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艺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中学化学实验是教师授课的基本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有效途径,这些实验既重技能训练又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在化学实验教学怎样才能把握好"度"与"导"呢?笔者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就其中的艺术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度"的把握
实验教学中的"度"就是一种教学尺度,讲究的是适中,追求的是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来把握教学,调控教学。教学中"度"的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知识铺垫应具有"高效度"
每次实验之前,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复习好与实验有关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所复习的知识内容不宜面面俱到,而是要在课始几分钟内平中见奇、快速切入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直接触及实验的实际需要。
(2)实验教学的导入要有"磁力度"
实验伊始,教师可巧设导语,"磁石"般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其内心的求知浪花,营造积极探索学习的大氛围。
(3)实验教学过程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应贯穿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在教的过程中应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和动脑,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来。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头脑中进行活跃的思维活动,而且可以验证在课堂上所学过的许多化学知识。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4)实验教学的分析及设问应"多角度"
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探索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进行导"思"、导"疑"。"疑"的提出既要有"质"的体现,又要有"量"的要求。并且"疑"的设置应全方位地切入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组织学生在短时间内去说理、讨论和操作,以获得较多的技能。
(5)实验教学的课后小结应"高浓度"
俗语:"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同样,实验教学的成败关键是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后小结。小结是对整节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提纲挈领地展现本节实验的过程及结构,其作用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导"的把握
"导"是控制整个实验教学的"遥控器"。古语:"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实验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应在教师施"导"的操作下进行,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导"的艺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学生出现"厌学"时,应着手于"诱导"
有的实验内容枯燥乏味,过程复杂多变,目的及要求又有一定难度,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厌学心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适时诱导。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实验",由于计算、称量、溶解、引流、定容等操作步骤的繁琐,再加上最后又没有有趣的实验现象,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应随时从实验方法、实验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告诉学生溶解动作要快;定容时要小心,不能过量。明确引导使学生掌握操作要点,就会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
(2)当学生感到"难学"时,应及时"疏导"
学生在做实验时,会遇到思维受阻或偏差,而感到某个实验特别难理解。此时教师应就疑解答,指点迷津,化难为易,使学生产生顿悟、顿解,以获取成功的喜悦。如"银镜反应的实验",有学生怎么做也做不到均匀的"银镜"。此时教师就该着力做好"疏导"工作,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如水浴温度的控制有没有控制好?试管是否干净?溶液是否在碱性条件下?等。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改进实验方案,拆分难点,抓住要点,变"难学"为"易学",促进整个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3)当学生"死学"时,应给予"引导"
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往往机械地"照方抓药",忙得不亦乐乎;但由于对现象的观察不详细,对结果分析不透彻,仍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对此,教师应避虚就实,依据实验特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把实验进程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总结规律,从而获得真知,变"死学"为"活学"。如"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
(4)当学生认为"学会"后,应适时"指导"
实验中,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或学会有关操作技能后,应教育学生不满足现有的知识和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设想,搞小发明,小创造。如可提供必要的试剂和装置,鼓励学生去设计番茄电池实验、设计实验测定四氯化碳的分子量、设计实验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等。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活动中,教师可在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上给予指导,让学生真正从"学会"的乐园中走到"会学"的王国中去。
终上所述,新课程的发展,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只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把握好"度"与"导"的艺术,才能更好更快的适应新课程,才能为国家培养和输送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王祖浩、王磊《走进新课程(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分册)》,湖北教育出版社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