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农业和农村改革措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纵观历史,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三个阶段。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得到了持续高速的发展,但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却显现出长期效应,农业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现代农业开始面临严重的资源与环境危机。由此可见,中国农业的发展面临如何阻止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问题。水资源、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发展状况,现代农业开始面临成本激增、效率下降的挑战。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体系。
在这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挑战中,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或扩展方式得到了人类的重视,由产业链延续变化导致的资源重组、价值增值等效果得到了认可。故以产业链为生产出发点,以资源价值量增值为生产方式,以解决农业生产中面临的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等原料问题的新型的农业模式即循环农业模式由此而生。循环农业可以依据地域差异特点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不同生产模式,故研究循环农业模式可以分析出不同地区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的差异、优势及适应地区,对于发展现代化农业,制定地区经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维持生态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农业面源污染、农产品生产加工造成的污染以及农产品消费后的废弃污染物等,已成为农村第一大污染源。因此,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甘肃省面临的农业、资源、能源、生产、消费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由于甘肃省区域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自然资源禀赋生产基础多样,所以研究甘肃省循环农业模式有助于帮助甘肃省充分利用地区资源发展地区农业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及农业产业结构的投入额,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生态改善。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循环农业思想源于循环经济思想在农业经济生产中的运用和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发源于美国,1965 年 5 月 10 日,美国学者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Ewert Boulding)在《Earth as A Spaceship》[6]文中提出了废弃物循环等词语,说明是世界生态系统主要由人类组成和影响,人类依靠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元素生存、发展。“循环经济”一词于 1966年首次被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在“宇宙飞船理论”中,他认为“循环经济”是一个涉及经济、可持续、零污染的长远目标。这一思想被认为是循环经济理论最早的思想萌芽。这时的循环理论旨在把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消耗的线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附生态循环经济增长的生产方式,将人、生态环境和生产活动融为同一体系中。随后许多国外学者都对循环经济做出大量解释,但主导思想还是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维系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思想被不断运用到各国经济生产中并得到较好成效。循环经济理论思想的诞生,改善了传统直线生产方式,转变了产业生产模式,推动了不同循环技术的创新。美国和德国成为较早使用循环经济思想的国家,两国通过颁布循环经济法规、建立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辅助循环经济的实施。在农业生产中,由于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有限、以及农业生产造成的生态破坏导致各国学者开始寻求一种既能降低资源投入量,又能提高农业产值,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日本将循环经济思想注入农业生产当中,1988 年,日本宫崎县菱镇颁布了《发展自然农业条例》,该条例主要针对农药和化肥对农业造成的面源性污染,由此引起的人类免疫力下降等问题,条例禁止了农药、化肥和有机化肥以外的其他肥料的随意使用,从源头遏制了土壤、粮食受到的污染,降低了污染物对人体的间接危害,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循环农业的基本理论基础
2.1“循环”的含义和方式
循环一种含义是指顺着环形的轨道旋转,比喻事物周而复始的运动,另一种含义是指物质系统从某一状态经过一系列变化回复到初始状态的过程。经济学中“循环”的含义主要指物质间的回流即物质间能源封闭式流动。随着地球资源的紧缺,环境承载力的下降,人类开始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而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间的协调提供了理论依据。循环经济是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动规律和能量循环规律构建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成为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能量相互循环,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循环的方式主要体现在物质间的流动方式即将物质内部层次间的连贯性结合,形成闭合的流动方式。
3 甘肃省循环农业模式的技术形态.................... 21-28
3.1 传统循环农业模式...................................... 21
3.2 现代循环农业模式 ...................21-28
3.2.1 农业废弃物价值化模式 ...................21-23
3.2.2 种养结合产业链延伸再循环模式 ...................23-25
3.2.3 能源综合利用循环农业模式................... 25-26
3.2.4 农业生态园循环模式 ...................26-28
4 甘肃省循环农业的三层级实证分析................... 28-49
4.1 循环农业的三层级分析方法................... 28
4.2 农户层循环农业模式................... 28-35
4.3 企业层循环农业模式 ...................35-40
4.4 地区层循环农业模式 ...................40-49
结论
农业产业链的扩展方式、方向决定了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多方向耦合的产业链扩展方式有助于农业经济面向三维式、空间式的扩散发展。三层级循环农业模式囊括多种农业产业链,对循环农业产业链的研究方式也很多,运用物流、能流、价值流对循环农业产业链的复合研究成为有待研究的内容。
物理系统的熵理论是反映系统动力学发展的一种自发热寂趋势,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就是采用一个系统结构优化方式,消除热寂的途径。在农业上,现在流行的农业有机质大量废弃方式,就是一种类似热力学系统的热寂动态方式,而引入现代循环农业,就是引入“负熵流”,建立农业“耗散结构”,支撑现代农业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也是传统技术基础上的传统循环农业向现代技术基础上的现代循环农业转变的优势途径。利用现代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向转型中的农业产业体系引入全新负熵流,是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逻辑路径。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 21 世纪的大趋势[J].当代生态农业,2002(21)增刊:18.
[2]邢金修,刘鲁红.合理利用水资源 积极发展节水农业[J].河北农业科技,2002(7)
[3]龚子同,陈鸿昭,张甘霖,赵玉国,保护耕地:问题,症结和途径-谈我国 1.2 亿公顷耕地的警戒线[J].生态环境,2007,16(5):1570-1573
[4]吴天马.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环境导报,2004(4).
[5]周震峰等.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Jl.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
[6]KennethE.Boulding.EarthASpaceshiphttp://sblunwen.com/nyzc/.1965.
[7]Boulding,Kenneth.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Earthscan Reader in EnvironmentalEconomics.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1992.
[8]言行方.循环经济[M].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
[9]沈德中,谢经荣,张青文.日本的自然农法.世界农业,1995,195(7):9-11.
[10]陈德敏,王文献.循环农业一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J].经济师,2002(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