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健词〕新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 语文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墓础教育语丈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语文教学改革的认识更加深入。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认识的误区和教学操作上的失误:“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多说多讲,让学生占用较多的课堂时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就是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大家共同研究问题;鉴赏课文写作之美只通过反复诵读就可实现;对课程改革与考试的关系认识定位不准确;新课程要淡化语法、修辞的学习。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发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育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语文改革的认识更加深入,关于语文课程的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但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教学操作上的失误,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倾向。这些都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误区一:“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多说多讲,一切交给学生做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是新课程的重要指导思想。
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多说多讲,教师少讲或者不讲;上课时教师不能占据课堂,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因此,每节语文课教师都把读书、了解作者、认字、释词、分析重点句子、剖析文章脉络、总结文章主旨、探求文章写法、赏析语言特色、实施美育,甚至处理作业、批改作文、出考试题、评阅试卷、批改作文等,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去做:每一节课都要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要求大面积发言,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教师不能也不敢多讲,否则就是教师包办学习,就是一言堂,就是压抑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严重违背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些地方甚至把“一切交给学生去做”作为教学改革的成绩加以渲染。
这是严重的认识偏颇,是对课程改革理念的曲解,是矫枉过正、走上极端的错误做法。把学习权、参与权交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唱主角,这是对的。但是,首先需要弄清“唱主角”的内涵。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不能简单地从教学活动的形式或者占用课堂时间的多少去衡量。让学生“唱主角”,首先是在教育理念上,要确立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维的新观念,改变以往教师主宰课堂、“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状况,让学生充分调动“想要学”的内因,真正开动思维机器,确保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备课、施教、作业、训练等各个环节,都要清楚学生的基础,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时时想到如何让学生容易学会,如何使学生学得更好,这就是在理念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要因文章体裁、内容制宜,要因人制宜,灵活掌握,求真务实,以学习效果为根本。至于谁为主体、谁是主角,不能仅仅看外在形式,也不能仅仅看谁在活动或者谁占用课堂时间多。教师或学生占用时间多甚至始终占用课堂时间,这并不等于他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主角。在这个问题上,既要看形式,又要看动机和效果。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所学甚少,就是一种花架子。那种一提到教学改革,就连必要的教师引导和讲解也不敢做了以及担心被指责是“穿新鞋走老路”的顾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是错误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假如教师不讲了,那么教学方法中最基本、最传统的讲授法也就不存在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误区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就是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特别指出: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些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认为:提倡自主学习,就是让教师放开约束,让学生自由自在、毫无压力地轻松学习,让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合作、探究,就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大家共同研究问题,发挥各自特长,互相交流,集体探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不提要求,尽量让学生放松地学习,消除压力,并且,每一节课都安排小组讨论,即便有的问题无需探究,也要这么做,课堂讨论成了每一节课必不可少的固定教学形式。有的教师甚至不看学习内容反复进行没有必要的讨论,似乎不使用这个形式就是陈旧的教学方式,使用了这一方式就是落实了新课程标准。
这里存在着对课堂讨论教学形式的使用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两方面的误解。课堂讨论这一教学形式有很多优点,但教师在使用时要掌握好时机,不能乱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教师要正确、全面地理解。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学习方式。其中的“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接受性学习”而言的。接受性学习即学生在课堂上时时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地位或状态,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受到压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就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阅读求知、表达交流、探究创造、自我完善的潜能,就是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转变学生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使学生学习的内在精神获得解放,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这一学习方式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于独特性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仅仅表现为外在的学习组织方式上,学习组织方式仅仅是一个必要条件。诚然,介合作”不能是一个人,课堂讨论可以体现合作,但缺乏合作本质的课堂讨论就会流于形式。课堂讨论可以是进行探究的形式,但是,进行课堂讨论不等于就是在进行探究。这取决于课堂讨论的内容,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同时,探究不一定只限在教室里进行,也不一定非在固定课时内进行,或者非得要小组活动,只要学生能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就实现了探究的目的。
误区三:鉴赏课文写作之美只要通过反复诵读就会达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课程标准从培养学生的品德、人格需要出发,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以往我们在这个方面强调得不够或者不全面,因此,出现有的学生荣辱不清、审美标准不明的问题,甚至在品德和人格上出现问题。所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有积极意义的。
