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课程目标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承,但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应该是实现目标的起点。
关键词:物理 知识 技能 融合
依托于现代教育理论,立足于教育对象本身,联系自身的教学实际,笔者就如何实现高中物理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融合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将知识转化为问题情境
将知识转化为问题情境,这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使学习者建立丰富的、复杂的,具有高度联系性的记忆表征,从而能够自主地在自己已有的背景下学习知识,对具体问题做出解答,因此着力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设计能对学生的智慧构成挑战的问题就成为积极有效的教学行为了。
1.支架式教学模式在知识与技能融合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围绕学习主题,按“最临近发展区”的要求为知识建
立概念框架,在概念框架中寻找某个确定的知识支点,它在整个概念框架中处于核心地位,以便于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这样的支点一般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较为适宜。它能以“激疑”为起点,通过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化疑”,最后导向“成趣”的目标。点燃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渴盼,让学生在问题中完善思维体系,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智慧结构中,促成智慧升华。探索开始时要由教师启发引导,再由学生分析。整个过程中教师适时适量地加以提示。帮助学生在概念的框架下逐渐构建,对知识综合性、整体性地认识,并将它合理化、理论化。在个体学习的条件下,再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经过小组成员思维的磋商,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例如采用支架式教学进行“楞次定律”的教学,笔者设计的学习问题是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首先将有关概念,如磁通量和磁通量的变化,产生电流的条件作为预备知识,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记录各种实验条件下的现象。最后让学生分组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所能遵循的规律。这样提供学习问题,给学生一个有力的“脚手架”,根据教师所给的“把手”,学生可主动地思考问题,化解疑难,学好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在知识与技能融合中的运用。抛锚式教学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可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问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事实做为“锚”,围绕该问题进一步学习。例如可以采用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方法进行《远距离输电》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学生感性认识的前提下,提出输电线路上损失的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减少损失功率?为什么采用高压输电?高压输电有何优点?将这一系列的问题作为“锚”,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分析、去思考。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上述的“问题构建”将知识问题化,学生可以在这条用“问题”搭建的“桥梁”上顺利通过,靠近目标。
3.合作性的教学情境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融合的重要保证。要想获得对知识的多种理解,建构出知识的多种意义,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因此教师应精心选择和重组合作性学习的内容,积极创设合作性的教学情境。目前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内容大多是逻辑演绎式的教学体系,适宜于讲授,但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不一定适合。为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有利于学生实现合作,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重组和选择,使教学内容展现知识产生和发现的过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使学生自发产生合作探究的心理需求。
二、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素材要有针对性。即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问题要有方向性。教师通过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问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就会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问题的难易程度适中。即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学生通过学生努力可以解决,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如何做起,从而可能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结合认知理论,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做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浅谈高中物理知识与技能的融合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