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格式 :以分析马克思中实践主体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984 日期:2023-06-27 来源:论文网


导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理论依据和意义

  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大创造的新时代,中国哲学也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和发展的新时期,对真理标准问题和异化问题讨论的口趋深入,激发了人们对主体性问题的深切关注。主体与主体性在真理认识与检验中的地位与作用,人对他的创造物是否具有主体地位,这些对人自身主体力量、主体性的探讨与研究在中国哲学界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主体性思潮。这股思潮在强化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们对社会变革和新的存大方式的适应以及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方面,发挥了思想先导的作用,呼应了时代的需求。本文试图在以实践为视角的方法下对马克思实践本体论、认识论和主体论中的主体性相统一的逻辑关系进行阐述,以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内容。

2现实依据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它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同时它的理论体系本身在实践中也不断地得以完善。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口趋深化,为主体性问题的提出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契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场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形态的变革,这一变革的出发点就是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主体性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也正是因为他对主体性的这种独特理解才构建出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因此,我们在“走进马克思”的同时,正是对主体性问题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本文试图以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为指导,寻找一种积极弘扬主体性的方式,促进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国外研究现状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们对主体性的一切理解都是围绕着非理性因素}fu展开的,其中以唯意志主义哲学、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研究为主要代表。

(1)唯意志主义哲学与人的主体性

对西方近代本质主义的理性主体性持否定态度的思潮中,有一股思潮把矛头直接指向了近代的理性本体,以非理性的自目的生命意志代替理性精神作为新的本体,作为人的主体性而存在。这一思潮就是始十19世纪中期,德国的唯意志主义者叔本华作为唯意志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拉开了反理性主体性的序幕,率先举起了非理性主义旗帜,直接反对黑格尔哲学体系,公开否定以往哲学崇尚理性的传统。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说“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他认为崇尚理性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巨大廖误,他断言人的本质是生存意志,意志是世界的基础,意志高十理性,理性只不过是意志的工具。19世纪后半期,德国哲学家尼采进一步推进了叔本华所开创的现代非理性主义,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演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尼采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创立了强力意志与超人哲学理论。尼采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强力意志,“超人”是强力意志的最高体现。依照强力意志的要求,生命的根本就在十生命的体验、在十创造,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2)生命哲学与人的主体性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被誊为“生命哲学”的创始人,他在哲学中对人以及人的生命的关注,同时也渗透了其对人的主体性的非理性理解。狄尔泰用对生命冲动和生命存在的精神性本质证明了人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正是人的生命的形态构成了人的主体性的内在根据。狄尔泰生命哲学中的“生命”存在十人的自我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并目_,是在人的“经验”和“理解”中提供的。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理解虽然具有非理性的特征,但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非理性主义,而 }_以其对生命的“生存论”阐发绕过了尼采落入其中的“生命形而上学”的陷阱;生命哲学的另一位杰出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柏格森认为认识和真理主要来自人的某种非理性,是非理性的产物。认为绝对的认识“只能在一种直觉里给子我们”;绝对真理是直觉作为“理智的体验”将主体置十对象内部并与“对象中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这样,人的主体性在柏格森这里就成为了人的一种非理性的生命冲动、一种直觉体验。

(3)存在主义哲学与人的主体性

被视为“存在主义”鼻租的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也了个体性存观并开始了对欧洲“理性”主义传统的反叛。他认为,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哲学理论无助十解决每个人的具体生存问题。他把“孤独的个体”作为自己哲学的研究对象,把人的恐怖、厌烦、忧郁、绝望等非理性情绪作为“孤独的个体”的基本特征和自己的哲学内容,反对黑格尔哲学的整体主义和客对精神,反对整个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者萨特还提出了“存在先十本质”的著名命题,认为宇宙间只有人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先十本质,人作为自为的存在就是要在虚无中不断创造出自己本质。这种通过“超越自我”来获得人的本质的思想,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主体性思想的理论核心。

(4)关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分析了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科学技术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物质丰裕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主体异化现象,指出西方社会由十存在“物化”结构,人被“物”牢牢控制,从}fu丧失了主体意识,在“技术理性”的压抑下论落为“单}句度的人”,并破坏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产生了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以此为前提,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揭露,对人的主体性给以深切的关注。如卢卡奇总结了西欧革命失败的原因,提出了“物化”概念,认为“物化”是造成工人阶级意识危机、人性被扭曲的原因。马尔库塞则对人的异化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由十技术理性对人的全面控制,造成了人的进一步异化,使人生活在“虚假需求”的满足当中,失去了自主性和革命意识,成为“单向度的人”。


参考文献
一、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李秀林.杨耕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4.
[5〕陈晏清,土南堤,李淑梅.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 版社,2001.
[6〕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
[7」肖前,黄楠森,陈宴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土义军.从主体性原则到实践哲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0」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薛文华等.现代西方哲学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4]冒从虎.欧洲哲学通史(上、下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1别土炳书:实践理性论[M].长沙: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6」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7」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18〕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M].杜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9〕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0]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1〕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22]谢林.先验唯心主义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23〕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M].长沙: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24〕高清海.哲学思维方式变革[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5
1 导言 7-13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7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7-11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1-12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2-13
2 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13-22
2.1 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 13-18
2.2 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诞生是合乎逻辑的必然 18-22
3 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逻辑起点及内容 22-31
3.1 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逻辑起点 22-24
3.2 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主要内容 24-31
4 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哲学教育意义 31-40
4.1 注重主体性的哲学教育理念 32-33
4.2 深化哲学教育内容中主体性 33-35
4.3 彰显哲学教育方法中主体性 35-37
4.4 建立以主体性为标准的综合评价体系 37-40
结语 40-41
参考文献 41-45
在校期间发表论 45-46
后记 4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