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后,广大语文教师纷纷把加强审美教育作为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师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注意加强教学内容方面的审美,遇到重点课文,更是牢牢把握这一点,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但也不能否认,一些教师对此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些教师认为:对于意境优美的文章,只要反复诵读,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审美情趣。于是,在教学设计中,就出现了采用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单人读、学生分组读、集体诵读和穿插默读、放声读、有感情地诵读、分角色朗读等读书形式。课堂上热热闹闹,朗朗读书之声不绝于耳。有的教师把这种做法冠名为“美读”。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活动,教师不进行分析讲解,全让学生自己去熟读感悟,似乎只要多读,问题就会全部解决,甚至还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来解释自己的做法。
审美,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鉴赏语文的美,需要对语文资料的积累和感悟,需要理论的指引。只能这样才能深刻、全面地领悟到美的实质。
感悟美,不读文章不行,但要获得美感,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意境之中,利用自己的文学知识去分析、点评文章的优美之处,带领学生咀嚼、品味文章的意境、构思、文句,启发学生联系自身体验进行感悟,达到对美的欣赏。
要达到好的审美效果,教师一定要通过引导、分析、讲解,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增加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多读、体验、感悟。
误区四:课程改革将取消考试与靠考试拉动课改
课程改革强调评价的改革,主张在考查教与学的效果时采用多种方法,不把考试作为唯一手段。于是,一些教师的认识又出现矫枉过正的倾向,认为:落实新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就不能进行考试,要尽快向取消考试的方向发展。于是,主张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在游戏中学,提倡从小学到高中不留课外作业,不再考试,让学生摆脱作业的压力,让学生从考试的栓桔中解放出来。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还有的教师认为:考试依然是教学的指挥棒,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就寸步难行,除非创造一套适应新课程的考试方法,让考试拉动改革,否则,改革就难以深入。
以上的认识都有片面性。课程改革没有主张取消考试,也没有回避考试这一敏感的问题。新的课程标准在考试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主张:新课程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灵活多样的、开放的、动态的考试方式,注重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在考试结果上,杜绝大排队现象,以减轻学生的压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小学毕业可以免试就近升学;初中升高中,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以实行开卷考试:高中毕业生会考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高考要突出3个“有助于’,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本轮课程改革从来没有说过要取消所有考试,只是提倡小学生毕业可以免试就近入学。把新课程理解为任何时间都要取消考试,是对新课程的曲解。考试和考查,是检测学生学业状况的有效的方式方法,考试是难以取消的。我国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升初中可以不用考试就能入学。但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业或者素质情况,学校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摸底考试的。每一个教师、每一所学校都会这么做,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革,但课程改革决不能只寄希望于用考试改革来拉动。考试能促进教学,考试能引导教学,“考试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道出了人们看重考试引导的心声。但是,考试的内容不是课程学习的一切,“考试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思想显然是错误的。出题考试比较易于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是,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是很难用量化的方式和考试的办法加以考查的。而这些,都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应该打破“考试万能”的神话,尊重教育追求的价值,建立一种新的考试文化。考试改革并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误区五:新课程要淡化语法、修辞的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课程标准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想改变过去的学习方法。过去的中学课本系统地刊载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有关语法、修辞的专门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要求教师带领学生系统地、专题地进行学习。但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积累和抽象的概括能力,系统地、专门的学习,就成了空洞、抽象的理论学习。有鉴于此,初中阶段应提倡多阅读、多积累、多从感性认识出发,而不必过早形成系统的理论认知。
一些教师对此存在误解,认为新课程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淡化语法、修辞的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再进行有关语法、修辞知识的渗透。在组织学生做练习时,不再出现有关语法、修辞的内容。有关部门组织结业考试、升学考试也不再出现相关知识的考查。在错误的思想指导下,有的教师在教材中出现比喻、夸张、比拟、排比、对偶等最基本的修辞方式时,也不敢加以介绍:对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式,不敢进行分析,一些必要的概念更是不敢提出,生怕有人说自己违背新课程理念。目前,这一做法已经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很多升入高中的学生,口语交际、书面表达都出现了相当多的语法错误。有些文科的大学生,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学习倍感吃力,欣赏诗文时讲不明、道不出,感悟不到诗文的优美;对文学理论和美学原理的理解非常吃力。
认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淡化语法、修辞学习,不提倡进行语法、修辞的讲解,是对新课程的曲解。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建议是“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的学习”,而不是“不进行语法、修辞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改变过去的学习方法,以求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不是要求停止对语法、修辞的学习。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新课程标准反对进行超出学生接受范围的、过于系统的、抽象的语法和修辞知识的学习,目的在于引导教师注意知识的传授方法和传授时机,倡导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进行感性认识,再形成系统理论,这符合教育规律和认识规律,绝不可把它曲解为反对或者淡化语法、修辞知识的学习。
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法、修辞的学习非常重要,切不可忽视。学生没有较好的语法、修辞知识,写作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就难以得到提高,广大教师可以大胆进行语法、修辞的教学。但是必须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时不要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要进行脱离言语实际的抽象总结和归纳,不能进行难度过大的引导和分析。
广大教师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不能畏缩不前,也不能矫枉过正,要着力创建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一代高素质的学生。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浅论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几个误区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