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社会网络关系重构研究 ——以贵州省H移民点为例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历史上的移民现象有很多,如为了生存而“逐水草而居”的移民现象或为逃避战乱而进行的移民活动等。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由于修建水利水电等工程的需要进行了多次大型的工程移民,如“三峡移民”等。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为保护环境而进行的移民活动逐渐增多,被称为“生态移民”。中国最早的生态移民是“宁夏吊庄移民”,之后的生态移民也多集中在西北地区,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西南地区的生态移民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长江和珠江上游,生态地位重要,但与此同时,贵州的发展相比于其他省区,呈现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问题突出的特点。为了改善贵州的生态问题和贫困问题,贵州省从 2001 年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到 2010 年的十年间,共投入资金 24.2 亿,迁移人口达到 38.27 万。但按照 2300 元的扶贫标准,全省还有 1149 万贫困人口,其中 85%以上分布在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等连片特困地区。因此,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自 2012 年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并制定了《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2012-2020 年)》,决定从 2012 年 6 月起,拟筹资 1600 亿元,建成 1041 个集中安置点,对全省 47.7 万户 204.3 万人实施搬迁,移民总人数将超过三峡工程。1笔者在参与导师有关西南地区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的课题时走访了贵州的多个生态移民地,发现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将使移民离开原本生活的地方,搬到离原住地或远或近的新环境中,他们的社会网络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社会网络是人们获取各种社会资本,得到社会支持,重新开始新生活的重要保障。2因此,本人萌生了对生态移民的社会网络关系进行研究的想法。同时,贵州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世居少数民族 17 个,占全省人口的 39.7%。少数民族大量分布在生态条件相对恶劣的地区,使得少数民族占了要进行生态移民的相当大一部分。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这使他们在移民过程中将面临比汉族更加复杂的情景。目前,基于社会网络视角对少数民族生态移民进行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人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导师的建议,希望通过对贵州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实地调查,了解贵州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会网络的演变和重构过程,以及这种变化对移民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促进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重构,改善移民的社会网络关系的具体方法途径,以更好的推进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提高移民的生活满意度。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贵州省生态移民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是政府工作的重心。但是,移民从原来生活的土壤搬迁到另一个地方,不仅是生活空间的转移。根据贵州省以“依托乡镇和企业为主”的安置模式,大部分移民将由农村搬到乡镇中心,由相对分散变为集中居住,居住区的民族成分也很有可能会发生变化,移民的社会网络关系因此会受到影响。本文希望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后其社会网络关系较移民之前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移民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为了让移民更好的适应现在的生活,该如何重构社会网络关系,构建和谐移民社区,提高移民的生活质量。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关于生态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多集中在生态移民的宏观层面,有的也多是从整个生态移民对移民主体社会适应影响的角度去谈,成为文章中的一章或一节,研究的深度明显不够。同时,关于移民的社会网络研究虽然较多,但是生态移民与其他类型的移民,如工程移民和城市新移民相比,有较大的特殊性,现有的移民理论未必就适用于生态移民,因而,从理论上来看,对这方面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很有必要。
2.现实意义
贵州省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扶贫生态移民项目,需要进行迁移的人口达到百万之多,民族组成也相当复杂,可以说,这是集生态、经济发展以及民族等若干问题于一体的移民计划,其成功与否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将生活在环境脆弱区或环境恶化区的人们搬迁到更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的地方,不管是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都会导致移民原有的社会网络关系受到影响。移民在新的环境中,将面临沉重的社会网络关系重构压力。因此,对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重构进行研究,可以为提高少数民族移民生活质量和帮助政府对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单菁菁于 2007 年发表的《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变迁》中指出,随着谋生方式由农业生产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城农民工正在逐步建立起以业缘关系为基础的新的社会纽带,并使之成为其社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13这些新的网络关系也正逐渐成为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本。谢海江的《集中居住社区居民社会网络的演变与重构》在调查了苏南地区的农民在集中搬迁入城市后,发现其社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的趋同性下降,异质性上升而密度越来越弱,弱关系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少数民族中也不乏外出务工者,据马冬梅的《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社会网络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桂林市为例》一文中介绍,对于少数民族移民而言,血缘和地缘关系对其外出务工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其外出务工的信息主要通过他们提供,正式工作之后的生活中也主要是这两种网络关系中的人互相扶持。凌锐的《影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网络的因素分析》中对影响少数民族在城市构建社会网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他从个人层面和民族整体两个层面来看,发现移民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在外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移民的社会网络重构。