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岩纤维透水混凝土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一:玄武岩纤维透水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可知,玄武岩纤维的掺入能大大改善透水混凝土的强度指标和抗冻性能,本论文研究了透水混凝土在掺入玄武岩纤维的情况下强度和透水性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研究了透水混凝土的抗冻性。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如下:(1)用体积法进行了配合比的设计,并确定了其制备工艺和制备流程。(2)研究了纤维的直径、长度、掺量、搅拌方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综合分析确定了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是直径14μm、长度18mm、掺量2kg/m3、水泥裹石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海绵城市
1.1.2 透水混凝土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透水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 玄武岩纤维透水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原材料技术指标及制备工艺
2.1 原材料技术指标
2.1.1 粗集料
2.1.2 水泥
2.1.3 硅灰
2.1.4 纤维
2.1.5 VAE-707乳液
2.1.6 减水剂
2.1.7 试验用水
2.2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制备工艺
2.2.1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2.2 搅拌工艺
2.2.3 成型方法
2.2.4 养护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正交试验的玄武岩纤维对透水混凝土透水性能和抗压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3.1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说明
3.1.1 正交试验设计
3.1.2 极差分析法
3.2 试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3.2.1 孔隙率试验与试验结果分析
3.2.2 透水系数试验与试验结果分析
3.2.3 抗压强度试验与试验结果分析
3.2.4 综合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玄武岩纤维透水混凝土抗冻性试验研究
4.1 透水混凝土冻融循环试验方法
4.1.1 快速冻融试验方法
4.1.2 本试验说明
4.2 冻融循环试验评价指标的测试方法
4.2.1 质量损失率的测试方法
4.2.2 抗压强度损失率的测试方法
4.2.3 相对动弹性模量的测试方法
4.3 冻融循环试验配合比
4.4 试验结果汇总与分析
4.4.1 基本组透水混凝土抗冻性能分析
4.4.2 纤维组透水混凝土抗冻性能分析
4.4.3 VAE707乳液组抗冻性能分析
4.4.4 纤维+VAE707乳液组透水混凝土抗冻性能分析
4.5 综合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论文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二:新拌液态粉煤灰抗冻性研究
鉴于目前国内对新拌液态粉煤灰抗冻性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研究并确定新拌液态粉煤灰的抗冻性能,使其符合实际工程的需要,为日后的推广打下基础。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确定新拌液态粉煤灰抗冻性研究的配合比及试验方法,对不同配比试件进行冻融试验研究。研究在冻融破坏下试件的外观变化规律,通过试验得到质量损失率、抗压强度损失率及相对动弹性模量;研究分析水泥、石灰含量和冻融次数对各指标的影响,确定冻融循环下强度与超声波波速的拟合关系式;确定各配合比的最大冻融次数,以冻融循环次数、水泥含量、石灰含量作为影响因素通过粗糙集理论分析其对新拌液态粉煤灰抗冻性各指标的影响,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新拌液态粉煤灰抗冻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现存的问题
1.4 抗冻性超声波检测技术
1.5 冻融破坏机理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粉煤灰
2.1.2 石灰
2.1.3 水泥
2.2 试验方法
2.2.1 试件制备
2.2.2 质量称量
2.2.3 抗压强度试验
2.2.4 非金属超声波检测
2.2.5 冻融循环试验
3 新拌液态粉煤灰抗冻性研究
3.1 配合比设计
3.2 试验过程
3.3 破坏过程及形态
3.4 抗压强度及强度损失率
3.4.1 抗压强度
3.4.2 冻融循环对抗压强度损失率的影响
3.4.3 水泥石灰含量对抗压强度损失率的影响
3.5 超声波波速及相对动弹性模量
