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模板范例:刘胡兰爱国主义英雄形象的社会建构和解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710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绪论

一、研究缘起

我对刘胡兰的研究,主要源自2000年来大众文化对刘胡兰英雄形象的恶搞。那些恶搞的出现,一方面使我回想起小学课本中那个年纪很小的女孩英勇就义的画面;另一方面,又让我对“英雄”、“历史”、“真实”这些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开始了重新思考。

正如巴赫金所说,现时代是“一个众生喧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没有既定的、确定的事情。所谓历史,也不过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不再只是单纯地受到崇拜,他们的身份和经历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怀疑,“学习英雄好榜样”这个主旋律逐渐淹没在各种质疑的声音中。

在新世纪的中国,网络、手机短信等大众传媒,自2000年初就开始流传各种恶搞现代英雄的段子。这些段子以黄继光、董存瑞、江姐等革命英雄为戏谑、调侃的对象,以严密的逻辑、滑稽的手法恶搞这些英雄人物英勇就义的场面。刘胡兰,这个年龄最小的女共产党员,惟一一位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题词过的革命女英雄,在这场恶搞大战中,首当其冲遭到了最沉重的话语攻击。

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刘胡兰是一个不能抹去的英雄符号,是一个时代核心价值的象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英雄们似乎已经退场,淹没在历史的地表下。但现时代是以反思、批判、怀疑为核心价值的时代,却以一种滑稽的、贬损的方式,重新唤醒了人们对英雄的一记忆。这种恶搞的方式,一方面冲击、损害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一方面却启发我们对英雄形象的塑造进行反思,并重新审视着那个以讲述英雄神话、以牺牲话语为核心的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文献综述

本文主要从二个方面进行资料的整理,一是对有关刘胡兰被建构、解构及引起争论的综述;二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综述。

(一)刘胡兰英雄形象的综述

纵观叙述、描写刘胡兰的文章、作品,笔者将其分为三类,即建构、消解刘胡兰英雄形象和人们围绕刘胡兰引发的种种争论。

1、建构英雄形象

①、伟人、领导人的题词

刘胡兰是唯一的一位由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三代领导人先后亲笔题词的革命英雄,确定了英雄的伟大形象及历史地位,奠定了后来人继续建构其英雄形象的基础。朱德、董必武、乌兰夫、郭沫若、谢觉哉等人也曾为刘胡兰题词、作诗,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②、文艺工作者的歌颂

艺术家冯法祀先生用了三年时间创作巨幅革命历史画—《刘胡兰就义》,后来这幅画印到了小学的教科书上。

1949年由刘连池等人共同创作的歌剧《刘胡兰》、1959年于村编剧的豫剧《刘胡兰》和1965年杨威创作的话剧《刘胡兰》等无不从正面歌颂了刘胡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鼓舞、激励了无数战士和民众为之立志要以刘胡兰为榜样,报效祖国。

1976年晋青的((刘胡兰》、1978年马烽的《刘胡兰传》等作家写的文学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武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的高大形象,刻画了英雄追求真理、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远大理想;对党忠贞、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爱憎分明,敢于和一切邪恶势力作抗争;不怕牺牲,勇于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伟岸形象。

2、解构英雄形象

对英雄刘胡兰的各种恶搞,可以看做是对英雄形象的解构:

①“童谣”

“刘胡兰,十五岁,参加美国舞蹈队,买雪碧,喝可乐,吃得笑哈哈呀笑哈哈”。

②篡改英雄肖像

如前所展现的刘胡兰被绑塑像;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少儿注音名人故事—刘胡兰》封面上的“另类”刘胡兰,虽然满身补丁,却穿着充满现代感的低腰褶裙。书中多处出现的刘胡兰都是颇为时髦的金发小外国女孩形象。而且描写刘胡兰上刑场的悲壮时刻,是一个金发女郎被五花大绑,顶着一个类似日本漫画中“不良少女”的发型。

③恶搞英雄牺牲的段子

“刘胡兰死的实在是冤,因为当时刘胡兰大声说的是:“我舅是共产党!”结果惨死铡刀下”’;

“娃是好娃,就是反应慢了点”’;
胡兰临危不惧,甩了甩她一头的秀发,从容的说,‘爱生活,爱拉芳”,’

3、关于刘胡兰的种种争议

①对恶搞刘胡兰形象的争论

当网络上出现了恶搞英雄的图片、段子、笑话时就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争论,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民众、学生,形成了二种鲜明的态度:一是上海社科院儿童心理博士徐浙宁等学者认为把恶搞权当是一种娱乐罢了。现在是多元化的社会,英雄人物在今天的任务就是,要让孩子们增加责任感、道德感、使命感。不必用成人的感受,把孩子们束缚在“忆苦”的情结上,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二是上海市教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吴增强等学者认为时代无论怎么发展,,要尊重当时的年代、人物的状态。而窜改、歪曲历史事实尤其有害。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要重视引导,任何的“走调”都会带来负面影响的。


参考文献
著作
[1](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运动【M].杜继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美)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张国清
[4](美)乔伊斯·阿普尔比等.历史的真相【M].刘北成、薛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译译
[5](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M].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7](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_f二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M].季斌,:「立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英)丹尼斯·史密斯.历史社会学的兴起【M].周辉荣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美)西达·斯考切波.历史社会学的视野与方法【M].奎止担文等译.上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M].望垫胆,题丘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3](英)汤因比.历史研究〔M].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4〕王岳川,尚水.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p10
[15]杨念群黄兴涛毛丹.新史学一多学科对话的图景[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6」刘少杰,《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17」刘易斯·科塞,《论集体记忆.导言》[M ],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8]=f明坷,《华夏边缘:历史一记忆与族群认同》[M ],允晨文化公司。1997
[19]王治河.后现代主义辞典仁S].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0]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21]戴锦华.书写文化英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2]胡大平.崇高的暖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3]戴锦华.隐形的书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4]晓明.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摘要 4-6
ABSTRACT 6-7
绪论 10-17
一、研究缘起 10
二、文献综述 10-13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3
四、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13-14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7
第一章 烈火中的永生——刘胡兰英雄形象的社会建构 17-30
一、讲述神话的年代 17-20
(一) 两种关于英雄的神话 17-20
(二) 激情燃烧的岁月 20
二、讲述神话的方式 20-21
(一) 最高纲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1
....................
第二章 英雄的牺牲和国家的诞生——以牺牲话语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兴起 30-42
一、各种牺牲话语 30-34
(一) 有关牺牲的故事和论述 30-32
(二) 牺牲的等级 32-34
二、英雄的牺牲与国家的诞生 34-39
(一) 灿烂的牺牲 34-38
(二) 国家的诞生 38-39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话语 39-42
(一) 以学习英雄、牺牲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 39-40
(二) 各种纪念活动 40-42
第三章 刘胡兰英雄形象的解构——国家的消亡和历史的终结 42-51
一、国家的消亡和历史的终结 42-45
...................
结语:将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到底! 51-53
....................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