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我区回汉大学生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 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宁夏两所高校的7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在父母养育方式中,回族大学生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多于汉族。回族大学生母亲的拒绝否认少于汉族。回族大学生人格的内外向上和汉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维度无差异。②回族父亲的惩罚严厉与精神质呈正相关,过度保护与神经质呈正相关;母亲的拒绝否认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惩罚严厉与精神质呈正相关;汉族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神经质、精神质呈负相关。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均与精神质呈正相关;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神经质、精神质呈负相关。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均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结论 回汉大学生人格及父母养育方式不同;父母养育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人格水平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回族;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人格
父母养育方式是父母养育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1]。而人格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各项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决定人独特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倾向的内在身心动力组织系统,也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心理条件[2]。人格的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为起调节和控制作用。近年来,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在人格发展研究中颇受关注。研究表明[3],父母养育方式不仅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直接有关,对整个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作为一个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它对个体的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行为均有广泛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掌握大学生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我区大学生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宁夏回族自治区两所高校(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2006级学生中选取6个不同专业15个班级的767名大学生作为被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767份,收回有效问卷736份,有效率为95.96%。其中汉族334名,回族402名。
1.2 方法
1.2.1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4] 是瑞典Perris等人编制,我国岳东梅等人修定的中文版。修订后的量表包括66个条目。其中父亲量表包含6个因子,依次为F1情感温暖与理解;F2惩罚严厉;F3过分干涉;F4偏爱被试;F5拒绝否认;F6过度保护。母亲量表包含5个因子,依次为M1情感温暖与理解;M2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3拒绝否认;M4惩罚严厉;M5偏爱。由被试者对父母的养育方式进行报告,答案分别为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选项。得分越高,表明父母在某个因子上的行为表现越多。
1.2.2 艾森克(成人)人格问卷(EPQ)[5] 共计88个题目,由 E 、N、 P、 L 4个分量表组成,其中E为外向-内向,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N为神经质,分数高可能是担忧、焦虑,有强烈的情绪反应;P为精神质,分数高可能是孤独,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L测定被试者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分数高则说谎倾向明显。每个题目的选项分为“是”或“否”两种情况。
1.3 调查方法 将上述两个量表装订成册,一次发给被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统一主试和指导语,当场发放和收回问卷。为避免被试由于顾虑影响答卷的客观性、真实性,答卷采用匿名方式。
1.4 数据处理 调查完成,主试回收问卷,剔除无效答卷后,对测试的资料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回汉大学生父母的养育方式调查结果 见表1。
表1示,回族大学生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多于汉族。回族大学生母亲的拒绝否认少于汉族。
2.2 回汉大学生人格的调查结果 见表2。表1 回汉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表2示,回汉大学生人格的内外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质、精神质及掩饰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回族大学生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见表3。表3 回族大学生的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相关表3示,父亲的惩罚严厉与精神质、过度保护与神经质呈正相关;母亲的拒绝否认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惩罚严厉与精神质呈正相关。
2.4 汉族大学生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 见表4。表4 汉族大学生的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相关表4示,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神经质、精神质呈负相关;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均与精神质呈正相关;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神经质、精神质呈负相关;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均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
3 讨论
3.1 回汉族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发现,回族大学生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多于汉族。回族大学生母亲的拒绝、否认少于汉族。这和刘桂臻[5]的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产生这种差异应从以下两方面来探究。一方面,我们考虑民族特点可能是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我国的回族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宗教成为其民族的凝合剂,而且伊斯兰教的信仰涉及到回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男性在宗教和社会中地位较高,父亲便在家庭中担当更多对子女的宗教教育和生活指导、管束的责任。这可能是回族学生比汉族学生更多感受到与父亲的情感联系,并受到父亲过度干涉和过多保护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有更强的心理支持体系,面对困境和心理危机,能从信仰中找到精神和心理上的慰藉,使他们有着积极地心态,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6],也较听从父母的话,从而引起父母拒绝否认的可能也相应的减少。
3.2 回汉族大学生人格的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发现,回汉族大学生人格的内外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回族大学生性格相对汉族学生更加外向、豁达、开朗乐观。形成这一性格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回族文化和伊斯兰教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另外,在回汉文化的相互适应过程中,回族不仅完整地保存了自己的文化,而且具有很强的文化适应能力,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心态,养成了回族人善与人处、求同存异、追求和谐的人格特征,使他们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能更多地得到尊重和信赖[6]。对于回汉族大学生在人格的其余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原因,我们考虑可能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受学校氛围的影响,且回汉族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从事的实践活动等等都是基本相同的,有着大体相同的趋向和人生价值观。这可能是回汉族大学生在神经质、精神质及掩饰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主要原因。
3.3 回汉族大学生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相关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人格的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维度和父母养育方式中的部分因子有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为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越多的大学生越容易形成稳定的情绪,担心、焦虑等负性情绪反应少,且易适应外部环境。而被父母惩罚、干涉、拒绝、否认及保护越多的大学生越容易存在担忧、焦虑等情绪反应,且易出现适应性差、不近人情、感觉迟钝等人格特征。说明父母对子女采取积极的养育方式,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形成外向、情绪稳定、适应性强等人格特征,反之,父母对子女采取惩罚、干涉、拒绝、否认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不利于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但同时可以看到,在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对人格的相关影响中,回汉略有不同,尽管回族父亲对孩子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母亲对孩子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但并未对孩子造成明显的心理影响。而汉族父母对孩子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则易引起孩子焦虑、担忧等强烈的情绪反应和不近人情、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人格特征。这一点值得探讨,可能与我们样本中回族学生大部分来自宁夏南部地区有关,他们在进入大学前,居住比较集中,相同和相近的地域、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使他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
综上所述,我区回汉族大学生的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有密切的相关性。程绍珍[7]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格特征决定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父母要尽量采取正确的养育方式,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况。
参考文献
1] 马振耀.大四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点关系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9):1643-1645.
[2] 王欣,阮新,阮军.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4,23(3):91-92.
[3] 岳冬梅.父母教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122-129.
[4] 戴海崎,张峰,陈学枫.心理与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5] 刘桂臻.宁夏地区汉族与回族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及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3):156-159.
[6] 朱为鸿.回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文化背景探析[J].回族研究,2002,46(2):93-94.
[7] 程绍珍,杨明.河南省高校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402-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