3.5.1 冻融循环下波速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3.5.2 冻融循环对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3.5.3 水泥石灰含量对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3.6 质量损失率
3.6.1 冻融循环对质量损失率的影响
3.6.2 水泥石灰含量对质量损失率的影响
3.7 最佳配合比
3.7.1 最大冻融次数
3.7.2 水泥石灰含量对最大冻融次数的影响
3.7.3 配合比确定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抗冻性影响因素敏感性
4.1 粗糙集理论
4.1.1 知识和知识表达系统
4.1.2 不可分辨关系
4.1.3 等价类
4.1.4 上、下近似集
4.2 粗糙集权重计算方法
4.2.1 属性简约
4.2.2 重要度及权重计算
4.3 新拌液态粉煤灰抗冻性影响因素权重计算
4.3.1 构建新拌液态粉煤灰抗冻性决策信息表
4.3.2 新拌液态粉煤灰抗冻性指标权重计算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三:设置加强层的钢骨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及有限元理论的不断完善,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的选用逐渐趋于多样化,钢骨框架—核心筒结构在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减小结构的侧移,提高结构总的抗侧刚度,在钢骨框架—核心筒结构中设置加强层。不同结构形式的加强层对结构的侧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且加强层所在楼层处的刚度及内力会由于加强层的结构形式不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结构的抗震性能也会因此而改变。所以,研究设置不同结构形式加强层的结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本文以上海市某建筑的主体结构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设置不同结构形式加强层的结构抗震性能。
混凝土三种搅拌方法
1 绪论
1.1 引言
1.2 设置加强层的结构
1.2.1 加强层的结构形式
1.2.2 设置加强层的作用
1.2.3 加强层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1.3 结构设置加强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地震作用的分析方法
2.1 模态分析法
2.1.1 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
2.1.2 基于特征向量法的模态分析法
2.1.3 基于Ritz向量法的模态分析法
2.2 反应谱分析法
2.2.1 反应谱分析的基本理论
2.3 时程分析
2.3.1 时程分析的基本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钢骨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模态分析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1 计算软件的选用
3.1.2 加强层的设置方案
3.2 模态分析
3.2.1 振型质量参与系数
3.2.2 不同结构形式的加强层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钢骨框架—核心筒的反应谱分析及时程分析
4.1 反应谱分析
4.1.1 结构的楼层位移
4.1.2 结构的层间位移角
4.1.3 结构的楼层剪力
4.1.4 结构的底部剪力
4.2 线性时程分析
4.2.1 地震波的选择
4.2.2 线性时程分析的内力响应
4.3 本章小结
5 钢骨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5.1 Pushover分析的基本原理
5.1.1 pushover分析的基本假定
5.1.2 pushover分析的步骤
5.2 结构抗震能力的评估方法
5.2.1 能力谱法
5.2.2 目标位移法
5.3 pushover分析在YJK中的实现
5.4 pushover算例分析
5.4.1 结构的抗侧能力曲线
5.4.2 结构的pushover曲线
5.4.3 塑性铰的分布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四:蒸压加气混凝土和保温装饰一体板的抗风性能研究
蒸压加气混凝土(ALC)是一种新型轻质多孔建筑墙板,蒸压加气混凝土是由水泥、石灰、硅砂等原材料制成,然后再根据使用功能要求加入不同数量的钢筋网片。蒸压加气混凝土具有保温、重量轻、强度高、耐火、可加工性好、耐久性好、环保等特点。保温装饰一体板由胶层、保温装饰板、锚固件、密封胶等原料组合而成。保温装饰一体板具有稳定性好、完美替代幕墙、施工简便工期缩短、整体装配效果丰富和不容易出现如掉皮、脱落等传统外墙外保温所没有的特点。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相关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方案
2.1 概述
2.2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2.3 试验装置
2.4 试验加载制度
2.4.1 风荷载理论计算
2.4.2 粘锚法加载
2.4.3 干挂法加载
2.4.4 ALC墙板承载力计算
2.5 试验测点布置
2.5.1 粘锚法位移计布置
2.5.2 粘锚法应变片布置
