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佳宁, 徐玲玲, 邓璐璐, 陈国庆, 施森
【摘要】 为总结儿童血液系统肿瘤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的诊治经验,分析1998至2008年我科儿童血液肿瘤合并PCP 7例患儿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3.5~14岁,平均(8.99±4.01)岁。所有患儿均在强烈化疗的骨髓抑制期。骤然起病,高热、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肺部体征不明显与临床体征不符合。胸部X线表现为双肺对称性弥漫性间质改变或肺泡渗出。血气分析为明显的低氧血症。口服大剂量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SMZCO)治疗。7例患儿均治愈。5例维持化疗中;1例化疗结束已停药5年;1例化疗9个月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随访中仍无病生存。儿童血液肿瘤化疗期间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要高度警惕PCP。早期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如不及时治疗将导致患儿死亡。强烈化疗早期口服SMZCO可以预防PCP的发生。
【关键词】 儿童;血液肿瘤;卡氏肺囊虫肺炎
白血病和淋巴瘤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随着有效联合化疗的使用,以及大剂量化疗方案的逐步推广,其预后有了很大改善,但强烈化疗后出现的严重骨髓抑制,可导致卡氏肺囊虫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等机会性感染。现将我科1998年至2008年间诊治的7例PCP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8年至2008年我科住院正规化疗的急性白血病(AL)和淋巴瘤共61例。并发PCP者7例,占11.5%(7/61)。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4~5岁2例,8~9岁3例,14岁2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例、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细胞为主型)1例,均处在完全缓解期(CR)。诱导化疗至发病最短2个月,最长22个月,平均7个月。
1.2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以袁承文主编的《儿科治疗学》中PCP的诊断要点为依据[1]。
1.3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均起病急骤,突然高热,体温39℃以上,干咳4例,气促、发绀7例,心悸、肢端发凉、血压低10/2 kPa 1例,仅2例肺部少量痰鸣音。血常规:白细胞0.8~3.6×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0~0.74×109/L;血气分析7例: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74%~90%、血氧分压(PaO2)5.8~8.2 kPa、二氧化碳分压(PaCO2)3.3~4.44 kPa;胸部X线表现:两肺弥漫片絮状影或小斑片状影4例,肺透光度下降2例,双肺纹理模糊呈毛玻璃样1例。因我院不做卡氏肺囊虫(PC)检查,故无病原学资料。
1.4 治疗 本组所有病人发病初期分别使用过头孢呋辛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亚安培南等抗生素无效。故停用以上所有药物,给予大剂量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SMZCO)100mg/(kg·d),分2次口服,疗程2~3周,同时水化碱化,监测尿量和尿液酸碱度以预防肾损害。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400mg/(kg·d),3~5d免疫支持,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至血象正常。持续吸氧以改善缺氧。
2 结果
所有病人口服SMZCO 3d体温开始下降,复查血气分析正常,1周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血象恢复正常。5例病人2周后复查胸片病灶吸收,2例病人3周后胸片正常。治疗过程中未见SMZCO的明显毒副作用发生。目前7例病人均健在,5例维持化疗中;1例化疗结束已停药5年;1例化疗9个月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随访中仍无病生存。
3 讨论
PC属于原虫类寄生虫,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原虫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可以寄生于正常人的肺泡内,故肺部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血清学验证亚临床感染普遍存在,多数人在4岁前已感染过卡氏肺囊虫[2]。正常的机体可以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和活化的巨噬细胞的共同作用,将其清除体内,然而在通常情况下,仍可有少量虫体寄生于肺泡内,当机体处于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能迅速繁殖导致PCP。
