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论文精选范文3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242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土木工程论文精选范文篇一:高校教学科研综合体设计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自 1999 年以来高等院校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 年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为 2816.4 万人,相比 1998 年的 360 万人增加了 6.8 倍1。与此同时,我国大学的校舍面积也在迅速增加,各大城市郊区及新区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兴建了大规模的大学城、新校区,大学老校区也进行了改造或重建。 高校规模在扩大的同时,教育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人类社会自十八世纪以来的工业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知识得到快速发展,高校学科经历了单一到细分的阶段,高校校园建筑规划呈现出聚合到分散的变化。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二十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社会效益,学科教育和科学研究紧贴社会需求,其成果作为新的生产力投入社会经济。在这种社会化、产学研趋势的推动下,高校教育开始注重学科的交叉发展,促进科技创新。高校教育建筑开始从分散走向聚合,融合多学科的教学科研综合体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伴随着高校教育理念的更新,高校教育改革逐渐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出现的教学科研综合体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探讨。本文从对高校教学科研综合体的解读出发,探讨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相应的策略方法,期望达到如下几个目的: 从高校教学科研综合体的特殊性入手,提炼总结出其特点,将这些特点作为设计策略的着眼点。 根据高校科研综合体的特点,明确设计的目标,以及设计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原则,收集整理国内外典型案例,归纳总结出高校教学研究综合体设计应对场地环境、空间效率、经济效益等重点问题的处理方法。教学科研综合体承担着为高校重要职能提供空间设施的任务,为高校教育改革、教育理念更新提供了可能,影响着高校教学科研的质量水平,另外作为一种集约高效的建筑类型,提升了高校办学的经济效益,促进高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其作用不容忽视。但是目前国内外缺少相关的系统研究。 本文关注高校教学科研综合楼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提出设计目标和原则,结合典型案例研究形成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

.......

2 高校教学科研综合体特点解读

2.1 功能复合聚集

高校科研综合体包含多元化的功能,功能之间不是简单的并置,而是在高度的聚集状态中相互作用,具有复合的特点,比如部分教学可以融入到科研活动中,教师在指导科研活动的过程中传授知识。高校教学科研综合体的功能主要包括科研功能、教学功能、校内服务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科学研究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为创造新产品和研发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高校教学科研综合体凭借师生队伍、科研设备、实验场所,展开以下三种类型的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为技术研发提供理论支撑。 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成果用于特定目标,开拓应用途径,转化为实用技术。 开发研究:将基础研究、应用成果融入生产实践,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3 在科研组织形式上, “大科学”时代对高校科研的要求凸显。“以增长人类知识为主要目的、以个人的自由研究为主要特征的科学”进入“大科学”时代,其特点是“规模巨大,拥有高级技术装备,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重大影响作用”,“涉及学科多,参加人数多,耗用资金多,且需要时间长的大型科学项目。”

.......

2.2 空间系统完整

空间是功能的容器,不同于传统高校建筑的功能单一,在高校教学科研综合体中,多种功能空间聚集并相互作用,形成完整有机的空间系统。各功能空间在整体中协调共生,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按照空间功能的重要性及生成秩序,可以将空间划分为四种类型,既教学科研空间、公共功能空间、设备交通空间和开放共享空间。公共功能空间是为了服务教学科研功能、发挥扩展功能而设置的配套空间。相对于教学科研空间,其使用主体不固定、公共性强,有明确的功能属性和空间限定。公共功能空间类型多样,包括用于学术活动的会议室、报告厅;用于学习的阅览室、自习室;用于科研教学服务和管理的行政办公室、服务用房;用于生活服务的简餐厅、活动室等。设备与交通空间是为支持高校教学科研综合体高效运转必不可少的空间。设备空间包括常规的空调、强弱电、给排水、消防、卫生等系统所占用的空间,也包括教学科研综合体特有的通风设备、贮藏空间等。交通空间包括垂直方向的楼梯、电梯和水平方向的走廊、连廊等。

.........

