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观念新形象——简析中学语文课程改革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新观念;主体;课堂艺术【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中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的“三新”——新课程、新观念、新形象?指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只有教学观念彻底转变?教学手段才能不断创?语文课程改革才能成功。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僵化的状态:语与文的分裂,高分与低能的并存。最终使教与学的双方都显得极为尴尬—教与学都失去了动力。语文课程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语文课程改革,是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注重全体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调整培养目标、内容等,构建一种新的语文课程体系,使教与学充分互动,使效果更显著,以便为现代化社会输送合格的公民。
一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言的传承与创新依赖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新语文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它的基本特点。它把每个学生视作教育的目的,注重的是人的培养而非低等的动物式的咬文嚼字训练,从而达到一种既关注个人技能提高又强调了全面素质的效果。它是为培养“大写的人”而设计的更加个性化的课程,是一个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并使学生参与精心设计的操作性强、又充满趣味的实践活动,增加自身体验,获得有益的语文知识,切实提高人文素养。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死板僵化,而要具有生成性;要与学生经验相关联,而不是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习语文必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扩大现实生活的接触面,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那些被视为浪费时间、使学生误人“歧途”的课外书回到学生的怀抱。从而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成为志趣高尚的人。否则只局限于课本,学生怎能了解诸多的人文知识,又怎能写出别致新颖、生动有趣、幽默精彩的文章,又怎能成为一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人呢?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包含了工具的属性;而语文学习的好坏,又与人的素养密切相关,这是它的人文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密不可分,使我们必须关注并不断探索语文课程改革。
二
法国作家卢梭说过:“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教育的改革应居现代社会改革之先,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现代语文教育观念是语文教师立教之本,是语文教师素质的灵魂。因此应完成思想认识的转变,树立语文教育新观念。首先是张扬个性的学生观。学生是充满思想、智慧、有鲜活生命力的人,他们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就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向权威挑战,让学生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去“异想天开”,去质疑,去争辩,去创新,让思想在碰撞中闪烁着智慧火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他们既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相互之间又具有差异性,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需要教师找到一把合适的钥匙去开启,尤其是语文教师最具有优势使其个性高高地张扬。其次是平等对话的教师观。语文教师是语文现代化教育的开拓者,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导演”,是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应用者,是课程的深人挖掘者。教师要积极主动创建民主的师生关系,善于倾听孩子心声,领悟学生生命的存在,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首席”。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第三,中心转向的教学观。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非同一般的艺术。现代语文教学的观念要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结果固然重要,过程更有其价值。当然,过程如若很认真地对待,必定能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第四,无限内涵的知识观。随着社会进步发展,知识内涵愈来愈丰富,是确定与不确定的知识,又是相互联系的。知识的积累便是方法的不断掌握,创新能力的加强。语文不仅有看读写作,更与小创作发明等紧密联系,它不是独立的课程而是与数理化等等学科息息相关的。第五,自主探究的学习观。在语文教学中强调课前预习,强调多读,不仅仅是给生字注音、理解新词,更重要的是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不断探究知识、勇于开拓,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第六,促进发展的评价观。评价是为语文教育而评价,是评价式的语文教育,应更多为鼓励性评价,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其发扬光大,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其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学记》中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人师是靠他的人格魅力去感化人的。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自身角色,塑造新形象,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教学实践中的反思者、课程开发者、学习者和研究者。这就需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不断地改造自我,切实地提高自我,争取一专多能、博学多识、具备复合课程的教学能力。“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要提高学生素质教育,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下苦功夫。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要研究人,研究学生特点;正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研究新教材,提高理解新教材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充分作好教学准备;提高自身对作品的品读、研读、鉴赏理解能力。语文教师更应有超前的现代意识,拓宽自己的视野,面向世界与未来,熟练掌握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积极探索总结课堂艺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期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改变过去专制、封闭的课堂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民主、开放、生成为主的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生活。诸如,诵读课、演讲课、说读课、读写课、欣赏课、辩论课、讨论课、活动课、创作表演课等等,以有效地唤起学生独创性的表现欲望,激活学生“我要学”的乐趣。
总之,新课程提出了新观念,新观念又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打造自己的新形象。勿庸讳言,由于我国的国情,应试教育过去一直主导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调控下,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学生“名落孙山”。例如文章的“双面孔”,平时可以灵活幽默、新鲜轻松,一旦考试又回到了平稳的“八股文”。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形容的“戴着镣铐的舞蹈”,以至于形成“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实。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改革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直面的是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新的时代赋予了我们教师新的使命。我们坚信,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进取、深人研究、积极探索、努力工作,中国和中国的教育将会以一个新的形象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