由于淋巴源性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存在缺陷,强烈化疗后骨髓抑制,应用免疫抑制剂使免疫力进一步下降,体内潜伏状态下的PC大量繁殖,在肺内扩散,导致弥漫间质性病变,产生临床症状。本组患儿PCP均发生在强烈化疗的骨髓抑制期,淋巴细胞绝对值&<0.8×109,说明PCP的发生与恶性肿瘤患儿免疫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3-4]。文献报道小儿白血病中并发PCP者为12%[2],我科近10年来有7例儿童ALL和NHL发生PCP,占参与化疗病人的11.5%,与近年文献报道接近。儿童AL继发PCP多发生在CR后强烈化疗的骨髓抑制期,潜伏期为2~3周,起病虽然比较隐匿,但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进行性的干咳、气急、鼻煽和紫绀,多数患儿有高热。疾病早期吸氧可改善气急和紫绀,但数天之后难以纠正的缺氧是临床具有特征性的表现,肺部体征多不明显。如未能及时诊断和进行有效治疗,病死率则几乎为100%。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动态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或动脉血气分析,可见血氧饱和度和动脉氧分压呈进行性下降,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并不增高[1]。X线胸片表现常不典型,多为两肺间质性病变,肺纹理增生呈不规则状或网状影,或毛玻璃样阴影,也可见两肺充气过度伴条索状或阶段性肺不张;部分病例为两肺肺泡充盈不良而成白肺,其间可见含气支气管影[5]。肺部CT显示PCP肺内病变优于X线,一般可见到3种类型:①斑片状,双侧肺呈均匀或不均匀斑片影,此型最为常见;②毛玻璃型,其特征性表现为毛玻璃样影中能分辨出肺血管;③间质型,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线状或网状阴影[6]。虽然从呼吸道分泌物或组织中检测到原虫可以确诊,但分泌物涂片检查阳性率很低,而支气管检查难以进行。本组6例患儿虽未能获得病原学依据,但有独特的临床表现:①患儿为AL和淋巴瘤,处于完全缓解、强烈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间;②起病急骤,高热,干咳,2~3d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③肺部体征不明显与呼吸窘迫的严重程度不成比例;④难以解释的逐步加重的低氧血症,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逐步下降;⑤X线胸片呈现间质性及肺泡渗出性病变;⑥应用抗生素无效,整个病程中未用SMZCO)预防PCP;⑦大剂量SMZCO 治疗有效。具备临床诊断要点。
PCP在恶性血液肿瘤患儿中有一定发生率,临床诊断有一定难度。由于疗效与诊治早晚密切相关,故在儿童AL和淋巴瘤的长期化疗中,应该提高对于PCP的警觉性。尤其对于广谱强效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具有明显呼吸道症状伴气急和低氧血症,血象低,特别是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胸片有间质改变者,应考虑PCP的可能性。在难以获得病原学诊断的情况下,及时行血气分析和影像学检查,果断使用大剂量SMZCO进行诊断性治疗。一旦确诊,且疗效显现时,需坚持较长的疗程。同时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积极改善患儿的全身情况,以争取较高的治愈率。本组7例患儿由于得到了早期诊断,及时给予大剂量SMZCO口服治疗,同时充分水化碱化尿液,均获痊愈,且未见毒副作用发生。在儿童血液肿瘤化疗早期使用SMZCO25mg/kg·d,分2次口服,可以预防PCP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袁承文.儿科治疗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204.
[2] Francis G,Terry WW.Pneumocystis Carinii.In:Behrman RE,Kliegman RM,Jenson HB.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M]. 18th ed.Philadephia:W.B.Saunders,2007,1325.
[3] Beck GM,Harmsen AG.Lymphocytes in host defense against pneumocystis carinii[J].SeminRespir Infect,1998,13(4):330-338.
[4] Poulsen A,Demeny AK,Bang-Plum C,et al. Pnue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during maintenance treatment of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 Med Pediatr Oncol,2001,37(1):20-23.
[5] Logan P,Finnegan M.Pulmonary complication in AIDS CT appearances[J].Clin Radiol,1998,53(8):567-571.
[6] Padley SP,King LJ.Computerized of the thorax in HIV disease[J]. Eur.Radiol,1999,9 (8):1556-1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