2.5.3 干挂法应变片布置
2.6 本章小结
3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抗风性能有限元模型
3.1 概述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加气混凝土模型简介
3.2.2 材料的本构关系
3.2.3 单元的选取及边界条件
3.2.4 网格划分
3.2.5 模型的分析步和接触类型设置
3.3 有限元模型验证
3.4 蒸压加气混凝土抗风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参数分析
4.1 概述
4.2 墙板厚度的参数分析
4.3 墙板长度的参数分析
4.4 墙板配筋率的参数分析
4.5 墙板强度级别的参数分析
4.6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理论计算与对比
4.6.1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6.2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开裂弯矩计算
4.6.3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刚度计算
4.7 本章小结
5 保温装饰一体板的ALC墙体抗风试验
5.1 概述
5.2 粘锚法保温装饰一体板的ALC墙体抗风试验加载制度
5.3 粘锚法保温装饰一体板的ALC墙体试验结果分析
5.3.1 粘锚法保温装饰一体板的ALC墙体位移分析
5.3.2 粘锚法保温装饰一体板的ALC墙体应变分析
5.4 干挂法保温装饰一体板的ALC墙体抗风试验加载制度
5.5 干挂法保温装饰一体板的ALC墙体试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五:外包U型钢——混凝土组合深梁试验研究
本文对外包U型钢—混凝土组合深梁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外包U型钢—混凝土组合深梁的破坏模式与破坏机理;(2)外包U型钢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3)利用ABAQUS对组合深梁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根据试验结果修正分析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对试验参数进行发散。得出影响外包U型钢—混凝土组合深梁抗剪承载力的因素;(4)利用STM模型得出外包U型钢—混凝土组合深梁抗剪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1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外包U型钢—混凝土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
1.3 钢筋混凝土深梁试验研究
1.4 现有研究不足
1.5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外包U型钢—混凝土组合深梁试验概述
2.1 实验目的
2.2 试件设计
2.2.1 栓钉设计
2.2.2 肋板设计
2.2.3 局部承压验算
2.3 试件制作
2.4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2.4.1 试件加载装置
2.4.2 加载制度
2.4.3 测量内容与测点布置
2.5 本章小结
3 试验现象描述与分析
3.1 试验现象描述
3.1.1 试件SL-1
3.1.2 试件SL-2
3.1.3 试件SL-3
3.2 试验现象分析
3.3 试验数据分析
3.3.1 试件荷载—挠度曲线
3.3.2 混凝土荷载—应变曲线
3.3.3 钢板荷载—应变曲线
3.3.4 跨中截面应变曲线
3.4 本章小结
4 外包U型钢—混凝土组合深梁有限元分析
4.1 概述
4.2 材料的本构关系
4.2.1 混凝土本构模型
4.2.2 混凝土损伤塑性计算
4.2.3 钢材本构模型
4.3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4.3.1 建立部件
4.3.2 定义材料属性
4.3.3 装配及相互作用
4.3.4 边界条件及荷载施加
4.3.5 网格划分
4.4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4.1 U型钢梁有限元模型云图
4.4.2 混凝土有限元模型损伤云图
4.4.3 考虑约束作用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修正
4.4.4 有限元参数发散
4.5 本章小结
5 外包U型钢—混凝土组合深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5.1 深梁定义及受力特征
5.2 美国ACI318 规范中深梁计算模型—STM模型
5.2.1 STM模型概述
5.2.2 美国规范ACI318 中关于STM模型的规定
5.3 外包U型钢—混凝土组合深梁抗剪承载力计算
5.3.1 外包U型钢—混凝土组合深梁STM模型部件尺寸
5.3.2 外包U型钢—混凝土组合深梁抗剪承载力计算
5.3.3 外包U型钢—混凝土组合深梁抗剪承载力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拟合
5.3.4 外包U型钢—混凝土组合深梁抗剪承载力理论计算值与有限元分析结果拟合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都有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