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阐述了读后感的写作必要性和基本要领,并以引用、评析、联想、总结的常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的写作思路,对于初步接触读后感的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读后感 阅读 联想 评析 总结
我们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想,把这些感想记录下来,形成文章,就叫做“读后感”。因此,读后感由两部分构成,一要有“读”,二要有“感”。“读”是“感”的基础和前提,“感”因“读”而发,是读的延伸和拓展。没有“读”,“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读”不透,“感”便不能选准,更不要说有深度。所以,要想写好读后感,就必须认真阅读原材料,掌握原材料的中心思想,吃透原材料的主要精神。
在对原材料经过阅读分析后,我们接着就要围绕阅读的各个感触点深入思考,引发联想。联想应运用发散思维,或古今中外,或家庭学校,或现象事理,或正面反面,然后收束思维,经过筛选,锁定体会最深的一点为出发点。因为一篇文章读过之后,我们有感触的方面很多,但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将其一一写进文章。只有选择对自己震动最大、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的一个感点来阐述,才能突出主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不同的人读了,会产生不同的感想和体会;同一个人,也可能会在不同的时期阅读后产生不同的想法。这是因为思考的角度是多样的,人的感情更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读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有人会对孙悟空的反抗精神感慨不已,有人却会觉得他离经叛道、四处捣乱,有人会对他的刻苦学艺印象深刻,也有人会羡慕他的神通广大,还会有人既赞扬他的反抗性,又羡慕他的无所不能……那么,这时该如何取舍写作读后感的角度呢?把握以下三点会对我们的写作有所帮助:一是哪个观点令自己感受最深?二是哪个观点写起来更加有话可说?三是哪种观点更具有现实意义?我们要进行认真地分析,联系现实,从众多的感受中选择最恰当的切入点作为阐述的中心。
读后感的内容必须与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思想实际有密切的关系,这样的“感”才不空洞,才能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读后感必须是真情实感。总之,联想得越广泛,思考得越深入,感受得越深刻,写起来就越得心应手。
一是要做到引用。“引用”就是首先要引出所要阐述的内容,指出感触点,提出问题。写作读后感的过程,也就是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以得到别人的认同的过程。由于读后感的论点来自于所阅读的材料,论证的过程也离不开材料。读后感的第一手材料(论据)应该从阅读中获得。“引用”的目的是揭示出所感的源头,因而对所引用的书或文章的内容不必过多叙述,简明扼要即可。引用之后还要对所引用的内容加以分析,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是要做到评析。“评析”就是评价分析“引用”的有关内容。在引出“读”的内容之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地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评析,揭出理由,进而从理论上论证。如林默涵的《说“小”》,开头先说“我们这些人的毛病,往往就是犯在轻视小事上面”,然后再针对述的现象进行评析。再如朱光潜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开头也是先介绍四首词的情况,然后用大量篇幅对这四首词进行赏析。如果介绍重于分析,便会成为介绍性文章,这是写评析的大忌。
三是要展开联想。这一步就是在“评析”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评析”是“联想”的基础,“联想”是“评析”的深入。写读后感最忌讳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肤浅而没有深度。就事论事思路打不开,感触也不能深入,更不能给人以震撼。联想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评析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引用的内容,使联想与引用“藕”断而“丝”连。联想须切合前文的议论,摆出事实根据,用联想的事实对前文的议论进行证明。
四是要总结升华。总结就是在评析、联想之后,推出结论,解决问题,收束全篇。结是总结全文,升华感受。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还可以提出疑问,发人深省。总之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
总之,写作读后感可以培养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勤于积累的良好习惯,所以我们一定要常写读后感,本文所列出的四步只是一个常规框架,要写好读后感,不必拘泥于这一种形式,还可以广开思路,写得更精彩。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