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厂新市区土木工程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236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和特色在逐步受到破坏,同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部分——历史街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化的入侵,正在逐渐失去其特色。保护历史街区的风貌和特色,使其在大规模的城市发展进程中重新焕发活力,是当今研究界的重点。北京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香厂地区位于北京市中轴线核心区域,在民国时期是名噪一时的“新市区”,但发展至今,出现了产业低下、人口低端化、建筑风貌破坏、交通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北京古城风貌和市容环境,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因此,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协调香厂地区的发展,处理好街区产业发展、风貌保护和环境改善之间的关系,急需理论结合实际的专项研究,对区域发展提供建议。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大规模发展伊始,人们忽视了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大量的历史街区及其中的特色建筑成为了现代化发展的牺牲品,城市特色逐渐消失,从而导致“千城一面”的结果。城市中心的历史街区往往在城市经济迅速向前的步伐下举步维艰,街区内存在低容积率和高地价之间的矛盾,整体发展无法跟上现代城市的步伐,大多演变成了“城中村”。也有部分城市中心的历史街区为了适应城市现代化的需求,在大规模开发时被全部拆除或者风貌遭到严重破坏,这些都是城市中心历史街区不应有的状态。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保护意识的加强,人们的满足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也意识到了保护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历史街区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城市的开发也逐渐由量向质转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不再是简单粗暴的全拆全建、片面保护和孤立消极建设,开始考虑公众利益,并以历史建筑的更新利用以及街区活力复兴为理念,关注点扩展到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发扬城市特色文化,营造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空间。观念的转变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带来了机遇,也为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

1.2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香厂新市区位于西城区天桥街道中北部,范围为:北起珠市口西大街,南至永安路,西达阡儿胡同,东至留学路;总占地面积约 22 公顷,建设用地面积约 16 公顷。本文研究对象为香厂新市区的保护与更新措施。(图 1-1)工业革命以后,欧洲很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建筑遭到了破坏,大量古城的历史风貌为满足城市现代化的需求而消失。在现代主义思潮兴起后,传统建筑形式遭到排斥,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对历史建筑的破坏。随后一战与二战爆发,大量历史古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经历了一系列悲惨的教训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历史建筑特有的价值和意义,社会各界也对其保护加强了重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发源地,欧洲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于 18 世纪末开始,到 19 世纪中叶,其保护原则及理论逐步形成。在有关历史街区的国际宪章中,《雅典宪章》提出了对文物建筑单体的保护,《威尼斯宪章》将保护范围扩大到“历史地段”,《马丘比丘宪章》倡导保护文化传统,《华盛顿宪章》首次提出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居民参与”,《西安宣言》指出保护范围应包括历史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以及文化习俗。在这些宪章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国际上对历史街区保护的范围在逐步增大,保护的对象在逐渐增多,从物质层面的保护逐渐扩大到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关注。保护思想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与此同时,很多西方学者对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活动进行了反思。较为著名的著作有路易斯·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P·达维多夫的《倡导规划与多元社会》以及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等。这些著作都揭示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对城市历史文化的破坏,提倡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同时强调历史文化的保护及人们的精神需求。

............

第2章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理论与实践

2.1研究历史街区的定义及构成

2.1.1 历史街区的定义

国际现代建筑学会于 1933 年 8 月在《雅典宪章》中第一次提出了历史街区的概念,指出应当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街区和建筑。1987 年,《华盛顿宪章》通过,“历史街区”这一概念被再次提及,定义历史街区为既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又体现城镇传统文化价值的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自然和人造的环境。我国于 1986 年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时,正式提出“历史街区”这一概念。当时指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应以文物古迹的保存为主要目标,还要注重整体格局及风貌具有一定历史特色的街区的保护。历史街区于 2002 年 10 与正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列为不可移动文物范畴,具体规定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除了法律法规对历史街区进行了定义外,很多知名学者也对历史街区的概念进行了总结。顾晓伟认为历史街区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具有一定规模,且有保存较好的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群的地区;(2)完整保存地区内传统物质环境,如街巷格局、建筑风貌等;(3)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王景慧历史街区的特征做了如下归纳:(1)历史风貌保存完好;(2)具有真实的历史遗存;(3)具有一定规模的规模。杨新海认为,历史街区应当具有以下特征:(1)完整和典型的风貌;(2)真实的遗存;(3)空间的功能性。通过上述专家对历史街区特征的归纳总结可以发现,他们普遍认为历史街区应当拥有完整的风貌、真实的历史遗存以及一定的规模。

..........

