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id=zoom> 摘要: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在于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关键词: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新课标提出的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是: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在于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发表一些看法:
一、要做到有声诵读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是基础。诵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为此,常使用以下两种做法。
1.严格把握识字关。由于农村学校的客观条件,很多学生对一些字词的认读很成问题,因此,对这方面要做到认真仔细,绝不放松。在授课前,要求学生找出每篇课文中自己不会读的字词,并加以解决。
2.准确把握句意文意。不能理解生字词的具体含义,就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不理解句子的具体含义,也就不能品味作者的思想。因此通常的做法是由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来解决,从而准确地掌握句意文意。
二、运用回味的方式诵读
这既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又能进行艺术品味,提高文化素养。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
1.利用语音、语调、语气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摹拟人物情态。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藤野先生》中体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学者风范,以及“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阅读等。
2.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在学习《最后一次讲演》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会在集会上闻一多先生的心情:对革命死难者──李公朴表示深切的悲痛;对反革命的刽子手──国民党反动派表示刻骨的愤恨。
3.善于体现氛围,让学生渐进入意境。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如在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时,我们要营造出一种大革命即将来临的气氛,并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使学生更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中。
4.教师需要诱导学生反复朗读内容含蓄的文章,重点是对词、句的品味。如《故乡》的结尾:“……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像这样富有哲理而耐人寻味的双关语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反复吟诵,做到深入理解,才能体会文章的内蕴。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新旧知识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理解趋向深入的同时,促进其比较思维和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即使有的文章学习时间相隔较长,但问题一旦抛出,也会自然促使学生迅速打开记忆之门,进行积极紧张的回顾和思考,这样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孔子就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在训练求同辨异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对旧知的温习中获取新的启迪,可谓一举多得。
四、教读课与自读课相结合
教读课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而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独立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读选准突破点,而自读则是在点上深挖井;教读课文时教师要授之以渔,自读课教师要给学生授之以渔。教读是为教会学生学会自读,因此,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与教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
五、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有人曾说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必须促进课内外的有效衔接。一是要带领学生直接走进生活去体验、感悟、印证。让学生理解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让他们清楚语文无处不在,只要用心,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语文学习。二是要广泛涉猎。仅仅靠教材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会有阅读能力提高的可能。
六、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训练相结合
正在使用的新教材采用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双线结构,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的思维很明晰。在阅读的过程中安排片断作文,在写作指导的同时又顾及课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以读促写。仿写能引发学生对作者写作心态和运思的揣摩,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因此写的进一步提高,自然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而然有力地促进了写的能力的进一步加强。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