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株行条播机弹匣式上种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57 日期:2023-06-27 来源:论文网
0 引言

随着我国良种繁育技术的快速发展,育种试验小区的整体规模和标准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相对于快速发展的育种技术,相关育种机械装备的研发还相对滞后。针对小区育种的优选繁育阶段,在初步研发出小区株行条播机的基础上,如何实现机械化上种,进一步解放劳动力已成为当前育种机械装备的一大研发方向。
当前上种装置研发的难点在于:①如何选取合适的种盒进给方式,使得种盒移动平稳;②如何使种盒在两板的轨道拼接处顺利通过,避免发生卡滞现象;③如何使每次上种时种盒口准确对齐导种口,避免种子溢散出导种区域发生种子的浪费或混杂现象。由于目前还未有相对成熟的上种装置,国内现有的育种播种机的上种环节仍采用人工上种,在同时播种 6行以上不同种子时单人上种已无法适应机械自动播种速度,需停机上种,已成为影响小区播种机工作效率的一个原因。
本次设计的上种装置将弹匣码放子弹的原理运用到种盒排列与进给当中,并针对上述难点做了逐一的探索与设计:对种盒内种子在轨道衔接处的运动状态进行了模拟试验;创新应用了电控自动检测及上种技术,减轻了育种工作人员的作业强度,进一步解放了劳动力。该装置的研发对小区株行条播机效率提升作用明显。

1 原理分析及结构设计

1. 1 装置结构
弹匣式上种装置的总体结构主要由直流减速电机、接近开关、种盒导梯、种子导流部件、种盒插板、种盒组、种盒推块、机架、护板、链轮传动机构及插板锁紧机构等部分组成,如图1 所示。


1. 2 设计原理及工作流程
1. 2. 1 设计原理
研发的上种装置与军事上弹匣装弹的工作原理相似,即外型尺寸标准化的种盒通过整齐叠放,顺序完成进给、上种、抛盒动作,并在弹匣装弹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农艺要求进行了全新的设计。为保证种盒的进给平稳(防止种子划伤和塑料种盒受损),上种装置改军事上的托弹簧顶压托弹板的冲击性动作为由电机带动链条推动种盒推块的匀速运动方式。因种盒内种子是靠自身重力完成对排种器的供种,为了使进给顺畅,种子导流部分没有装填槽等限位装置,采用传感器对种盒行程进行检测,控制启停。不同于军事上的连续瞬发机制,上种装置需对两次上种作业之间进行延时操作为小区播种预留出作业时间,具体延时步骤如图2 所示。

1. 2. 2 工作流程
弹匣式上种装置的种盒与种盒插板在种子加工环节就已完成分拣、装盒与穿板工作(将种盒依次排列串接到种盒插板上)。上种作业前,先将种盒板插入种子导流部件后方的预留插槽处,放下插板,合上插板锁紧装置,完成预备工作。
小区播种机行驶到第 1 个小区时开始进行上种作业,电机输出动力带动链条运动,链条上的种盒推块在链条带动下推动整个种盒组沿种盒插板向前进给,直到首排种盒触碰到种子导流部件前端的开关元器件时电机停转,首排种盒的对齐工作完成。之后,每完成一个小区的播种作业只需进给 1 个种盒的行程,播完种盒会自行沿种盒导梯滑走,如此往复即能完成多个小区的连续作业。

