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作文水平里。因为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认知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能力的有效方法,正如先哲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想使学生“洞明”与“练达”,就必须有的放矢、加强指导。
一、指导观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本源去作文就毫无意义。那么,只有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用品味的心态更深刻地感悟生活、感激生命,对前途充满憧憬,积极地讴歌生命。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就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认知社会、理解人生、心存高远,会逐渐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善待万物,发奋图强,完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指导。教师必须放得开,收得拢,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让学生走进自然,欣赏祖国河山的壮美;走进田野,体会劳动的神圣与美好;走进城市,感受祖国建设事业日新月异的变化;走进军营,学习军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绝不能将学生拘囿在课堂里坐井观天、屋中建屋、纸上谈兵,作无病呻吟的苍白文章;应该向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所希望的那样,“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
二、指导积累,让学生从阅读中吸收营养
生活给了学生感性的知识,怎样才能上升到理性高度?读书!这不仅能积累知识,更能在潜移默化中体悟到写作方法,比教师为了让学生应考将文章分解成支离破碎的试题给学生训练的收获大得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问题是考啥就教啥的定势把语文课逼成了学生讨厌的课。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审时度势,从大语文观的长远出发,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在阅读中积累必需的语文知识,同时让文化的美质陶冶学生,使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相得益彰,导引后学。
三、指导写作,让学生在习作中培养兴趣
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但也是各种能力形成的过程,需要大量精力的付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语文教师,自己必须有写作的爱好,而且必须努力有所成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的文章经常见诸报刊杂志,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形成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一旦认同教师的成就,就会产生一个“磁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功效。作文有了动力,评价习作的量就会增大。教师必须勤勉,当面指导为好,切忌流于形式,冲淡学生习作的热情。
四、指导批改,让学生在批改中享受成功
应该明白,批改作文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放宽标准,适当降低要求,尽量挖掘习作的亮点,作正面的鼓励。哪怕写得最差的文章,也有其特点,比如一个恰当的用词、一个漂亮的句子、引用的一句诗词或名句,适时地提示给学生,能让学生感到他们的进步。要牢记詹姆斯的话:“人性中最深刻的本性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五、鼓励创新,让学生在创新中发展智力
任何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人的智力、促进人的进化。习作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其中个性化特点是最起码的要求。如今琳琅满目的教辅读物、应有尽有的网络资源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那就是抄袭和套用现成文章的恶习开始蔓延,学生习作也鲜有个性,难以反映自己的心路历程了,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累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式的做法,能培养什么能力?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引导下鼓励学生抒写生命的体验和追求,从现实生活出发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培养个性,在创新中获得智能的开发。
六、适时总结,让学生在总结中提升能力
每次作文的讲评小结是提升作文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优点和不足、成功和失败、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方法的运用和材料的布局、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形成、思维的发展和思想的陶冶诸方面都该有所涉猎。但每一次只能根据学生习作情况突出一、二个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以免使讲评流于形式。讲评前教师要对学生习作了然于胸,有目的地从不同层次、不同高度讲评,无论是处在哪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必须悉心调动学生参与讲评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把习作的兴趣延伸开来,讲练结合,乐在其中,巩固和提升作文能力。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