3 高校教学科研综合体设计方法........ 20

3.1 设计目标......... 20

3.1.1 适应校园环境........ 20

3.1.2 构建高效空间........ 20

3.1.3 提升经济效益........ 21

3.2 设计原则......... 21

3.3 总体设计......... 22

3.4 空间设计.... 28

3.5 立面设计.... 43

3.6 本章小结......... 46

4 高校教学科研综合体设计实践——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大厦...... 47

4.1 项目概况......... 47

4.2 前期分析......... 49

4.3 设计理念生成....... 51

4.4 总体设计......... 51

4.5 空间设计......... 52

4.6 立面设计......... 55

4.7 设计总结.... 55

4.8 本章小结......... 55

4 高校教学科研综合体设计实践——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大厦

4.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大厦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为河南农业大学,项目建设选址位于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河南农业大学新校区内东南部,项目南侧和东侧靠校园基地红线,西侧和北侧为校内规划路,基地北侧临学生宿舍。周边环境幽静,基础设施齐全,拟建场址较为平坦。项目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中心基础设施,将成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现代粮食产业创新卓越人才的培养基地。项目建设用地面积为 179.6 亩。拟建总建筑面积约 82000 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 72000 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 10000 平方米。建筑高度不大于85 米(不包括屋顶机房、构架及设备用房)。 设一层地下室(建筑面积约 10000 平方米),主要布置地下停车库、设备用房(本项目内不设置人防设施)。 设四至五层裙房(建筑面积约 32000 平方米)。主要包括入口大厅、消防与安保监控、中型学术报告厅一个(300-350 平方米/200 人)、小型学术报告厅一个(100-150 平方米/50 人)、小型会议室若干(60-80 平方米)、粮食科技交流交易大厅一个(400 平方米)、成果展厅一个(300 平方米)、资料档案室(300平方米,可分若干间)、文印室(100 平方米,可分若干间)、信息港一个(300平方米,可分若干间)、职工活动中心一个(400 平方米)、咖啡简餐厅一个(300-400 平方米)、交流活动空间(自定)。其余为学生自习室若干(100 平方米及 180 平方米)和公共实验室若干(100-120 平方米)及器械室等。 设高层塔楼(裙房以上面积约 40000 平方米,控高 85 米),主要布置各类教授工作室、科研实验室、器械室等。

........

结语

当今社会科技生产力的影响日益凸显,在时代趋势的推动下,作为传播知识、创造知识的重要场所,高校教学和科研的理念和形式也在更新进步。在此背景下,教学科研综合体作为一个多功能集聚共生的平台,显示出自身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科研综合体得以在各大高校中快速发展,为学科交叉融合、重大问题攻关、科研创新突破创造有利条件。综合体的形式使设计相对复杂,对于设计问题的梳理和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试图对此进行研究总结,提炼出设计的一般方法。 本文概括出当前教学科研变革、经济因素制约、技术进步推动等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综合体发展的动因,总结其功能协同、资源集约、能源节约等方面的优势。随后回到建筑学基本问题上,分析了教学科研综合体在功能、空间、使用行为、外在特征和影响等关键要素。 在此基础上,把握住设计的要点。明确了适应校园环境、构建高效空间、提升经济效益等作为贯穿设计始终的目标,为设计提供方向;以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的设计原则控制设计的进程。关注教学科研综合体作为部分对于校园系统的适应性,作为整体,其内部组成的协调性以及单一空间的功能适应性,从宏观到微观层面深入,提出总体设计到空间设计再到立面设计的层次。 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总结出设计各阶段涉及的重点内容,关注在处理合理性、灵活性、生态性、集约性等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 最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带入实际案例进行验证,介绍了一个笔者的实践项目,探讨理论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以期对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学科研综合体的设计与实践提供借鉴。

.........

