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学教学;整合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生物备课组结合学校的实际及生物学课程的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讨,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强调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合理巧妙利用信息技术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化解生物学中的难点,切实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达到优化生物教学的目的。
1.“情景导入”难点的突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堂课若有好的开头,就能先声夺人,形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为整堂课的和谐发展定下基础。
如:在光合作用的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恰当地创设情境,出示图片吸引学生,这些丰硕果实中储存的有机物最初是在哪产生的?如何产生的?巧妙导课,就可以突破切入难的问题,轻松自如引入教学。再如:高三生物绪论一节的教学内容涉及生物科学与人体健康,以及农业、生物工程、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知识,且这些知识涉及到生物科学的很多新成果、新进展,如果简单地靠语言的直述显得苍白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就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中收集资料和图片及相关信息资料,共同收集,互动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思维、归纳等能力。
2.“教学过程”难点的化解。由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在高中教学中,不少生物学概念、规律、过程比较抽象,学生在知识迁移过程中如果缺少必要的学习情境,则难以准确理解、把握抽象知识及完成对抽象知识意义的构建。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创设和呈现与当前学生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且接近实际的情境,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化解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如:光合作用一节教学: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光反应和暗反应教学时,其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较为抽象,教师单纯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到叶绿体的真实环境中,观看其内部具体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伴随动画演示,学生体验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具体过程。这样学生一是乐于接受,二是将微观的分子变化以宏观视角体现,降低了理解这部分知识的难度。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再如“生物圈的稳态”一节的“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视频、图片引出“酸雨的问题”。然后从问题的严重性启发学生关注这个问题,让学生从电脑中的互联网的相关网站查阅资料。学生分组按酸雨的危害、物质来源两个问题进行讨论。经概括、总结后,各组派出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总结。紧接着教师又深入一步,提出了“如何治理和预防酸雨”的问题,让学生们探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充分被调动起来了。最后,留下问题让学生们思考:作为中学生,我们为治理和预防酸雨这个环境问题能做些什么呢?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表意见,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环保知识,同时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也受到了熏陶,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环境意识都得到了提高。利用图片、动画和视频,使“酸雨”的过程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迅速唤起了他们的回忆,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而这些都是靠传统教学语言和静态画面所无法实现的。形成了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学习形式,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研究问题,……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在这里悄然形成。
3.“经典实验”难点的攻克。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倍受重视。但是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常有一些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和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
如:光合作用一节中,恩吉尔曼用水绵进行的证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的实验,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都很经典。但单纯的讲解模式缺少了必要的学习情境,学生很难完成对光合作用这一抽象知识的构建,其结果是学生少了兴趣,教师也觉得乏味,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如将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动画演示此实验,可以使抽象枯燥的光合作用过程的教学变得趣味化、动态化,使复杂的氧气产生过程简单化。
我相信,在认真分析生物学知识内容的基础上,着力于从学生的学出发,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的诸多功能,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