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引入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化学新课的引入要根据具体的新课内容选择不同的引入方法,我总结了一些重要的引入方法。
关键词:化学课 引入 方法
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引入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一上课就能吸引住学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明确要求,集中精力引发思维,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达到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化学新课的引入要根据具体的新课内容选择不同的引入方法,我认为设计的原则要有趣味、形式新颖、有启发性、针对性等。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重要的引入方法,整理如下:
1.实验引入。
案例1.在学习硫酸的性质时,用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在白纸上写字可以发现字变黑。
魔术般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到有趣和惊奇,继而产生探究其原因的想法,自然会关注接下来教师对新知识的讲解。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或化学实验部分时可采用这种方法,除了老师演示之外,还可让学生上台操作。
2.实物引入。
案例2.教师出示酒精灯中的酒精和一瓶白酒,闻其气味得出它们的气味相同从而得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生活中常用的物品进入了课堂,充分说明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证明了即将学习的知识不是空洞无用的,而是实在的、有价值的。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要多与实物相联系,特别是在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化学知识之后(比如高中学生),可以让他们根据物质的用途推导其性质。
3.设疑引入。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新课伊始,针对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设疑问,制造悬念,不仅能吸引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而且能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产生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指向。
案例3.在教“钠”一节时,先在烧杯中进行“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然后针对实验过程设置以下问题:
①金属钠为什么能用小刀切割?
②钠与水反应时,为什么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会熔成小球不断游动?
③怎样检验产生的氢气?
④酚酞试液变红说明有哪类物质生成?
⑤钠为什么能保存在煤油中?
因为实验现象新奇而刺激,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是学生急于想弄清的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学生,迫使他们自觉地阅读教材,寻求答案。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开展教学活动,定能水到渠成地达到教学目的。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化学的发展史中,妙趣横生的典故很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到寓教于趣之效。
案例4.例如,学习苯分子的结构,可以从介绍德国有机化学家凯库勒(1929-1896)的“南柯一梦”开始,突出凯库勒梦中还在思考,还在工作。
5.图片引入。
案例5.投影水污染、酸雨腐蚀建筑和森林、光化学污染的相关图片,引出《环境保护》这个课题。
用触目惊心的事实画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从而激起学好化学知识、积极采取行动保护环境的学习热情。注意图片的选取贵在“精”“而不在多”。
6.借助事例法。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案例6.“醇类”的教学,用宣读新闻导入。一上课,教师拿出一份1987年的剪报,向学生宣读:“4商贩非法用工业酒精制售白酒,贵阳发生千人饮酒中毒事件。”刺激、醒目的标题,立即吸引全班学生急切了解报道的详情。接着读:“贵阳目前因饮用含高浓度甲醇的白酒引起严重中毒事件。据悉,自25日发现第一例中毒者到29日晚,已有上千人中毒。双目失明者3人,死亡20人。”学生听罢都震惊了,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例如,为什么饮用工业酒精配制的白酒会中毒?为什么会双目失明?甲醇有何性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顿时被激发起来了。此刻转入醇的分类和甲醇等内容的学习,随后继续读报:“经化验,这些白酒,每100毫升竟含甲醇31.5克,超过国家规定卫生标准774倍。超量甲醇进入人体,首先侵害视神经,损害肝肾,而后酸中毒而死亡。”
化学课的引入方法还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新颖有趣,以及与知识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只要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是有价值的,其学习兴趣必然被激发、学习积极性被调动,最终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