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RESIDENTIAL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摘要 介绍了家用小型中央空调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型式,以及美国、日本和中国各自发家用小型中央空调的技术路线。在分析我国家用小型中央空调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特点,特别是家用空调行业特点,提出了我国发展家用小型中央空调的思路。 关键词:家用小型中央空调 技术路线 现状分析 发展趋势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and system type of residential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RCACS),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t technical ways carried by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China.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RCACS in China, and the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RCACS is analyzed. KEYWORDS:Residential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Technical Ways,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Development Direction. | |
1 引言 |
对于国内众多的空调企业来讲,相对于成熟的家用空调器市场,家用小型中央空调市场还是一个家用空调器市场,家用小型中央空调市场还是珍上新的话题。如何分析它的市场潜力,把握它的发展方向,对于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决策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1 家用空调发展的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增长,居民居住条件的日益改善,人们对家居环境的舒适性和健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舒适性和健康性的研究是空调行业一直致力进行的课题,同时也是决定家用空调产品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家用空调器由于其会导致较差的室内空气品质,因而用户抱怨甚多。而家用小型中央空调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因而在国内市场上一出现即引起了众多的关注。
此外,家用空调对节能性的要求也很高。目前,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而空调的能耗又在建筑能耗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所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约为20%,而空调能耗又占建筑能耗的85%左右[8]。如何开发节能技术、降低空调能耗,是行业内的重要课题。由于家用小型中央空调采用的是集中处于是房间空调负荷的形式,因此其制冷系统的能效比较高,是一种比较节能的家用空调型式。这不仅可以降低住宅能耗,而且可以为用户节约运行费用。
4.2 住宅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住宅业的发展十分迅速,这对我国近10年来空调行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住宅业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大量的新建住宅投入使用。而随着住房贷款等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个人购房的规模将继续增大,这也将促进家用空调行业的继续繁荣。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支付能力的上升,尤其是随着东部大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一系列适合于中高收家庭使用的中高档住宅纷纷出现,包括许多豪华的别墅型住宅[9]。10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在新建住宅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在这种类型的住宅中,家用小型中央空调显得十分适用。因此,住宅业的飞速发展为家用小型中央空调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另外,从房地产开发商的角度来讲,在新建的中高档住宅中布置家用小型中央空调,不仅可以提升住宅的档次,而且其初投资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并不高,因而目前许多开发商对家用小型中央空调抱有浓厚的兴趣。
4.3 家用空调企业产品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的家用空调行业以生产家用空调器(包括分体机、窗机和柜机)为主,去年年产量在1200万台左右,生产能力约2000万台,生产能力大大过剩。家用空调器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从去年开始的"价格战"上可见一斑。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是每一个家用空调企业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家用小型中央空调和家用空调器一样都是属于可以高度集成的产品,其生产组织与家用空调器类似。因此,从管理和组织上来讲,各家用空调器生产厂家转型生产家用小型中央空调的难度并不大。而且,与家用空调器市场已经处于成熟期不同的是,目前国内家用小型中央空调器的市场还处于上升期,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基于上述种种分析,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数年内,国内家用小型中央空调的市场将出现较快的增长,这就要求我们的空调企业对此加以足够的重视,切实把握机遇,加大在这方面的开发力度,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在家用小型中央空调市场上占领优势地位。
