能讥之乎 表示反问语气 难道
  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②停数日,辞去 告别
   ③不辞劳苦 推托
  说: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高兴 通“悦”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