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指导下的访谈节目《与时俱进》模拟交传实践报告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287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笔者认为嘉宾发言突然加速,或是由于笔者瞬间走神导致的漏译,亦或是笔者由于相关知识的匮乏,无法准确理解原文意义而导致的错译。接下来笔者将会选取在模拟口译中出现的错译和漏译的例子进行分析,同时,吸取经验教训,在今后的的翻译活动中尽量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
今天的美国看似一派平静,但是,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因为种族问题是一直存在的(秦瞳,2018:78)。种族是美国重要的社会类别区分。一般来说,美国的种族问题就是欧洲裔的白人对所有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也就是种族歧视。美国的种族歧视集中体现在白人对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的偏见、不平等对待和迫害上(林怀艺、张进军,2015:82)。这不仅仅体现在肤色上,还体现在公民权利、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执法司法等领域。美国的白色人种往往比其他民族的人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享受更好的社会待遇。在这种大环境下,种族冲突在所难免。越来越多的美国年轻人开始关注这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他们开始思考,开始讨论,开始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他们除了在社交媒体上广泛讨论以外,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网络论坛、电视节目等渠道发表属于他们年轻一代的看法和观点。
本次笔者选取的本期 Get With The Times 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期访谈的举办地在美国的西北大学,许多西北大学的学生也在现场观看了这次访谈。本次访谈也通过网络进行直播,并且向全国范围内的观众收集问题,并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提问嘉宾特雷弗·诺亚(Trevor Noah),听取他对美国种族和身份这个问题的看法。

特雷弗·诺亚是一位来自南非的喜剧演员和脱口秀主持人。他出生于约翰内斯堡,母亲具有科萨和犹太血统,父亲是瑞士籍德国人。他亲身经历过了南非的种族隔离,再加上他的混血血统,因此,对种族和身份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

1.2 任务流程
笔者选取了访谈节目 Get With The Times 作为本次模拟口译实践的材料。笔者先从网上查阅了该访谈节目和受邀嘉宾特雷弗·诺亚(Trevor Noah)的相关信息,并根据本次访谈节目的主题(Race and Identity in America)在网上搜寻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相关联的术语,并且,从 YouTube 下载本次访谈节目,进行模拟口译实践。
本次模拟口译实践共持续 153 分钟,笔者对自己模拟全过程进行了录音。由于本篇访谈没有任何的字幕和文本,笔者是逐字逐句进行转写,因此,难免有漏译或是错译现象。在模拟口译结束之后,笔者对模拟的录音进行了文本转写,并根据转写的文本内容进行译后校对和分析。
语言,作为文化的产物,一直被看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许丽芹,2019:71)。任何语言学习都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的(Splosky,2000)。因此,作为外语学习者,我们不仅仅要从书本上学习语言,也要了解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否则,语言学习就是一句空话,拥有再多的语言学习技巧也都会变成“纸上谈兵”。

..........................

第二章 翻译过程概述

2.1 译前准备阶段
由于口译具有不可预测性,现场气氛也会对译员造成一定压力(Gile,1995),所以,译前准备在口译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译前准备,译员能有效地减少口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口译质量(张中慧,2017:406)。当译员接到一次口译任务后,他们往往会花费几星期甚至一个月的时间,从各个角度收集口译可能会用到的相关信息和资源。所以,张吉良(2003)指出:“在所有成功口译的背后,都是译员不为外人所知的大量而又紧张的译前准备工作。”因此,笔者也从主题背景知识(包括访谈主题、嘉宾背景资料、口音等方面)、相关术语、理论基础等方面入手进行译前准备,为本次的模拟口译打好基础。

2.1.1 主题背景知识的准备
任何种形式的活动,如会议、论坛等等,都有一个主题。刘和平(2007)曾经提到过:“口译的译前准备绝对不是单纯的词汇,而是对主题的了解和把握。”所以,译员需要做的就是围绕这个主题,从各个方面去尽可能收集相关的信息。以笔者所选的访谈节目为例,本次访谈的主题是 Race and Identity in America(美国的种族和身份),所以,笔者在知网下载阅读关于种族隔离、种族歧视、种族冲突等一系列的文献,并且,通过互联网观看相关的视频,了解种族问题的起源、历史和现状,对本次访谈节目的主题和话题走向也有了大致的概念,为随后的模拟口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