5 家用小型中央空调发展方向
5.1我国家用小型中央空调发展趋势
中国的国情与美国和日本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发展家用小型中央空调的道路上,如若一味地照搬他们的经验是行不通的。应当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在仔细分析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推进我国在家用小型中央空调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理、气候条件极为复杂,拥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家用小型中央空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性大,在不同的地区人们对家用空调的需求不一样。即使在同一地区,由于人们的收入水平不一样,住宅形式也千差万别,而且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家用空调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如何根据不同的气候特征选择合适的空调形式,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设计不同型式的家用空调,这是我们在发展家用小型中央空调时应当考虑的问题。
从能源的角度来看,我国虽然能源总量很大,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拥有量不高,能源供应相对较为紧张。而住宅空调在当前的能源消耗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这就要求我国的家用小型中央空调的发展必需注重节能性,一方面要注重提高机组本身的能效比,另外一方面应当注意能源的综合利用。这样也就对变流量技术、蓄能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从能源结构的调整来看,近几年来,随着众多新建电厂陆续投入使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电力过剩的现象。据推断,目前全国电力富余容量约为10%,而且仍有7500万千瓦的在建规模,约占目前全国装机总容量的30%[4]。因此,未来使用电力驱动的空调产品的比重将会上升。在研究和开发家用小型中央空调时也应当注意这一变化,大力发展电力驱动的家用小型中央空调系统。
从环境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环境污染的问题较为突出,许多城市出现了诸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等现象。考虑上述问题,一方面是要求所开发的家用小型中央空调必须具有环保的特点,把对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小到最小;另一方面是要充分考虑到环境污染对空调系统本身的性能带来的影响,针对它进行一些相应的设计。例如,在使用风冷热泵作为室外主机时,目前我国大城市中污染较为严重的空气对机组换热性能的影响就应当充分考虑。
从技术研究的角度来看,由于家用小型中央空调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而目前我国许多空调企业研发实力不足,众多的技术人员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所内,因此企业应当加强与各高校和研究所的横向合作,积极地引进技术。而高校和研究所也应当说充分利用雄厚的科技实力,促进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从营销和安装的角度来讲,家用小型中央空调与家用空调器有了很大的区别。家用空调器由于其体积小,安装方便,因此生产厂家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但家用小型中央空调由于其安装相对更为规范,需要专门的施工队伍,而且很多情况下是与土建施工同时进行的,因此生产厂家需要更多地与房地产开发商、设计单位等打交道,其销售体系有所改变。
5.2 发展家用小型中央空调的关键技术
家用小型中央空调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要很好地研究和开发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家用小型中央空调系统,首先应当发展一些关键技术。只有掌握了这些关键技术,家产小型中央空调才能够真正达到节能、舒适的目的。这些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热泵除霜技术;
压缩机变容技术;
变流量技术,包括变制冷剂流量技术,变水量技术,变风量技术;
家用空调的蓄能技术等。
6 结论
家用小型中央空调是一种节能、舒适的家用空调系统,主要有风管式系统、冷/热水机组和VRV系统等3种型式。
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家用小型中央空调的技术路线各不相同,美国以负管式系统为主,日本以VRV系统为主,而中国目前以冷/热水机组为主。各个国家春家用小型中央空调的发展技术路线的选择均与各自国情相适应。
分析我国的具体国情特点可以看出,家用小型中央空调在我国的市场需求很大,市场前景广阔。
在考虑我国的家用小型中央空调的发展方向时,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而应当充分考虑中国自身的特点,遵循多样化、多层次的原则,开发出适合中国国际的家用小型中央空调系统。
研究和开发家用小型中央空调要求我们忙掌握多项关键技术,以开发出更舒适、节能的家用小型中央空调。
参考文献
1 刘长城. 别墅空调方案选择[J].暖通空调,1994,24(4):41~42.
2 战泰文.别墅建筑的几种空调设计方案[J] .暖通空调,1998,28(4):47~48.
3 周平义.刘彦君.家用中央空调的发展及制约因素.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2000:4787~781.
4 周平义.我国中央空调行业未来5~10年的发展趋势.制冷与空调,2001,1(2)7~9.
5 石文星.变制冷剂流量空调系统特性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0.
6 ASHRAE,Inc. ASHRAE Handbook: HVAC Applications. SI Edition, 1995:1.1~1.7.
7 空气调和.卫生工学会编.空气调和.卫生工学便览:II卷--空气调和篇.改定第九版L562~574
8 张国强,龚光彩,Fariborz Haghighat,能源、环境与空调制冷(J).制冷学报,2000,(1):1~6.
9 龙惟定. 面对WTO的中国暖通空调业(J).暖通空调,2000,30(6):34~38.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