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探讨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选择82例HBsAg、HBeAg、anti-HBc及HBV-DNA均为阳性的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治疗组予双环醇口服;对照组予甘草酸二胺胶囊。观察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变化及HBeAg、HBVDNA阴转情况。结果,治疗组ALT、 AST及 TBIL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而对照组与治疗组TBIL、ALT和AST三个指标在治疗前、后的水平都不同(P&<0.05),且治疗组HBeAg、HBV-DNA在治疗9月后阴转率也优于对照组(P&<0.05),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认为双环醇是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较理想的保肝抗病毒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双环醇;甘草酸二胺;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临床常见的肝脏疾病,乙肝病毒复制导致肝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HBsAg和HBeAg)的表达是其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双环醇为新合成的一种护肝药物,据报道有保肝降酶和抗病毒作用[1]。我们应用该药物治疗82例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为2005年3月-2008年9月我科门诊和住院的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9月(西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2]。符合以下基本条件:HBsAg、 HBeAg、 anti-HBc及HBV-DNA均为阳性且持续半年以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大于正常参考值2倍以上且持续升高&>1个月,总胆红素&<34umol/L,无合并症、并发症及重叠感染。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男34例,女8例,年龄18~60岁;对照组41例,男30例,女11例,年龄21岁~62岁。两组性别、年龄、病情、ALT、HBV-DNA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双环醇(商品名:百赛诺,北京协和药厂生产)50mg( Po tid),服用3个月后减量至25mg( Po tid),疗程共6个月;对照组用甘草酸二胺胶囊(商品名:甘利欣胶囊,江苏制药厂生产)150mg (Po tid),疗程6个月。疗程结束后均随访3个月。
1.3 观察项目 疗程结束和随访结束后观察: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脾肿大等症状体征;肝功能的变化(ALT、AST、TBIL);HBV- DNA和HbeAg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 10.0统计软件,所得结果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 见表1。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TBIL、ALT和AS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两组间TBIL、ALT和AS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治疗组TBIL、ALT和AST三个指标在治疗前、后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HBeAg、HBV-DNA阴转率情况 见表2。
治疗组阴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 与对照组相比**P&<0.01;与治疗前相比■P&<0.05表2 两组患者HBeAg、HBV-DNA阴转率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 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脾肿大等方面均在3个月内消失或减轻。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在双环醇治疗过程中仅有2例出现轻度头晕,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对照组出现4例水钠潴留现象,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且常反复发作,易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治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3]。文献报道,双环醇可清除实验动物细胞内的自由基,保护肝细胞膜和线粒体,减轻肝脏的炎性损伤,防治肝纤维化;增强肝脏蛋白质的合成作用,诱导HepG2细胞凋亡,抑制HepG2.2.15细胞株分泌HBsAg、HBeAg和复制HBV-DNA[4];双环醇使感染细胞内形成类似于干扰素治疗病毒状态的非细胞溶解性抗乙肝病毒作用[5];并且对多种动物模型(D-氨基半乳糖、对乙酰氨基酚、四氯化碳等)造成的肝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6]。本资料结果表明: 双环醇在改善肝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口服双环醇能有效改善乙肝患者症状、体征、恢复肝功能,对消除黄疸降低转氨酶有明显效果,并且对HBeAg和HBV-DNA有一定的转阴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服药方便,有可能成为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首选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1] 杨荟玉.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探讨[J].河南医学研究,2007,16(2):156-157.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肝病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889.
[4] 李荣,拉米夫定联合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07,47(16):81.
[5] 余祖江,江河清.双环醇抗病毒与保护肝细胞作用的动态观察和分析[J].中国药业,2003,12(8);27-28.
[6] 李烨,戴国炜,李 燕,等.双环醇对对乙酰氨基酚引起小鼠肝脏能量代谢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影响[J].药学学报,2001,36(10):723-726.(责任编辑:路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