2.2 翻译过程
在完成译前准备的工作后,笔者开始了模拟交传。整个访谈节目的时间为一小时零一分钟。笔者在播放访谈节目的时候,平均每隔 30 到 45 秒或者听完一个完整的意群之后,就会暂停一次,根据自己所记录的笔记,充分理解主持人和嘉宾发言的意义,之后进行目的语也就是汉语的输出。视频每播放 20 分钟,笔者就会将视频暂停,短暂休息 5 分钟,之后再继续进行口译。由于本节目内容容量较大,主持人和嘉宾的语速也比较快,加之嘉宾的口音影响,所以,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漏译、错译现象,有些地方的翻译也是磕磕绊绊。整个口译活动持续时间为 2 小时 32分钟。笔者全程对本次模拟实践进行录音。在实践结束后,笔者根据访谈节目的视频和录音音频,将原文和译文全部转录整理下来(见附录),并进行译文校对和译后评估。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10
3.1 增补法...................... 10
3.2 删减法..................................... 12
3.3 句子结构重组............................. 13
3.4 意译.............................. 15
第四章 任务总结................................... 18
4.1 口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8
4.1.1 词汇知识缺乏................................ 18
4.1.2 部分信息误译.......................... 19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增补法
增补法是翻译中经常使用到的一种方法。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在理解发言人表达内容意义的基础上,需要根据目的语的语法、句义或是语境的要求,增添某些词、句或段落,以便更好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熊兵,2014:86)。所以,笔者在翻译过程中,没有拘泥于原文,在保证理解意义的前提下,对译文进行了适当的增补,这也符合释意翻译的具体要求。

例 1
John Eligon: And I believe we’re gonna start with you reading a short passage from it.
Trevor Noah: You like me to read a passage?
John Eligon: Yes, please.
Trevor Noah: Lord, there’s a school over again.
译文:约翰:我想你应该可以给我们读一小段来听听。特雷弗:你想让我读一段吗?约翰:是的,请。特雷弗:上帝,好像又回到学校上课了一样。
在这一段对话中,主持人想在访谈正式开始之前先让嘉宾读一段他自传中的一小段文章。在这段对话中,笔者先后使用了两次增补法,分别是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在这两句话的翻译中,如果只是将内容直译成:“我相信我们将会从你读一段开始。和“天哪,又是学校了。”这样显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而且,容易使听众产生误会。所以,笔者在译文中分别在第一句话中加入了“来听听”,在最后一句话中增加了“回学校上课”,这样更加符合汉语习惯,也可以让听众理解:原来嘉宾说的“Lord, there’s school over again.”其实是想表达:“天哪,又让我读课文,好像又回到学校上课了一样。”这也符合释意理论中翻译的三个过程中的“重新表达”这一过程。
..............................”

第四章 任务总结

4.1 口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笔者在口译之前已经做了一定的译前准备,但是,在口译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嘉宾发言突然加速,或是由于笔者瞬间走神导致的漏译,亦或是笔者由于相关知识的匮乏,无法准确理解原文意义而导致的错译。接下来笔者将会选取在模拟口译中出现的错译和漏译的例子进行分析,同时,吸取经验教训,在今后的的翻译活动中尽量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4.1.1 词汇知识缺乏

在口译活动中,译员需要处理的词语量大约相当于笔译的 10 倍(仲伟合、王斌华,2009)。所以,译员不仅仅要拥有一定的词汇量,译前的词条准备也至关重要。笔者虽然做了一定量的译前准备,但是,毕竟无法覆盖到方方面面。在实践中对一些涉及种族、政治名词术语不熟悉,笔者出现了漏译的现象。
例 1
And that is I go, “Donald Trump is the person who will push people to the point wherethey do have to make a choice.” It is sad because many people will still fall on the side ofbigotry and xenophobia and racism.

译文:我的意思就是说:“唐纳德·特朗普会逼迫人们,让他们做出选择。”这太令人伤心了,因为很多人依然站在……(此处漏译)和种族主义的一边。
改译:我的意思就是说:“唐纳德·特朗普会逼迫人们,让他们做出选择。”这太令人伤心了,因为很多人依然站在偏激固执、仇外主义和种族主义的一边。

在口译过程中,笔者听到了嘉宾发言中的连续三个词语“bigotry, xenophobia,racism”,受到专业知识所限,笔者并不了解前面两个单词的意思,只听出了“racism”这个词和词根“phobia”。由于口译的时间比较紧迫,嘉宾还在持续发言,所以,笔者只将“racism”(种族主义)译出,导致了信息输出不完整。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