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9180 日期:2025-10-27 来源:论文网

     作者:王学峰,谭子方,王健,陈刚

【摘要】   目的 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8年收集到的185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185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有11大类127种,其中以抗感染药物比例最高,其次为中药及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比例较其他给药途径多;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比例最高,其次为全身性损害。结论 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测和管理,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及中药注射剂,避免或减少严重药品不良事件发生。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报告; 合理用药;统计分析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严重药品不良事件频发,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涉及医疗安全,也是导致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合理用药监测是预防和减少药品不良事件、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合理用药监测工作中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收集、报告和分析评价是及时发现药物不良事件警戒信号的最主要方法。我院从2001年开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ADR报告上报自治区ADR监测中心。现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185例ADR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目前医疗机构ADR发生的一般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提供指导性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1月-12月的ADR报告185例,经自治区ADR监测中心评估认定,均已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对185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给药剂型、药品种类、ADR涉及器官和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在185例ADR报告中,男94例,女91例,男女之比为1.03∶1。汉族170例,回族14例,满族1例。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者17例,无药物过敏史者32例,其他均为不详。患者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92岁,各年龄段分布情况为:青少年组(<17岁)14例(7.6%),成年组(18~59岁)87例(47%),老年组(≥60岁)84例(45.4%)。

  2.2 不同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

  185例报告中,通过静脉滴注给药发生ADR的病例最多,共有153例,通过口服、静脉推注、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局部外用和腔道等途径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不同给药布途径所致ADR的病例数及构成比详见表1。表1 不同给药途径引起ADR的病例分布(略)

  2.3 引起ADR的药品类型分布

  药品种类涉及抗感染药、心血管疾病用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以及各种中药和中药注射剂等,各类药物发生ADR例数及构成比详见表2。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例数最多,其中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有30例,喹诺酮类有20例。各种抗感染药引起ADR的例数及构成比详见表3。表2 引起ADR的药品类型分布(略)表3 引起ADR抗感染药物的类型品种分布(略)

  2.4 ADR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有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其中大部分为局部反应,累及的器官主要包括皮肤及其附件,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最多,占35.68%,其次是神经系统反应,占14.59%。全身性ADR多表现为寒战、发热、紫绀和过敏性休克,共占15.68%,详见表4。表4 ADR累及的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略)

  3 讨论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的药品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正常用法用量使用中患者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药物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和继发反应等,其发生机制非常复杂,不同药物或同一种药物在不同个体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

  本调查结果表明,2008年我院老年人(≥60岁)发生ADR的频率最高,占45.40%。老年人的组织和器官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药物代谢速度减慢,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易造成蓄积,因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另外,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疾病,临床治疗中联合用药较多,药物相互作用也是引起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多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对老年人的用药监护,在给药时应根据病情和身体肝肾功能状况,给予最佳疗效的较小剂量,通常开始用成年人的1/2、2/3或3/4剂量[1];尽可能减少治疗药物品种,避免有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的药物联合使用;有条件时应在用药过程中测定血药浓度,以指导临床对老年人准确、合理地用药。

  注射剂使药物能更快地吸收或直接进入体循环,药物发挥作用快,因而受到临床与医务人员与患者越来越多的亲睐。但是,注射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和危害也因此而更加严重,尤其是对于一些儿童、老年人、身体虚弱的重症患者和高敏人群更容易发生过敏性休克,严重者容易导致死亡[2]。所以在选择给药途径时,应遵循“能够口服给药的,不要肌肉注射;能够肌肉注射的,不要静脉用药”的给药原则。

  调查研究[3-4]表明目前医疗机构在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无指征应用、品种选择不当、超剂量用药、无指征联合用药等不合理现象。尤其是头孢类抗菌药物相关的过敏性休克致死等严重不良事件近年来时有发生,因而是目前我们监测的重点药物。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2008年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34.59%,其中头孢菌素类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这类药物ADR高发生率与这两类抗菌药品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密切相关,提示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监测和管理,避免不合理用药引起的药物不良事件。

  在2008年我院报告的全部ADR病例中,中药及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26.49%,以双黄连注射剂、丹参粉针、穿心莲内酯注射剂为多。中药注射剂 ADR的高发生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中药注射剂中所含有效成分复杂,人们对其有效成分的药理 、毒理、疗效等方面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在缺乏科学、有效的内在质量控制方法下极易引发 ADR。(2)中药注射剂多为复方制剂,其中的抗原、半抗原可引起过敏反应。(3)中药注射剂中的微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微粒在体内无法正常代谢,可引发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另外,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4]显示某些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多发也与其在临床上的不合理应用有关,需引起各级医疗机构的重视并加强临床应用监测管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院临床报告ADR最多的是皮肤及附件的损害,发生率占35.68%,临床表现多为各种皮疹、瘙痒、剥脱性皮炎等一般不良反应。这种结果可能与药物不良反应对其他器官或系统造成的损害较为隐匿,不易与疾病本身体征相区别而难以及时发现和上报有关;另外,研究[5]表明我国目前药品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极为复杂,尤其是严重药品不良事件往往涉及到药品生产质量监督管理和临床合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医患群体对报告ADR认识不足,担心报告ADR后处置不当而引起医疗纠纷也是造成严重ADR上报率低的重要原因。如何进一步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和报告质量,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严重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更好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安全尚需医疗、药学和卫生医药管理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广泛的学术研究,国家卫生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还需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参考文献


  [1]贾公孚,李涛,许莉.药物毒副反应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24-125.

  [2]王喜芬,康定文.436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7,7(5):391-393.

  [3]扈福,王健.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 (14):1056-1057.

  [4]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J].中国药物警戒,2009,6(6):379-381.

  [5]王健.从6起药品不良反应相关致死、致残事件谈药品安全使用管理[J].中国药房,2007,18(31):2413-2415.

上一篇:方剂治病八法浅论
下一篇:返回列表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