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肛门Soave术治疗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9404 日期:2025-10-29 来源:论文网

      作者:李峰, 赵军, 周雪鸿, 田选恩, 单振潮

【摘要】 为总结经肛门Soave术治疗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经验,对收治10例患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儿均行经肛门Soave术,手术效果满意。认为保守治疗症状有改善,手术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经肛门Soave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费用少、腹部无瘢痕等优点。

【关键词】 经肛门Soave术;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

   乙状结肠冗长症是引起小儿慢性便秘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是经腹手术切除过长的乙状结肠。我科自2000-2008年采用经肛门Soave术治疗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1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例,女4例,年龄&<3个月6例,&<3岁2例,&>3岁2例,最大年龄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顽固性便秘,呈进行性加重,无胎粪排出延迟,平均3~5d排便1次,最长15d。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肛诊肛门括约肌无紧缩感,拔除手指无气体及粪便排出。采用灌肠、扩肛、口服泻剂等保守治疗,症状不易缓解。所有病例均行钡灌肠检查显示乙状结肠过长。

  1.2 治疗方法 术前均采用开塞露塞肛、灌肠等保守治疗,根据症状缓解的程度决定手术的时间。手术采用经肛门Soave术,根据术前钡灌肠X线片显示乙状结肠冗长的长度,决定手术切除病变肠管的范围。具体手术方法为:经肛门齿状线上直肠前壁1.0cm、直肠后壁0.5cm斜行切开直肠黏膜,游离呈直肠黏膜管至腹膜反折以上水平,切开直肠肌鞘,进入腹腔,向下拖出结肠,分段结扎系膜,将扩张、肥厚的乙状结肠拖出肛门外至术前预计长度并切除,倒V形切开直肠后鞘,结肠与齿线黏膜吻合重建肛门口。切除病变肠段25~45cm,平均30cm。

  1.3 结果 10例患者全部治愈,均于术后当日进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5d。开始每日排便5~6次,扩肛3~6个月,每日排便1~2次,长期随访无吻合口狭窄、大便失禁,临床症状消失,无腹泻、消瘦、营养不良等发生。

  2 讨论

  乙状结肠冗长症是一种先天性畸形,是结肠在发育过程中因基因再度复制而过长所致[1]。国外有人观察600例慢性便秘的小儿,其中25%为乙状结肠冗长症[2]。国内翁一珍等[3]报道,对87例3~7岁便秘患儿检查,22例(占25.3%)为乙状结肠冗长症。

  乙状结肠冗长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X线钡灌肠。钡灌肠检查乙状结肠迂曲、旋转,肠腔扩张不明显,并突向右下腹,活动度大,并形成2个以上环袢。乙状结肠长度超过正常范围达40~60 cm或超过正常长度的35%~45%,称为乙状结肠冗长[4]。正常情况下,乙状结肠长度新生儿15~20 cm,1岁25~30 cm,10岁前达37~38 cm[5]。因其无特殊体征,首诊时多被忽略,往往在排查便秘患儿时才被发现,本组病例均系排查先天性巨结肠时行钡灌肠检查发现。本病需与先天性巨结肠相鉴别。先天性巨结肠出生后有胎粪排除延迟,继而出现便秘、腹胀,呈进行性加重,X线检查可见痉挛段、移行段、扩张段,病理检查病变段缺乏神经节细胞。国内王小林等[6]报道乙状结肠冗长症的病理类似于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的病理改变,本组术后病理检查肠壁呈慢性炎症改变,小年龄组肠壁神经节细胞正常,大年龄组神经节细胞异常,这可能与我们早期手术干预和病例少有关。

  本病非手术治疗,包括饮食、药物及排便训练等,可达到缓解作用。我们认为由于肠管存在病理性改变,自愈可能性不大,所以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最好选择。但术前有必要采用非手术治疗以改善患儿饮食、营养等状态,提高手术耐受力。既往多采用开腹手术,1998年Dorre[7]报道采用经肛门Soave术根治先天性巨结肠获得成功,国内高亚[8]2001年报道应用经肛门Soave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取得良好疗效,此后该术式在国内被不断推广应用。我科自2000年对所有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均采用经肛门Soave术治疗。经肛门Soave术符合手术根治原则,达到经肛门微创切除过长乙状结肠的目的,适宜在各年龄段实施。全部手术操作在腹腔外施行,避免了盆、腹腔分离,出血少,创伤小,减少了腹腔污染,术后腹腔感染与肠黏连的几率明显降低,肛管内分离不损伤内、外括约肌,不会造成大便失禁,不会有损伤输尿管、输精管等并发症。斜行吻合并肌鞘V行切开结合术后扩肛避免了便秘复发及并发结肠炎。术中结扎系膜血管要牢靠,警惕造成不可控制的出血。吻合时结肠系膜应朝下,不能扭转。剥离黏膜要完整,否则会造成鞘内感染。切除病变肠管的长度需结合X线片、结肠外形及蠕动情况,必要时快速冰冻活检。充分游离结肠,避免术后回缩、吻合口漏。术后进食早、住院时间短、花费少,特别是术后不留瘢痕,极受家长欢迎,同时减少了将来对病儿的心理影响,具有损伤小、恢复快、费用少、腹部无瘢痕等优点。术后随访症状完全消失,排便功能正常,体重增加,发育良好,效果满意。该术式不需要特殊仪器,不需要特殊培训,有望在国内肛肠疾病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John M,Edgar U,William K. Colonic spasm and pseudo-obstruction in an elongated secondary to pfysical exertion:Diagnosis by stress barium enema[J].Am J Gastroenterol,1999,94:3360.

  [2] 童尔昌,季海平.小儿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50.

  [3] 翁一珍,陈沼红,杨小进,等.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9,20(6):345-346.

  [4] 王正康.乙状结肠冗长症的外科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12):710-711.

  [5] 李正,王慧贞,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31.

  [6] 王小林,魏明发,易 斌,等.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病理特点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04,12(2):109-110.

  [7] Torre DL,Ortega-Salgudo JA.Transanal endorecta pullthrough for Hischsprung′s disease[J].Ppediatr Surg,1998,33(7):1283-1286.

  [8] 高亚,李恭才,张宪生,等.Ⅰ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15例报告[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22(1):21-2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