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例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血液4种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8819 日期:2025-10-23 来源:论文网

    作者:孙丽波, 李淑霞, 刘秀英

【摘要】 为探讨术前和输血前患者相关血液检测的重要性,对2012例患者在术前和输血前检测血液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9.69%,抗-HCV阳性率2.24%,抗-HIV未检出,梅毒抗体阳性率0.94%。认为检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血液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无论对患者、医务人员还是控制院内感染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血液传播性疾病;输血;医疗纠纷

为了降低医源性感染,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更好地贯彻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指令,在完善医院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我院对术前(胃镜、产前)和输血前的患者进行了经血传播疾病的检测,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抗TP),本文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2012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血液传染病4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各科室2012例申请输血或术前患者,其中男1302例,女710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80岁。静脉采血3mL无需抗凝。

  1.2 仪器及检测方法 采用芬兰进口MK3酶标仪;奥地利进口2010酶标仪。

  1.2.1 HBsAg和抗-HCV检测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试剂由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2.2 梅毒血清检测 ①梅毒初筛试验:采用TRUST法,试剂由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②梅毒特异性试验:用TPHA法,试剂盒为英国进口试剂盒。

  1.2.3 HIV初筛试验 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H法,试剂由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初筛阳性的标本送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蛋白印迹法确认。

  1.3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2012例患者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传染病4项指标检出情况 见表1。 表1 2012例患者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阳性率

  2.2 不同性别患者术前和输血前血液传染性指标检出情况 见表2。男性乙肝表面抗原感染率高于女性(P&<0.01),男、女性抗-HCV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血液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14岁以下组与15岁以上组患者术前和输血前血液传染性指标检出情况 见表3。14岁以下组乙肝表面抗原检出率为1.96%,15岁以上组为10.50%,14岁以下组明显低于15岁以上组(P&<0.01);在154例14岁以下组中抗-HCV尚未检出,但却检出1例梅毒阳性;血液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感染率15岁以上组高于14岁以下组(P&<0.01)。表2 不同性别患者术前和输血前血液传染性指标监测情况表3 不同年龄患者术前和输血前血液传染性指标监测情

  3 讨论

  我国是乙型肝炎感染率较高的国家之一,HBV感染者约1.2亿人,慢性肝炎患者约2000万人,HCV感染者约3800万人[1]。HIV和梅毒感染者近年来更是呈明显上升趋势。为进一步明确责任,避免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卫生部在做出对血液和血制品必须严格检测的基础上,于2000年颁发《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明确要求输血者与受血者均应进行血清乙肝病毒、抗HIV、抗HCV和梅毒抗体检测。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该院患者在输血前检测的传染性疾病标志物阳性率达到13.02%,与有关文献[2]大致相同,说明有相当部分患者在入院前就已感染了传染性疾病。各项检测指标中HBsAg感染率居首,阳性率为9.69%,与周建丽等[3]报道10.26%相近,说明以乙型肝炎为本地区的主要感染源;据研究抗-HCV在健康人群中阳性率可达0.7%~3.1%[4],本次检测2012例受血者HCV感染率为2.24%,仍属我国正常人群中的分布;目前艾滋病正逐年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开展HIV抗体初筛检测尤为重要。艾滋病也是最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本次检测没有检测到阳性病例,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也是血液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5],本次检测梅毒的阳性率为0.94%,说明梅毒的发病率在住院患者中较高。

  从表2可以看出,男女两性的HBsAg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传染性疾病标志物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与乙肝的流行特征相符[4],但与魏志武[6]、刘春林[7]等的研究结果不同。

  从表3看出,在感染的年龄段方面,15岁以上年龄组是传染病感染的高发年龄段,其主要原因可能与该人群分布域广,社会活动较频繁有关;14岁以下人群感染率较低原因可能与该年龄组人群生命代偿机制旺盛,身体素质较好,接触感染的几率和途径较少而且这一时段由于乙肝疫苗的普遍接种有关。与15岁以上年龄组相比,其余3项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人体感染HBV、HCV和梅毒以后很难恢复有关,尤其是当今医疗技术尚不能彻底根除HBV、HCV的情况下,虽然部分患者通过各种治疗病情得到控制、缓解,但乙肝病毒和抗HCV长期存在还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梅毒螺旋体感染后其抗体可存在人体数年乃至终生。

  从上述统计资料看,传染病4项检测在临床上各类患者中都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对输血前和术前的患者进行传染病4项检测,不仅可以了解感染情况,对阳性患者进行积极的相关治疗,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同时医务人员每天接触各种疾病患者及其体液、血液、分泌物等,在进行外科手术、注射、穿刺、抽血、清洗和处理医疗器械时常有锐器损伤暴露的皮肤黏膜,接触到污物时完全有可能被感染。有报道,医务人员血清HBsAg阳性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6],可见,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患者术前进行检查发现阳性患者,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在医疗过程中注意操作规范,减少医疗损伤,是避免职业感染的重要手段。同时可使病人对自己术前和输血前的检验结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是否因输血而引起的血源性疾病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以避免或减少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总之,做好术前和输血前的血清学检测工作,可以了解患者术前和输血前的身体状况,辅助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减少和预防医疗纠纷发生,为举证倒置提供证据,对患者、医院和采供血机构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肖玉,李春华,周柏发,等.输血前检查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的临床意义[J].北京医学,2005,27(2):109.

  [2] 陶传敏,严可宁,陈宏斌,等.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意义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2):134-135.

  [3] 周建丽,瞿亚红.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与分析[J].浙江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4(5):278-279.

  [4] 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19.

  [5] 杜兰英,庄辉,何军,等.梅毒螺旋体TPN17重组抗原的表达及其在献血筛查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1):11-13.

  [6] 魏志斌,李锋春.对2286例患者输血前4项检验结果的流行病学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4,20(7):63-65.

  [7] 刘春林,邓德耀,保永良.8282例患者输血前及术前传染病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3(6):30-3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