2 关键部件设计

2. 1 种盒推块与推块滑道的设计
种盒推块是上种装置的主要工作部件,其运动稳定性直接影响到种盒的进给是否平稳。由于在工作状态下推块需要频繁地进出滑轨,如设计不当会造成碰撞震动磨损零件,严重的会造成卡滞现象,损坏传动装置,所以在种盒推块凹槽处设计了过渡圆弧,在滑轨端口设计出导引斜坡;但在工作状态下还需考虑链条的上下振动,增大轨道面与槽面间预留间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机架尺寸确定的情况下,设计中对推块凹槽进入轨道的角度在 CAD 中进行了摆放和分析,如图 3 所示。选取的 3 个测算点中,推块从竖直角度到18°过程中,预留间隙增大了0.6mm,约为竖直状态下尺寸的4/3,性能提升效果显著;而在入轨角度从18°增至32°过程中,间隙提升效果有限,仅增加了0.07mm。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入轨角度越大,则预留间隙越宽,槽口通过轨道进入端概率也随之增加;但同时看到轨道延伸方向与槽口方向的交角也增大,同样影响的卡壳问题的消除。如图 3 所示,推块能否顺利通过导轨取决于槽口与轨道端沿接触时推进力能否大于阻力,所以应对该零件瞬态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相对于推块体积,施加应力都较集中,近似为所有外力集中于一点G,因为F合= F3sinα + FNcosα ,通过条件变为 F合≤F额(额定负载)。垂直凹槽方向的受力情况为:


其中,F2为恒定阻力;β 值固定。链条沿槽向动力F3直接受 α 影响,摩擦力中含 α 的项在0.15 的摩擦系数下效果不明显。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倾斜角度90° -α 的增加,F1cosα 值增加,所以 F3的值加大。
从当量守恒角度考虑,由公式 mΔv = Ft ,要从 V1变为 V2在接触时间较短的情况下需大幅增加链条的向心拉力 FN,减小 FN的根本措施是减小 ΔV(即减小两速度间夹角90° -α) ,如图4 所示。

经分析对比和模拟试验,最后得出推块入轨角度的最优值为18°。

2. 2 种盒插板与种子导流部件衔接处设计
由于种盒插板在小区连续作业时需定时更换,所以设计时需考虑到快换特点及良好的操作性,宽松的夹持连接在颠簸路况下必然会在两零件连接处出现轻微的滑移和震动现象,严重的会卡滞种盒。如图5 所示,设计中运用了弹簧伸缩挡块,相比螺钉旋紧定位更加方便快捷;衔接处采用了上下搭接的方式,两板拼接处各切薄对应厚度的材料,前板打薄上端面,后板打薄下端面,同时在前板的切薄处的左右和上端做出一个导引的斜坡,在后插板端面加工出 1 个0. 5mm 厚槽,进一步提高容错率。
此种设计方式对盛装大颗粒种子的种盒影响较小,而对于在种盒存放的小颗粒种子会在交缝处出现残留现象。改进措施为将两板切薄面调转,此种方式上端支撑面拼接处还是会有阻碍可能,需提高加工精度。

2. 3 电气控制部分设计
2. 3. 1 开关的方案选择与设计
弹匣式上种装置的电控开关的选择与安置是此次设计的难点。首先,传动链条的运动最终是以种盒的移动进给为目的,在传动轴上装电控开关不利于检测种盒的移动;其次,种盒是已经标准化的塑料件,在其上装电控开关也不现实;再次,由于种盒的排列相对紧凑,且外表面有坡度,普通的触点行程开关无法伸入盒间间隙,又不能规避种盒表面坡度带来的误差。针对上述电控开关配置的限制,在此次设计中一共提出以下3 种待选择方案。
1) 方案 1:采用步进电机驱动链轮轴的方式,省去了电控开关元器件,传动精度大幅提升;但步进电机没有反馈调节,电机内部的累进误差不可消除。
2) 方案 2:采用接近开关作为检测传感器与减速电机配合完成作业,通过检测种盒间的间隙来判断进给行程,可以做到误差的反馈调节,也规避了种盒的表面形状的干扰,但此种方式传感器安置较为复杂,既不能影响种盒行进,又需将检测头靠近种盒面,且传感器与种盒间如遇到遮挡检测效果会变差。
3) 方案 3:采用应变片作为检测传感器与减速电机配合完成作业。该方案将应变片放置在种子导流部件的种盒支撑面上,利用种盒通过时应变片表面压力的变化来判断进给行程,结构紧凑,抗外界干扰性强;但由于种盒是紧凑型排列,竖直方向只有自身重力,压力变化较小,应变片对压力的敏感性会导致结果误差较大,造成作业发生错误。
经过对比分析,考虑到精确度对育种试验的重要性,为了尽可能地规避由于机械与电控自身存在的误差对试验的影响,设计最终选用了第 2 套方案。即在一侧机架为接近开关,设置一可动机座,可调整接近开关位置,竖向上架高接近开关空出推块的位置,接近开关的感应距离需大于种盒壁的间隔距离,感应面积需小于种盒间的间隙量。其电气控制流程图如图5 所示。


