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同时也给城市水文系统带来了不良影响。由于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以及不合理的规划,钢筋混凝土等灰色基础设施以及不透水地面面积逐年增加,直接导致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水体系统遭到破坏,城市水环境直接面临着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问题。此外,土地的过度开发建设过程中占用了大面积河湖湿地等生态系统,致使栖息地大面积消失,河流的文化服务功能丧失,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近几年,―逢雨必涝,城市看海‖已经变成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新型城市病,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大城市都遭受着城市内涝的灾害威肋、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制约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还严重威胁了城市安全,例如,2012 年 7 月 21 日,北京市发生特大暴雨,城市遭受内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 77 人,经济损失近百亿元;2016 年 7 月7 日,武汉暴雨,城市 201 处被淹,因灾死亡 14 人。由城市内涝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困扰着国内中大型城市的发展。
中国城市水生态问题不仅只是洪涝灾害,还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和水污染问题,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 2100 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28%世界第 125 位,全国年缺水量 536 亿立方米[2]。据水利部的统计,我国有 300多座城市处于缺水状态,严重缺水的城市多达 114 个,城市年缺水量达 60 亿立方米[3]。根据国家水利部最新发布的水资源公报显示:2016 年我国 118 个主要湖泊全年总体水质达到工Ⅰ-Ⅲ类的湖泊共 28 个,Ⅳ-Ⅴ类的湖泊共 69 个,而劣Ⅴ类湖泊数量为 21 个,劣Ⅴ类湖泊占到 17.80%,而且绝大部分都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占抽样调查湖泊总数的 78.60%;在对全国 6270 个水功能区水质评价中,仅有 3682 个功能区水质达标;浅层地下水水质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流域地下水测站监测数据显示地下水质较差和极差分别占比 56.2%和19.8%。
面对亟待解决的水生态问题,需要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在―2012 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契合了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改善城市水环境,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维持生态平衡,使城市得以可持续发展。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海绵城市 PPP 项目风险分担机制,以期为海绵城市 PPP 项目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识别海绵城市 PPP 项目的风险因素并确定风险因素对项目的影响程度。
(2)构建海绵城市 PPP 项目风险分担模型。
(3)构建海绵城市 PPP 项目风险分担机制,包括风险分担的主体、原则、流程框架及定量计算风险比例的模型。
1.2.2 研究意义
我国目前城市水问题严重,国家大力推行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推行 PPP 模式。对影响海绵城市 PPP 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判断风险因素对海绵城市 PPP 项目的影响程度,并制定公平合理的风险分担方案,确定海绵城市 PPP 项目各参与方的风险分担比例,设计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海绵城市 PPP 项目风险分担机制,使得风险因素处于受控状态,保障项目的成功实施和运营,保障公私双方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丰富已有的研究成果,目前,在海绵城市 PPP 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结论方面,多围绕海绵城市的概念、内涵、定位、技术、方法等内容展开讨论,鲜有研究者对于两者结合产生的风险进行深入探索,尚未形成具体明确的针对海绵城市项目的风险管理应用成果。
(2)帮助项目参与各方准确地把控风险,保障海绵城市 PPP 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效运营。本文通过构建基于 SEM 的海绵城市 PPP 项目风险影响因素模型,得到海绵城市 PPP项目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探究公私双方如何合理分担这些风险,为投资者防范与控制风险决策提供依据,保障海绵城市 PPP 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效运营。
.........................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PPP 模式
2.1.1 PPP 模式内涵
PPP 模式(Public-Private Parternership),常译作―公私合作制‖、―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政企合作‖,中国财政部将其译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公私合作的概念最早在 80年代由英国率先提出,随着 PPP 项目实践的加深,有关 PPP 模式的理论研究也较多,PPP模式的内涵在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总结归纳如下:
(1)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PPP 模式是为提供公用服务项目和服务的而形成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一种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缓解了政府的资金压力[40]。
(2)世界银行(World Bank):PPP 是政府和私人资本建立的长期责任,旨在提供公共项目和公共服务,其中,私人资本承担主要责任和风险,回报与绩效挂钩[41]。
(3)英国财政部(HM Treasury):PPP 模式是基于共同的期望,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合约期间责任和风险共担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
(4)美国 PPP 国家委员会(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PPP. USA):PPP 模式兼有外包和私有化的特点,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合作模式,充分利用私人资本对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设计、建设、运营的和维护,最终满足公众需求[42]。
(5)加拿大 PPP 国家委员会(The NationalCouncil. Canada):PPP 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在充分利用双方专长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资源、收入、风险分担,最终形成符合公众需要的伙伴关系[43]。
综上所述,PPP 模式可以这样理解,PPP 模式是公私双方基于特定项目建立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公众提供准公共产品并满足公众需求。实现利益相关者―共赢的项目融资与实施模式‖。
..........................
