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论文,笔者对长沙市的城市纪念性空间的现状进行详细的调研,包括对其空间区位、历史演变、相关技术图纸及空间特点等内容。并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第1章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课题研究背景
1.1.1.1纪念行为和城市纪念性空间的传承性
从古至今,纪念行为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纪就是记录某个事件或者某些人而建立的一个场所、建筑或雕塑;念,就是表达人的一种情感,哀悼、缅怀或教育等。纪是基础,念是升华。从人类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最初的人们的纪念行为表现为通过结绳记事和标记刻碑等方式进行简单地记录,在到后来通过修祠建庙等更加理性的方式来表达纪念情感。发展到今天,我们依然传承者纪念古代贤德之人的风俗习惯,为他们设立碑刻,建设庙堂等。
时至今日,纪念性空间的空间形态趋于多样化,各种纪念性空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城市空间中纪念行为发生的场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建筑中。在建筑之内,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以及城市开放空间中都可以成为容纳纪念行为的空间。
1.1.1.2长沙市人文环境的多样性
长沙市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市里存在相对更多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的历史遗存。长沙市有“屈贾之乡”的美称,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屈原、贾谊、欧阳修、范成大等古代文学巨匠在古城长沙留下了千古绝唱。长沙作为湖湘学派的发祥地,宋代朱张会讲在这里上演;清代王夫之又将湖湘学派的经世致用学说发扬光大。医生张仲景曾在长沙任过太守,药王孙思邈曾隐居浏阳。长沙籍的史学家王先谦、欧阳玄,文学家李东阳、齐己,书法家钱希白、欧阳询,画家齐白石、易元吉,戏剧家欧阳予情、田汉等都与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
1.2课题研究的现状
1.2.1城市建筑学相关文献
1.2.1.1国外研究的现状
城市建筑学的理论最早是由新理性主义的发起人之一,意大利著名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提出,并在1966年出版了《城市建筑学》这一专著,从城市的角度阐释了建筑学的意义,建立了城市建筑的思想体系。他提出“城市建筑体”这一概念,把城市看做为一个巨大的人造物,它是一个整体,而建筑被看做为组成城市这一整体的元素。强调了这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利于对城市背景下建筑的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人造物”的概念。这里的“城市”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它是由多种具象与抽象、可视与非可视的要素所组成的整体,是物质环境基础和人造物的统一体。而且“人造物”的内涵也变得丰富,不仅仅是具体的建筑物。“包括了城市中还包括它所有的历史、地理、结构以及与城市总体生活的联系。”
同时罗西在他的著作中还阐述了类型学的概念,他认为建筑形式遵循着一定的类型,类型在他看来是一种与人类集体记忆、情感相关的建筑组织原则。罗西所强调的类型学可以是分析城市和建筑的工具,也可以是建筑设计的理念来源。罗西对建筑形式进行分类,目的在于合理的定义城市及城市“人造物”。他坚信在建筑类型与城市形态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关系。城市的具体构成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城市的重要环节。而类型分析可以恒定某些不变要素,从而帮助研究者去识别主导要素。因此,类型学在建筑和城市研究中的应用极为关键。
后现代派的代表人物,英国著名建筑师、规划师柯林·罗提出了“拼贴城市”理论,为梳理城市空间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追溯这种空间关系形成的原因提供了一种视角。他在《拼贴城市》中将多元论的价值观引入到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借鉴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背景的转换方式,创造了图底关系分析法则,揭示了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的差异。他指出建筑和城市发展的矛盾性,建筑师普遍需要从内到外地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发展,而现代城市空间所需的开放、卫生和平等又需要有更加开放的城市空间。他希望通过图底的规则来调和这种矛盾,达到一种多元共存的状态。此外,柯林·罗还引入了“边角料空间”的概念,阐明了作为城市设计手段的“拼贴”,提供了建筑实体融入到城市肌理中的一种方法。
.........................
