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
一、研究源起
文化全球化有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但也会产生片面的影响。发达国家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向全世界扩展,因而,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不可避免的席卷而来。在西方强势文化盛行下,好莱坞大片、麦当劳快餐、可口可乐、西方流行音乐等铺天盖地的出现。人们盲目的模仿和移植西方价值理念、语言、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的同时,也逐渐的迷失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全球化中坚守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英语教科书可以承载不同民族的文化内容,因而,毫无疑问的承担着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的重任。在追求多元文化的今天,如何对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借鉴、吸收、传播则成为了英语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目标,并且,如何避免西方文化的片面影响也正是文化教育所关注的问题。
首先,英语教科书教育“重输入、轻输出”,容易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①倘若我们只管一味地吸收西方文化,而无法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这种单向的文化交流本身就是不平等,长此下去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利。”①最终导致中国文化在很多场合“发不出声音”或者声音微弱,中国文化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地位日益削弱,进而导致文化认同危机和民族身份认同危机。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是了解世界,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是表达自己思想和传播本民族文化。归根结底,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习得西方文化,而是发展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即文化交际能力。那么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仅是用英语谈论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而且也会谈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我们不能只“吸收”西方文化,不“传播”中国文化,如果只进行文化“输入”,不进行文化“输出”,那么跨文化交际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真正意义。
其次,人们长期强调英语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工具性功能,而忽视其应有的人文性,即忽视英语作为一种文化对学生心智成长产生的影响。初中是开始普及英语教育的阶段,也是学生养成中西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所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至关重要。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是我们思考英语教育的出发点,因为“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①在世界与民族、现代与传统两大主题的碰撞中,教科书的文化到底如何定位,这实在是一个两难,历代教育家都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文化教育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进行分析式的、归属式的定位与游离。“英语教材的内容如何反应现实世界、体现时代特征?如何宣扬民族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②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背景,再结合本人多年来的学术研究兴趣,笔者选择了这一论题。因此,本研究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和外研版《新标准英语》作为当前英语教科书的代表,试图从中西文化视角对英语教科书的文化构成展开研究,以发扬当今英语教科书取得的成果,改进尚且不完善的地方,从而推动英语教科书在文化构成方面日臻完善。进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跨文化教育、人文教育等方面更加完善的发展。通过英语教科书中西文化的合理渗透,学生能够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沟通,在沟通中输出本民族文化,并且获得人格和心智的健全发展。
二、研究主题
教科书对于“什么样的文化和谁的文化应当被采用”这一问题对英语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影响,因而,我们必须对英语教科书的文化构成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抉择。本研究对英语教科书的文化构成进行透视,在此基础上,研究中西文化构成失衡以及文化话题的非适切性等问题,对学生文化“输出”和心智成长的不利影响。并对英语教科书的文化构成存在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从而探寻合理配置英语教科书文化构成的基本思路。本研究选择人教版初中《新目标英语》和外研社版初中《新标准英语》作为研究对象,它们是我国初中英语教育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教科书,以它们作为英语教科书文化构成的研究比较有说服力。本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首先,对英语教科书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定位进行诠释,从中国英语教育实际出发,提出“中西兼容”文化定位的合理性;其次,对所选两个版本初中英语教科书的文化构成进行透视,从中西文化视角分析英语教科书的文化构成,透过英语教科书的文化表象,深入挖掘中西文化构成失衡以及文化话题的非适切性等问题,对本民族文化“输出”和心智成长的不利影响。再次,对初中英语教科书的文化构成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剖析,指出影响教科书文化选择的相关因素;最后,提出初中英语教科书文化构成合理配置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英语教科书的文化功能及其定位
教科书作为规范化和合法化知识的载体,是课程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文化传递和文化吸收也具有重大意义。英语教科书作为高效传递人类文化的一种规范性工具,具有吸收不同民族优秀文化、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功能。教育的本质是传递和保存文化的过程中使人的潜能发挥出来。正如张正东所言:“外语之所以成为学习对象,在于学习者能够用它和本族本国之外的人士进行交流沟通,在沟通中输出本国本族的文化,输人外国外族的文化,从而使人们超过地域地联合起来共谋发展。”①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输入不是目的,不同的文化交流也是为了更好的输出。应该对英语教科书进行正确的文化定位。即英语教科书的文化内容既不能盲目排外、固步自封,也不能充斥着外国文化而忽视本民族文化。
一、英语教科书的文化功能
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双重特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提供交际的同时,表达归属感、习俗、价值,即文化。英语亦即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价值。一方面,英语是人们用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行交际交往的工具,具有功用价值;另一方面,学习英语又是人类用来进行文化传承、人文教育、人格塑造的途径,具有人文价值。英语文化教育最突出的两个功能在于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播。一方面,我们需要了世界、融入世界潮流,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通过国际交流,将中华文明传播出去,弘扬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现在的中国、真正的中国,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的文化发展。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都在用英语进行交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也承载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并且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有形无形的影响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价值,因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心智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第三章 初中英语教科书文化构成.......... 84-105
一、 不同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84-88
二、 缺少对中国英语教育国情的研究.......... 88-92
三、 《课程标准》文化目标定位不明晰.......... 92-98
四、 教科书编写者文化取向上的偏差.......... 98-105
第四章 初中英语教科书文化构成配置的基本思路 ..........105-123
一、 从本国教育实际出发.......... 105-110
二、 根据基础英语教育需求.......... 110-114
三、 优化编写 战略财务管理在地勘单位的应用..........114-119
结论
高科技已经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密切而频繁,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成为各个民族沟通的桥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需要放眼世界,也需要立足于本民族的发展。在这个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的时代,如何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则是英语教科书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英语教科书不仅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消除不同文化的个人或群体进行交际时的文化屏障,也需要将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对比学习。事实上,正是文化差异才有可能相互借鉴和吸收,并在“他者”的文化对比中发现自己的魅力和不足。正如苏轼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从另一种陌生的文化立场中审视自己,才能看到自己内部无法看清的东西。多元文化交流必将实现多种文化的互识、互补、互利。
其次,我们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同时,又应具有文化自觉意识,将中国文化呈现给世界,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通过中外文化的比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民族身份认同。在英语教育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英语教科书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定位的探究上,深入的分析英语教科书文化教育功能。综观全文,虽然研究的深度还有待提高,但是本研究从中西文化视野对英语教科书文化构成进行研究,对英语教科微观层面的文化设计理论完善,以及推进英语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本研究仅对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新目标》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标准英语》进行分析,不能完全概括当今各种版本的英语教科书文化构成,故研究结果难免不周全。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努力深入的研究。文化概念的范畴是不确定的,并且国际上对英语文化教育的争论也不局限于一种理论,不同的理论是基于不同的文化取向有不同的价值,因而,对文化的选择与取舍是一个很艰巨的事情。在文化的选择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这就需要深刻的反思不同的文化取向和文化定位对学生成长产生的重大影响。英语教育的人文关怀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正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拉里.A.撒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海彬.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路—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哲学思考
[4]刘秋艳.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6]麦克.杨.在未来的课程[M].谢维和,王晓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梅德明.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8]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9]高凌.基础教育教材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0]王进军.英语教材发展概论[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