参考文献(略)

土木工程论文精选范文篇二:CFRP板条嵌入式加固RC梁受剪性能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土建行业更是迅速崛起。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基础建设的发展历程,大都经历三个阶段[1]:大规模建造阶段、新建与维修加固并进阶段、旧建筑物的维修改造阶段。时至今日,很显然,我国早已步入第二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产业化的集成,人们对房屋的使用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迎合人们的生活需求,一方面,各种新型建筑材料以及新工艺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建筑业同样也要重视对已有建筑物加固改造的问题。 对已经修建好的各类建筑物进行维修加固,使其继续满足使用功能,相对延长其使用年限,对于我们国家而言,不但可以节省资金的投入,而且能够避免建筑在拆除过程中带来的粉尘污染。在我国,建筑物需要加固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2]-[4]:(1)我国建筑物的设计基准期大都为 50 年,目前已有相当一批民用建筑的寿命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2)建国之后,我国经历过多次自然灾害,使不少建筑物遭到严重损毁。(3)我国存在诸多可堪称中华文化瑰宝的历史文物建筑。在这些建筑物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大都经受过环境侵蚀和损伤累积。(4)目前,我国土建行业仍然存在建筑结构设计、施工管理和施工过程中很多不足。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留下安全隐患。综上所述,无论是对旧建筑物的维修改造,还是对新建工程的加固处理,都对我国建筑行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筑结构加固势必会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加固行业方兴未艾。

........

1.2 混凝土结构加固常用方法及其介绍

在结构工程加固领域,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经过了大量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针对不同结构构件研发出多种加固方法,这些加固方法大都已经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加固效果。我国常用的加固方法包括:增大截面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改变传力路径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增设支点加固法[5]-[8]。增大截面加固法,就是通过体外配筋而后支模浇筑混凝土,增加构件的截面尺寸,从而可以有效提高结构构件承载力和刚度的方法。该加固方法的优点是加固效果明显、经济、应用广泛;缺点是施工工序繁琐,劳动强度高,工期较长,影响建筑的美观度。

.......

第 2 章 CFRP 嵌入式抗剪加固 RC 梁破坏机制分析

2.1 引言

弯曲破坏和剪切破坏是钢筋混凝土梁的两种主要破坏模式。由于弯曲破坏为延性破坏而剪切破坏为脆性破坏,因而作为控制强度的破坏模式,弯曲破坏更为可取。延性破坏允许应力的重分布且破坏前有明显预兆,而脆性破坏为突然的,破坏的后果极为严重。当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承载力不足或受弯加固后梁的受剪承载力小于受弯承载力时,就需要进行抗剪加固。 对于嵌入式CFRP板条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技术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抗弯加固方面的研究,对抗剪加固的机理分析相对较少。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对CFRP嵌入式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破坏机制进行分析与归纳。

........

2.2 嵌入式 CFRP 抗剪加固混凝土梁的破坏模式

对于嵌入式CFRP抗剪加固混凝土梁而言,加固后的混凝土梁可能会存在的破坏模式有:弯曲破坏、剪切破坏以及界面间的粘结剥离破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混凝土梁经过嵌入式 CFRP 抗剪加固后最终的破坏模式呈现为弯曲破坏,即为:加固梁的抗剪承载力大于抗弯承载力。经过加固后的混凝土梁由脆性破坏转化为延性破坏,这种加固效果是较为理想的状态。破坏状态一般为受拉筋首先屈服而后混凝土被压碎,如图 2-1 所示。此种情况下,一般是嵌入的 CFRP 板条有较长的粘结长度或是有较大的加固量。对于普通钢筋混凝土梁而言,当配箍率不足或是箍筋锈蚀老化导致所受剪力较弯矩首先超过其相应的抗力时,混凝土梁便会产生剪切破坏。 嵌入式 CFRP板条抗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过程中,FRP 的作用与箍筋的作用类似,在裂缝产生之前,其承担的剪力很低,FRP 材料可以看作桁架中的腹杆参与抗剪工作。当 CFRP 板条加固量不足或是界面粘结亦或是 FRP 材料被拉断问题,经加固后的混凝土构件仍有可能发生剪切破坏。加固后的钢筋混凝土梁一般发生剪压破坏,也有可能伴随着剥离破坏同时发生。

.....