第2章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现状分析
2.1从礼制建筑到当代纪念性空间--长沙纪念性空间的发展历程
2.1.1长沙传统纪念空间
城市的纪念活动起源于祭祀活动。祭祀对象为天、地、神、人。我国祭祀活动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古人通过设立庙堂的方式祭祀祖先。约在公元前800年,出现了通过石刻来表示纪念的遗迹。此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再加上地域和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古典纪念形式日益丰富,出现了石柱、华表、石碑、牌坊和阙等形式。
今天人民的纪念活动就来源于祭祀人的活动。中国的传统的祭祀人的活动遵循着礼制。礼制反应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信仰,思想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行为规范。而礼制建筑则是祭祀者和被祭祀者的交流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往往会通过祭祀仪式和祭品的摆放来使祭祀者参与其中,表达对被祭祀者的敬意。中国传统的礼制建筑有祠庙和陵墓。
长沙于春秋战国时期建城。作为我国在同一地理坐标建城历史最长的城市之一,自古以来人才辈出,自汉代以来作为藩王封地的都城,古代中国的商业中心,达官贵人云集。自然出现祠庙和陵墓众多的现象。
建筑论文怎么写
.............................
2.2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分布现状
本文所研究的长沙纪念性空间的范围是指长沙市至今仍然存在或保存完好的具有纪念性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名人墓、纪念碑像、名人故居、纪念馆、名人祠庙、纪念旧址、纪念公园、纪念街巷等不同空间形态的纪念性空间。
长沙市纪念性空间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总体分布特征。在市域范围内分布较分散,历史城区较为集中。这些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
(1)某些城市纪念性空间经历了城市的发展演变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地。(2)新建的纪念性空间选址往往会考虑空间场所的历史回溯。(3)某些城市纪念性空间的选址遵循礼制。(4)风俗习惯的影响。如名人墓的选址,一般位于城市周边地区,远离人们生活起居之所。(5)此外城市纪念性空间的分布还受到区位特征、聚集效应以及规划等政策的影响。
............................
第3章城市建筑学视角下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空间形态特征..................50
3.1纪念性空间与城市空间.............................50
3.1.1长沙市纪念性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依附与互构........................50
3.1.2纪念性空间边界的模糊性......................54
第4章城市建筑学视角下长沙市纪念性空间保护探讨..................................68
4.1长沙市纪念性空间价值....................................69
4.1.1记载史实......................................69
4.1.2反思历史...........................69
第5章城市建筑学视角下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利用与设计探讨................84
5.1精神主题的空间形态营造............................84
5.1.1崇高感的营造.......................................84
5.1.2悲壮感的营造..........................86
第5章城市建筑学视角下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利用与设计探讨
5.1精神主题的空间形态营造
在进行城市纪念性空间的设计时,通常需要营造某种场所的氛围以使人达到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
5.1.1崇高感的营造
康德曾将崇高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指数学上的崇高,其二是指力学上的崇高。巨大的体量和数量是产生崇高感受的有效途径之一。当人们面对超乎体量的建筑时,强烈的视觉冲击会击垮人们的心理防线,只能对其肃然起敬,拜倒在巨大的建筑物面前,产生崇拜的感觉。
美国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四总统巨像借助了拉什莫尔山峰的起伏和地势,雕刻了四位总统的巨大与磅礴的巨像,表现出来的崇高感,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使得民族自豪感在人们心中迸发。(如图5.1)
建筑论文参考
对于纪念性建筑而言,体量的大不仅仅是指绝对尺度的大,而且还包括了相对于人的尺度的大。也就是说一种是数量上、尺寸上的大,一种是采用小尺度衬托的方式表现建筑体量的大。
..............................
结论
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城市中纪念性空间作为城市精神性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沙为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涌现出的历史人物和先进事迹不计其数。城市纪念性历史遗存数量众多。
笔者对长沙市的城市纪念性空间的现状进行详细的调研,包括对其空间区位、历史演变、相关技术图纸及空间特点等内容。并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以城市建筑学为视角,对长沙城市纪念性空间进行研究,并从文脉、形式和功能三个最本质的建筑学问题出发对长沙市纪念性空间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定的设计原则和设计对策。主要的研究成果为:
一、文脉研究
从历史文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长沙市从礼制建筑到当代纪念性空间的发展历程:
(1)城市的纪念活动起源于祭祀活动,由祭祀人的活动产生了传统纪念性空间,有石碑、石柱、牌坊、阙、墓和祠庙等古典纪念形式,其中以祠庙和陵墓最为典型。
(2)民国之后,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崇奉的地点由封闭空间转向公共空间,出现了诸如新式纪念碑、纪念碑形墓、纪念公园、纪念雕塑等纪念性建筑和构筑物。
(3)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前,出现了紧扣时代主题的纪念雕像、纪念馆,城市纪念性空间为政治服务。
(4)改革开放后,文物保护力度加强城市纪念性空间繁荣发展,种类日渐丰富,形成现代纪念性空间体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