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闻玉刚,李金永,魏鹏,陈祯儒
【摘要】 为探讨腺性膀胱炎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疗效,分析腺性膀胱炎患者55例资料。24 h内将吡柔比星40 mg溶解于40 mL注射用水行膀胱内灌注,保留半小时后排出,7d后进行常规灌注化疗:吡柔比星40 mg溶解于40 mL注射用水进行膀胱灌注,保留半小时后排出,每周1次,8次后改为每个月1次,共6次。随访7~36个月,平均21个月。51例痊愈,膀胱黏膜逐渐恢复为移行上皮覆盖;4例复发。提示经尿道电切术术后吡柔比星灌注治疗和预防腺性膀胱炎复发疗效确切、副作用轻。
【关键词】 腺性膀胱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
腺性膀胱炎目前尚缺乏治疗和判定疗效的统一标准。我们于2004年2月至2007年6月对55例腺性膀胱炎患者采用手术加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44例,年龄34~73岁,平均51.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症状38例(69. 2 %);排尿困难9例(16.3 %),血尿26例(47.7%);其中肉眼血尿9例(16.9 %),镜下血尿17例(30.9 %),共26例(47.7%),其中伴前列腺增生4例,并发膀胱结石1例。B超检查55例,发现膀胱内占位性病变8例,其中伴强回声1例,双肾积水2例,右肾积水1例。CT检查19例,示膀胱内占位性病变5例,膀胱壁不规则增厚改变3例,8例未见明显异常。膀胱镜检查,病变位于膀胱颈下唇部10例,三角区17例,三角区及颈部下唇部19例,三角区及输尿管口周围5例,散在病变4例。膀胱镜下病变表现大致分为4种类型:①病变膀胱黏膜呈绒毛样或滤泡样改变, 大小不等,35例。②乳头瘤样,分散或聚集分布,多数有蒂,大小不等,周围黏膜充血水肿,5例。③表现为慢性炎症或黏膜砂粒样改变,充血、粗糙,血管纹理增多,9例。④黏膜无明显改变6例。全组均行活检及术后病理确诊腺性膀胱炎(图1,见封3),其中,伴良性前列腺增生4例,伴膀胱结石1例,伴膀胱颈部纤维化2例。
1.2 治疗方法
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52例行经尿道电切术,有前列腺增生者同时行汽化切除术, 颈部纤维化者行切开术。膀胱结石者行碎石治疗;3例病变呈较大范围乳头瘤样改变者行膀胱肿瘤电切术。全部患者均于24h内将吡柔比星40 mg溶解于40 mL注射用水行膀胱内灌注,保留半小时后排出,7d后进行常规灌注化疗:吡柔比星40 mg溶解于40 mL注射用水进行膀胱灌注,每周1次,8次后改为每个月1次,共6次[1]。
1.3 随访
全组随访7~36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第1年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如果无复发,第2年起每半年复查1次。复查膀胱镜重点在观察黏膜改变,同时应随机在不同部位取活检。55例患者手术后经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3~6个月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4例出现尿路感染伴肉眼血尿者,经抗炎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伴前列腺增生者排尿顺畅; B超提示原有肾积水者肾积水消失。膀胱镜下膀胱内壁光整、血管纹理转清晰,活检未见异常细胞。术后3、6、9、12个月活检病理可见膀胱黏膜上皮细胞组织学逐渐恢复(图2、3,见封3):病变处Brunn巢逐渐减少,起初多数黏膜仍可见腺样组织突入固有膜,上皮细胞层次增多且紊乱,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另一部分黏膜则以纤维组织外覆移行上皮代替。术后12个月,则于固有膜内见平滑肌修复,外覆移行上皮。部分随诊患者术后2年膀胱黏膜基本恢复正常移行上皮覆盖,各层间界限清晰。4例于术后8~15个月复发,均再行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重新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1887年由Von Limberk首先报道[2],本病发生可能与膀胱慢性炎症、结石、下尿路梗阻、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外翻等原发病有关[3]。本组有尿路刺激症状者38例 (69.2%)。根据目前研究,认为腺性膀胱炎是一种增生与化生并存的病变,其过程为上皮增生凹入形成Brunn氏巢 ,其内出现裂隙,或形成分枝状或环状管腔,中心出现腺性化生形成腺体结构,与此同时存在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 ,故称之为腺性膀胱炎[4]。
腺性膀胱炎目前的治疗,首先在消除了诱发并促进其发展的相关因素,如慢性感染、下尿路梗阻及结石形成等后,经尿道电切术是主要的手术方法。但在治疗中其应用较为受限,其适应证应为局限性病灶或胱颈部病变者,手术切除病变黏膜及黏膜下层,要求均匀、彻底; 因腺性膀胱炎具有多中心性的特点,肉眼观察到和经尿道电切或部分切除的是细胞增生明显部分,仅为病变组织的一部分,对于病变范围较广者,电切效果并不满意 ,有可能因不能完全切除而残留 ,并且广泛的电切会加重膀胱刺激症状。术后膀胱灌注抗癌药物既可清除残存病灶,又可预防复发及恶变[5]。目前临床应用于膀胱灌注的药物较多,理想的灌注药物应该是尽量减少全身及局部毒性,而不影响疗效为标准。吡柔比星即吡喃阿霉素,作为一种新近使用的膀胱灌注药物,其心脏毒性仅为阿霉素的1/7,其抗肿瘤的效果却明显增强[6]。它能迅速地在膀胱黏膜上皮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治疗浓度,而且主要为膀胱黏膜所吸收,约10min可进入黏膜下层,而全身吸收量小,毒副作用轻[7]。在本研究中,通过定期随诊观察,以吡柔比星作为腺性膀胱炎术后膀胱灌注药物,即能清除残存病灶,预防该病复发和恶变;4例出现尿路感染伴肉眼血尿者,经抗炎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同时定期的、连续的组织病理活检显示吡柔比星可以有效抑制膀胱黏膜上皮过度增生,并有利于黏膜上皮逐渐恢复为正常移行上皮。因此,经尿道电切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治疗和预防腺性膀胱炎复发疗效确切、副作用轻,是一种治愈腺性膀胱炎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赵晓风,孙晓飞.经尿道电切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与单纯经尿道电切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肿瘤临床康复,2006, 13(4 ):312-314.
[2]Jost SP,Dixon JS,Gosling JA.Ultrastructural observations on cystitis cys-tica in human bladder urothelium[J].Br J Urol,1993,73:23-28.
[3]Parker C.Cystitis cystica and glandularis:a study of 40 cases[J].Proc Royal Sos Med,1970,63:239-241.
[4]Jost SP,Dixon JS,Gosling JA.Ultra structural observation on cystitis cystica 1n human bladder urothelium[J].Br J Urol,1993,71:23-28.
[5]朱喜山,王科峰,孙柳静,等.腺性膀胱炎的临床治疗观察 [J].中国综合临床, 2006, 2(21): 55-56.
[6]张循亮,王晓静,曹静.腺性膀胱炎[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5, 16:413-414.
[7]宋东奎,邢东亮.经尿道汽化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保留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J].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5, 17(6): 41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