2. 3. 2 电机参数选择
设计中选用18 齿节距为 12. 7 的前链轮,分度圆直径为 73mm,种盒宽度为 60mm,即链轮转过 1 周共向前进给约 4 个种盒,种盒进给速度不宜过快,要求电机具有低速运转功能。以盛装荞麦为例,装置最多可一次安放10 组种盒,每组6 行式种盒自重0.2kg,种盒内种子量为每腔约40g,每一整盒种子约重240g,负载总重4.4kg。考虑到机械内部阻力及轨道接触面间摩擦等因素,将额定负载扩大至 16kg,计算得转矩约为6N/m。最终,本设计选用的减速电机参数如下:
型号: GPG -05SC
电压/V: 12
电流/A: 1.39
转速范围/r·min- 1: 1 ~1 800
功率/W: 10

3 性能试验与结果

3. 1 试验基本条件
性能试验在位于河北固安的中机美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试制车间进行。试验采用荞麦品种为平荞2 号,随机抽选百粒,测算平均长 × 宽 × 高为 6.23mm × 3. 43mm × 2. 99mm,千粒质重为 30g,种子含水率为10.4%,尺寸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3. 2 试验步骤
试验主要是检验上种装置的作业可靠性。试验中,每个种盒的 6 个腔中每腔装填 100 粒,每个种盒插板按上限数排布 10 个种盒;上种试验流程模拟小区连续播种的作业步骤,每完成一个种盒的上种,留存上种原情况,待完成整个插板的上种后统计每个种盒的性能合格情况。每个插板从换装到上种完成用时约9min,每天试验 20 个插板,用时 3h,试验共持续5 天时间,总用时约为 15 个 h。同时,从工作频率到工作时间考虑上消除试验误差,保证装置性能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3 试验结果
上种装置试验结果如表1 所示。

由表1 可以看出:推块的进给速度波动较小,减速电机的选型和工作稳定性较佳,而每播完 10 盒的累积进给偏移量则比进给速度的变异系数高 24.8%。这些已在电控设计时考虑到,并合理地控制在可准确完成上种的要求波动范围内。
对于上种装置的机械性能,国家还没有明确的评价指标,所以在此次试验中以多角度、高标准对指标进行设置。从表 1 后 4 项可以看出:弹匣式上种装置的各项指标合格率均在98.6%以上,即在小区播种的上种环节,每1 000 个小区中有 986 个小区完成准确上种,在连续作业情况下,装置可靠性较强。

4 结论

1) 设计研发的上种装置利用弹匣式上种原理,顺序进给,装置可靠性高,通过电气控制可以与小区播种机配合完成自动化播种作业。
2) 对轨道端面的结构和推块的入轨角度进行了重点研究,经过对比和力学分析确定了轨道端面结构,得出推块的最佳入轨角度为 18°。在轨道拼接处创新应用了两板搭接,开设微型插槽的结构,保证了插板的快速更换。电控部分考虑到开关精度和方案可行性,优选了接近开关检测方式,电机选择合理,在试验中进给速度波动较小。
3) 上种装置构造简单,结构优化合理。在试验过程中,先前优化的种盒推块入轨角度对上种装置性能提升明显,卡滞率仅为1.1%。但试验过程中发现,每完成10 个种盒的上种后,累积的进给偏移的变异系数偏高,需要进一步优化传感器灵敏性,提高机具的动作精度。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