2.2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理论研究

保护对象的转变国外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基本经历了三次思潮。第一次形成于 1960-1970 年间,这一阶段对历史街区保护的主要对象是单体建筑,重视对历史建筑的修缮,但更新利用的案例较少,处于静态保护时期。第二次保护思潮的形成的标志是 1975 年颁布的《华盛顿宪章》,宪章中将保护范围由单体建筑扩大到了历史街区、建筑环境和城市景观,这对于历史街区保护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次保护思潮形成于 1980-1990 年,地方性保护政策的制定是这一阶段的重点。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地方政府要编写完备的保护规划,明确其管辖范围内保护区中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例如,美国各个州的地方政府具有对历史街区规划的控制权力;英国也主要由地方政府的规划管理部门负责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管理。随着历史街区保护理念的转变,各国政府在逐渐下放对历史街区管控的权力,但是对于历史街区的土地产权归属、地段功能区置换等对历史街区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或决策,中央政府仍然发挥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政府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对历史街区复兴的研究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历史街区的复兴成为研究的重点。十几年来,在欧美国家,历史街区复兴的研究甚至成为了一种潮流。主要原因是,随着历史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深入,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也逐渐由投入式保护转变成利用式保护。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历史街区复兴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以住宅为先导的街区复兴,二是以工商业为先导的街区复兴,三是以旅游为先导的街区复兴。

...........

第 3 章 香厂新市区历史研究及价值分析.....11

3.1香厂新市区历史研究......11

3.2香厂新市区价值分析.....11

3.3历史文化资源汇总.......16

第 4 章 香厂新市区现状调查研究...........21

4.1香厂新市区现状调研......21

4.2香厂新市区现状分析.....22

4.2.1 资源优势........24

4.2.2 现状问题总结.... 26

第 5 章 香厂新市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27

5.1整体保护策略............27

5.2城市设计策略............30

5.3街道肌理保护及界面控制..........31

5.4重点建筑保护与更新的措施........33

5.5环境改造......34

第5章 香厂新市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在本章节,本文结合以上章节的研究,将类设计理论及有机更新理论运用到香厂新市区的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借鉴国内外案例的保护更新策略,针对香厂新市区的历史及现状,分别从整体格局、城市设计、重点建筑改造及环境改造等方面对香厂新市区进行保护与更新。

5.1整体保护策略

5.1.1 功能定位

(1)上位规划在 12 版中元规划中,香厂地区被定位为文化体验区,南侧为表演艺术区,同时,天桥演艺区的规划项目已经启动,这为香厂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持。(2)香厂新市区民国历史文化的承载及展示街区香厂新市区于民国时期开发建设并达到繁荣的顶峰,区域内遗留着很多民国时期的痕迹,是民国时期历史记忆的承载者,民国风情是本地区与周边历史街区最大的区别,因此,香厂地区的首要功能定位应为香厂新市区民国历史文化的承载及展示区。(3)传统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宜居街区规划范围内除了部分民国历史建筑及现代建筑外,还存在大量的合院建筑。这些合院经过多次修缮,始建时间已无法考究,但是整体格局类似明清时期的合院。每户院落中居住着大量的外来和本地人员,建筑设施陈旧,环境较差。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应适量疏解人员,改善建筑环境,提升居住品质,努力打造成传统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宜居街区。(4)天桥传统演艺复兴的文化街区天桥地区的演艺活动自明清时期就有所开展,家喻户晓的“天桥八大怪”演艺形式即出自天桥地区,香厂地区位于天桥周边,也深受其影响。民国时期就有伶人在此建立戏台,进行表演。同时,香厂地区现存一剧院——风雷剧院,主要进行京剧表演;万明路与香厂路交叉口处的张一元茶社,主要进行相声表演;街区内也居住着不少天桥艺人。整体来看,区域内有适合发展演艺事业的基础及氛围,因此将香厂地区定义为天桥传统演艺复兴的文化街区。

..........

结论

香厂新市区规划是北京城市近代化过程中第一次重要的尝试。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相比,香厂规划在市政管理机构、城市规划理论、市政设施建设、道路交通和给排水系统改善、建筑风格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近代化特征和进步意义。本文通过第二章的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在历史街区保护方面的指导思想与方法,得出了保护与更新的总体趋势偏向于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同时更关注人的需求。通过第三章的历史研究与价值分析,得出了香厂新市区的保护对象为四个文物建筑及六个民国时期建筑、十四条历史街巷以及戏曲、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章现状调研中发现了香厂地区的资源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良好的社区位置、便利的外部交通,同时也发现了存在问题——功能分区不明确、历史资源未得到保护、基础设施陈旧、现状交通混乱等。在第五章中,本文结合前面章节的内容,从整体保护、城市设计、重点建筑、环境改造等方面对香厂地区改造更新提出策略,遵循小规模渐进式的原则,力图在对当地的资源优势影响最小的情况下整治地区环境,激发街区活力。通过本文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应循序渐进,大规模的拆除重建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求,同时在改造更新过程中应多关注当地居民的需求,只有留住原住民,街区氛围才会得到有效的保护,历史记忆才会得到长久的保存。同时在风貌控制上,没有必要追求形式的整齐划一,保留历史变迁的痕迹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由于时间原因,本文在对具体建筑的改造更新方面研究略有不足,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继续对其进行深入。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