2.2 海绵城市
2.2.1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契合了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治理黑臭水体,改善城市水环境,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生态平衡,使城市得以可持续发展[1]。具体地说,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渗、滞、蓄、净、用、排‖,就是通过有效地场地设计、建设植被过滤带、透水路面、生物滞留池、浅草沟、雨水集蓄设施、植被屋顶、污水过滤设施、雨水湿地等子项目,在保证不破坏该区域水文特征的情况下,实现雨水下渗、调蓄和净化,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使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2.2.2 海绵城市的基本特征
(1)项目规模大、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合作期较长。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巨大,根据住建部估计的海绵城市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 1 亿至 1.5 亿人民币,2020 年海绵城市的累计投资有望达到 1.9 万亿元,2030 年有望达到 7.6 万亿元[44]。虽然,财政部出台了相关政策,对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但是面对巨大的建设资金的需求,中央财政补助显然难以支撑,因此,许多地方政府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都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此外,海绵城市项目运维周期长达 15 至 30 年,且海绵城市项目大多为公共事业性质,后期运维支出较大。因此海绵城市项目建设急需社会资本的加入,解决巨大的资金需求问题。
(2)利益关系多,项目权属复杂。海绵城市的子项目包括雨水花园、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涉及园林、环保、规划等多个部门,此外,也有商业、住宅配套设施,资产权属复杂,由不同行业的主观部门负责管理,各部门的责任权属划分难以明确,部门协调难度较大。
(3)公益性质,不具盈利性,回报机制单一。海绵城市 PPP 项目的收入途径有项目的运营收益、政府付费和政府财政补贴等,由于海绵城市的子项目多为非经营性项目,存在明显的外部性,如减少径流污染、减缓旱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地产增值、增加就业机会等,不产生经营收益,且短期内效益无法体现,所以政府付费和财政补贴是海绵城市项目的主要收益来源。
......................
第 3 章 海绵城市 PPP 项目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 14
3.1 海绵城市 PPP 项目风险影响因素量表设计 ......................... 143.1.1 海绵城市 PPP 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 14
3.1.2 海绵城市风险 PPP 项目风险影响因素量表设计 .................. 15
第 4 章 海绵城市 PPP 项目风险分担机制设计 ............................. 36
4.1 海绵城市 PPP 项目风险分担机制内涵 .......................... 36
4.1.1 海绵城市 PPP 项目风险分担目标 ........................... 36
4.1.2 海绵城市 PPP 项目风险分担机制内涵.............................. 36
第 5 章 总结与展望............................. 51
5.1 研究结论 ............................... 51
5.2 不足和展望 ........................ 51
第4章 海绵城市 PPP 项目风险分担机制设计
4.1 海绵城市 PPP 项目风险分担机制内涵
4.1.1 海绵城市 PPP 项目风险分担目标
关于 PPP 项目风险分担,如果风险分担结果不合理会降低基础设施服务的效率、增加项目建设的成本,极易导致项目的失败,柯永建认为风险分担与公共设施的服务效率以及项目建设的总成本如图 4-1 所示,风险的分担量应该在一个公司双方均能接受的合理的区间内,既能提高公共设施服务的效率,又能降低项目建设的成本[26],针对海绵城市 PPP 项目而言,要综合考虑政府的风险管理能力,项目的回报机制,风险的预测能力,项目公司风险管理能力选择合适的项目承担方,具体来说,海绵城市 PPP 项目的风险分担目标应当将风险分配给风险控制成本最低、风险控制能力最强、最愿意承担风险的项目参与方,尽可能地减少风险实践带来的消极影响。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针对我国海绵城市 PPP 项目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理论的问题,本文旨在建立能够反映风险分担主体的风险承担意愿、风险价值认知度、风险管理能力的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因素的识别、风险分担模型的构建、最终风险分担机制的设计三个关键问题的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建立海绵城市 PPP 项目风险清单。通过大量阅读有关公共基础设施 PPP 项目风险的相关学术论文并对提及的 PPP 项目风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一般 PPP 项目的风险清单,结合海绵城市 PPP 项目相关文献以及 PPP 项目库中海绵城市项目的物有所值评价报告、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提及的风险因素,最终确定影响海绵城市 PPP 项目的风险因素清单。
(2)基于 SEM 确定风险因素对海绵城市 PPP 项目的影响程度。首先提出本文的理论模型和理论假设,对调查回收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数据满足研究的基础上,进而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确定风险因素对海绵城市 PPP 项目的具体影响程度,并进一步分析风险成因和应对措施。
(3)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共担风险因素的定量计算。对难以确定风险承担方的共担风险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海绵城市 PPP 项目风险分担模型,确定双方的风险承担能力并最终确定双方承担的风险比例,将定性的风险分担问题研究转换为定量的比例计算。
(4)本文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海绵城市项目风险分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风险分担机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