第 3 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19

3.1 概述 .... 19

3.2 软件介绍与有限元模型的选择 ........ 19

3.3 ABAQUS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

3.4 本章小结 ...... 34

第 4 章 CFRP 嵌入式抗剪加固 RC 梁的有限元分析 ......... 35

4.1 有限元模型构件的设计 ......... 35

4.2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36

4.3 基于 CFRP 板用量一致时加固梁的受力性能分析 ....... 40

4.4 斜截面承载能力分析 ........ 47

4.5 有限元模拟梁刚度分析 ......... 50

4.6 有限元模拟梁箍筋应变分析 ...... 53

4.7 有限元模拟梁 CFRP 应变分析 ........ 55

4.8 本章小结 ...... 57

第 5 章 CFRP 嵌入式抗剪加固 RC 梁理论分析 ..... 59

5.1 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机理分析 ......... 59

5.2 嵌入式 CFRP 加固有腹筋梁的抗剪机理分析..... 64

5.3 嵌入 CFRP 板条加固有腹筋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影响参数 ....... 65

5.4 本文嵌入式 CFRP 加固 RC 梁抗剪承载力的推导 ........ 66

5.5 本章小结 ...... 72

第 5 章 CFRP 嵌入式抗剪加固 RC 梁理论分析

5.1 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机理分析

对于普通RC简支梁而言,当抗弯承载力大于抗剪承载力时,在简支梁的弯剪区便会出现剪切破坏。简支梁的剪切破坏分为有腹筋梁的剪切破坏和无腹筋梁的剪切破坏。本文主要以有腹筋梁为研究对象,对于无腹筋梁的受力机制不再赘述。对有腹筋梁的研究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荷载很小时,梁表面未出现裂缝,此时纵筋和箍筋的应力均很小。第二阶段,荷载增加,在简支梁的纯弯段先出现垂直裂缝,随后在弯剪区出现斜裂缝。荷载继续增加,简支梁发生剪切破坏。试验研究表明:有腹筋梁的剪切破坏一般分为三种形态:剪压破坏、斜压破坏和斜拉破坏。与无腹筋梁不同的是,有腹筋梁剪切破坏的判定除了与剪跨比有关外,还与配箍率有关,如表 5-1 所示。

........

结论

(1)通过对嵌入式 CFRP 板条抗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进行有限元分析,分别将试验梁和模拟梁相对应的极限承载力、荷载-挠度曲线、箍筋荷载-应变曲线、CFRP 板条荷载-应变曲线进行对比分析,曲线拟合较为理想。说明有限元模拟分析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2)对于剪跨比为 2.33 的各加固梁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在 17.2%-22.3%之间;剪跨比为 2.72 的各加固梁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在 23.4%-39.6%之间。说明嵌入式 CFRP 板条抗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加固方式;剪跨比越大,加固效果越好。

(3)通过对嵌入式 CFRP 抗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有限元数值分析,CFRP板条的作用类似于箍筋,在斜裂缝开展前,板条承担的剪力很小。一旦斜裂缝开展,FRP 可以看做是桁架的腹杆迅速参与抗剪工作之中。嵌入 CFRP 板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箍筋的受力作用,提高混凝土梁的安全储备。

(4)由有限元分析结果可知:在剪跨比相同的情况下,开槽方式相同的形式下,三种 CFRP 板条嵌入角度所得到的加固效果不同。其中,当嵌入角度为45 度时,加固梁的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最大;其次是板条嵌入 60 度的加固方式;90 度角的加固效果最不明显。

.........

参考文献(略)

土木工程论文精选范文篇三:基于地域性的道教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来源

从道教方向来看:(1)我国是一个多宗教信仰共存的国家。近些年,随着国家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新的宗教管理政策的实施,道教这一中国传统本土宗教在中华大地重新焕发新机,在根本上为道教建筑的复兴提供了原动力。(2)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不断丰富,更多的人在满足温饱等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开始追求心理需求,寻道向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道教的发展,道教建筑的发展有了群众基础。(3)物质水平的提高,也促使人们更多的寄情山水。旅游作为第三产业,其发展需借助良好的风景景区或是有着浓厚文化或历史氛围的地方。古代的道教建筑大多位于山林之中,这同时满足了以上要求。因此许多有道教气息的地方为满足文化旅游项目发展的需要,会对相关地区的道教建筑进行重新修缮,一些地方更是会新建一些道教建筑。这些为道教建筑的重新兴起提供了社会力量。从已有的研究来看,道教建筑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南方地区特别是武当山地区道教建筑以及北京地区道观的研究,对东北地区少有涉及,研究内容也更多的偏向于已有道教宫观的建筑单体、空间环境的研究和保护以及道教建筑与道教文化之间的关系,少有涉及建筑外部空间方向。而在现代社会,道教建筑的兴起已是势不可挡。

........

1.2 研究背景

道教是扎根于我国本土的,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的宗教形式。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前进,道教精神文化信仰也有着相应的改变,但内含的文化精神信仰依旧是中国当代精神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人过着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与日俱增。由此所产生的生理及心理问题也逐渐出现在现代人的身上。在道教,人们最推崇道和德,说的最多的也是道和德,作为道教的最高信仰,故有“尊道贵德”一说。自古至今,道家所提倡的“道德”作为社会伦理和个人的修身准则的指向标和基本准绳一直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约束人和社会的同时,也促进人朝着更好的境界发展。道教追求清净寡欲、胸怀宽容、自然无为。《太上老君内观经》中:“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提倡的就是修心养性,这种生活方式很适合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缓解了人的精神压力,促进了人的更好的发展,因此,道教精神信仰中的“尊道贵德”、“自然无为”的理念依旧在现今社会中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

第 2 章 课题相关研究基础分析

2.1 关于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一个地区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要素都有自己的独特标记,并与其他地区有所区别的现象的总称,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地方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间通过内在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并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现象。地域性存在于地区间,而不是单独存在于某一个单体地区,也就是说地域具有个性。刘易斯·芒福德曾指出任何区域或地区都在深层次上存在着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也就是造成地域性之间有差别的人文因素。一般来说地域性的差别表现为:一、地形的客观存在、地貌之间的差别;二、区域的主体——人,在这一地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风俗传统等等。本文所提到的地域性,就是指吉林市,这个有着丰富生态资源以及悠久历史并会继续将民俗习惯传承下去的特定区域所具有的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特色。它是历史文化和地域环境的有机结合,有着显著的地域特点,具有不可复制性。

.........

2.2 道教建筑发展溯源

道教建筑又被称为宫观,因此道教建筑文化也就等同于宫观文化。道教宫观是古代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类,是道众祭祀参拜之地,也是他们居住、静修的场所。《中华道教大辞典》对“宫观”的定义是:“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的活动场所,为道宫、道观的合称。”[7]道教建筑通常被统称为道教宫观,它包括道观、道宫、道院及庵、庙、寺等建筑形式。道教宫观作为道教宗教理念的具化表征,其产生与演变同道教同步发展。随着道教的发展变化,道教宫观在称谓方面发生了一些改变,同时在建筑形制的表达方面,同样经历了从开始道成熟的发展过程。一言以蔽之,道教宫观萌发于春秋,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隋唐宋达到繁荣,在金、元得到完善,到明清时期开始衰退。

........

第 3 章 吉林市道教建筑外部空间分析.....25

3.1 吉林市道教建筑外部空间的地域特色.......25

3.1.1 吉林市的城市概况....25

3.1.2 吉林市道教宫观概况......26

3.1.3 多宗教融合形成的独特印记......27

3.1.4 独特的地理环境营造的特殊风貌....28

3.2 吉林市道教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影响因素.........28

3.3 吉林市道教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构成要素.....36

3.4 本章小结.......53

第 4 章 基于地域性的道教建筑外部空间的营造.... 55

4.1 基于地域性的道教建筑外部空间的总体控制.......55

4.2 基于地域性的道教建筑的外部空间的细节设计.........65

4.3 基于使用者需求的道教建筑外部空间调适.....74

4.4 本章小结.......80

第 4 章 基于地域性的道教建筑外部空间的营造

4.1 基于地域性的道教建筑外部空间的总体控制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教宫观建筑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及特点就是天、地、人相对的“天人对应”思想。道教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总体平面布局上顺应自然,展开对结构的控制。通过对吉林市道教宫观的基本平面形式布局分析研究发现,整体规模相对较小,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由吉林市经济欠发达,吉林市位于东北地区,在整个东北经济恢复发展的背景下,更多的体现出现阶段城市经济的欠发达;二是作为山水城市,加之吉林市城市范围较小,所能形成的供道观选址的平地就比较小,山势又相对于南方地区来说较为缓和,不能形成像武当山那种充分依靠地势的宏伟建筑群。因此,形成了吉林市道教宫观小格局的特点,占地面积较小,平面布局较为简单。另外,吉林市的道教宫观与其他中国传统建筑并没有太大差别,特别是佛寺建筑,究其原因,主要是两者均属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形制,在表达方式上并没有太明显的区别;另外,吉林市许多道教建筑曾经被佛教占据,在近些年才进行恢复;或是两者相互结合,并融其他宗教形式于一体,形成具有吉林市特色的宗教形式。因此道观与佛寺的形式差别不大。吉林市道教宫观的平面组合布局有两种模式:一是严格按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传统建筑手法。这种对称式布局,在步入山门之后,在中轴线上设规模大小不等的玉皇殿或斗姆殿,在两侧对称设置配殿,规模大的在两侧则对称设置配殿院落。这些宫观还充分利用吉林市的山地地形特点,营造前低后高的效果,从而突出主体殿堂。寮房等附属建筑则安排在轴线的一侧或院落后部。

........

结语

道教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道教建筑本身同等重要的外部空间是道教文化重要的的具象体现。道教建筑外部空间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公共空间,与社会各方面密切相关,肩负物质与文化双重载体的重任,也是多层次、多功能的空间,集礼拜、交通、休闲、集会、娱乐等为一体,是人们走进道教建筑后产生活动的重要舞台。本文试图以建筑学理论为根本,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及外部空间的相关理论,并植根于吉林市这一特定区域,对道教建筑外部空间以及影响外部空间的种种因素进行探讨。吉林市道教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历史进程对吉林的经济、文化、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教文化在吉林市不但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儒、释等文化相融合,更扎根于吉林的民俗文化、移民文化、萨满文化、雾凇文化、满族文化等文化中,并与之和谐共生,形成吉林市独有的道教文化体系,产生了大批深蕴道家文化精髓的宫观建筑,从而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外部空间:吉林市道教一度没落,道教宫观便因着佛教需要进行改建、发展,后期又兴起,于是形成了吉林市佛、道共融的空间格局;吉林市道教建筑基本均以主要中轴线对称的空间布局形式体现儒家伦理制度,采用合院的形式表达“礼”文化,同时又以副轴线体表现萨满文化,形成了双层内涵的主副轴线空间模式;松花江雾凇借景手法的巧妙运用产生了远山近水独此一家的外部空间形态;在外部空间处理上,采取中原地区的传统院落布局形式,受到了中原移民文化的影响;在吉林地方民俗宗教所信奉的诸如胡黄白绿灰等并不属于传统的道教神仙体系,随之产生地方民众信仰之神的小型道庙,特别典型的就是胡仙堂,这就是吉林市地方民俗宗教文化在道教建筑中的体现。可见,吉林市道教建筑外部空间就是一个由多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体。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