一般而言,15—30 岁的移民更容易适应新的生活,受教育程度越高,在外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移民的社会网络构建;从民族整体层面看,民族整体的受教育水平、职业结构等都会对他们的社会网络构建造成影响,而这些因素又和他们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风笑天的《落地生根——山峡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发现,虽然移民的邻里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好,但是对原来的地方和熟人如亲戚、朋友、邻里的思念却越来越浓,这与中国“安土重迁”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风笑天在《安置方式——人际交往与移民适应》中对比分析了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发现虽然集中安置在移民初期对移民的社会适应有利,但从长远来看,分散安置对移民与当地居民的交往更为有利,使分散安置的移民在一段时间后能够快速的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徐航的《三峡外迁移民的关系网重构》认为,移民关系网的重构包括对原来关系的修复和建立新关系两个方面,而建立新关系是重构关系网的主要方面。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在贵州选取一个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点,通过文献、实地观察以及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形式,了解移民点的基本情况。从社会网络关系的功能出发探讨社会网络的改变,了解这些变化对移民获得社会支持,包括情感、经济等支持的影响,探索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之上寻求重构社会网络关系的路径。本文主要采用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定量研究中,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而在定性研究中,采用的是访谈法和观察法。具体的应用如下:1.资料收集方法资料收集上本文主要用了问卷和访谈两种方法。本人在借鉴和参考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设计了自填式问卷,从多个方面了解被调查者有关其社会网络关系的内容。同时根据研究的需要和具体的现实情况选择了一些典型个案进行深度访谈,以便深入了解移民家庭社会网络关系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2.资料分析方法一方面,采用统计分析软件 SPSS13.0 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利用访谈得来的资料并结合个人对安置点的观察得出的信息,进行定性分析。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绪论 9-22
一、研究背景 9-10
二、相关研究回顾 10-16
(一)有关生态移民的研究 10-12
(二)有关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研究 12-13
(三)有关社会网络关系的研究 13-16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6-17
(一)研究目的 16
(二)研究意义 16-17
四、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17-19
(一)概念界定 17-18
(二)基本理论 18-19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9-22
(一)研究思路 19-20
(二)研究方法 20-21
(三)调查地点和调查对象的选取 21-22
第二章 H移民点概况和调查情况 22-27
一、H移民点概况 22-23
(一)社会与自然经济条件 22
(二)政策制度条件 22-23
二、调研情况介绍 23-27
(一)总体情况 23-24
(二)问卷样本特征 24-27
第三章 H移民点的社会网络关系变迁 27-38
一、社会网络规模 27-31
(一)情感支持网规模 28-29
(二)经济支持网 29-31
二、社会网络的强度 31-35
(一)主要关系类型 31-32
(二)关系强度 32-35
三、网络差异 35-38
(一)社会网络的职业差异 35-36
(二)社会网络的受教育程度差异 36-38
第四章 H移民点社会网络关系变迁的特点与问题 38-49
一、社会网络关系变迁特点 38-39
(一)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规模扩大 38
(二)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差异增强 38-39
(三)亲缘关系仍是移民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类型 39
二、社会网络关系变迁的原因 39-46
(一)生计方式的改变 39
(二)H移民点复杂的人口来源 39-41
(三)空间距离相对较近及现代通讯工具的运用 41
(四)移民自身的特征 41-44
(五)政府政策及当地居民的态度 44-46
三、社会网络关系存在的问题 46-49
(一)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强度有所降低 46-48
(二)老年人移民社会网络受损较严重 48-49
第五章 改善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路径 49-53
一、政府层面 49-50
(一)为移民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49-50
(二)促进社会组织的建立 50
二、社会组织层面 50-52
(一)组织日常的交往活动 50-51
(二)开展文化建设 51
(三)为老年人提供特殊帮助 51-52
三、个人层面 52-53
(一)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52
(二)更多使用现代通讯工具增加人际交往 52-53
结语 53-55
参考文献 55-58
附录A问卷 58-62
附录B访谈提纲 62-63
致谢 63-64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程瑜:《白村生活 广东三峡移民适应性的人类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年版。
2.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刷馆,2003 年版。
3.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4.贺寨平:《社会网络与生存状态——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版社,2004 年版。
5.马伟华:《生态移民与文化调试 西北回族地区吊庄移民的社会文化调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年版。
6.李江涛:《变革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7.雷亨顿主编:《中国三峡移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8.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
9.林志斌:《谁搬迁了?自愿性移民扶贫项目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
10.李星星,冯敏,李锦等:《长江上游四川横断山区生态移民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年版。
11.林聚任,《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重建》,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
12.李培林,王晓毅:《生态移民与发展转型——宁夏移民与扶贫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年版。
13.齐心:《走向有限社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15—16 页。
14.乌力更:《生态移民与民族问题——以内蒙古为例》,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新吉乐图主编:《中国环境政策报告:来自中、日两国学者对中国生态环境的考察》,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16.悦中山,李树茁,[美]费尔德曼:《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现状、影响因素与后果》,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年版。
17.张曦,虞若愚等:《移动的羌族 应用人类学视角下的直台村与文昌村北京市》,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年版。
18.郑也夫,彭泗清等:《中国社会中的信任》,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年版。
19.吴晓萍、何彪:《美国苗族移民的社会网络关系》,载《贵州民族研究》,2003 年第 4 期,第 6—14 页。
20.韦艳,余霞,蒋晓莉:《农村流动人口研究的社会网络视角》,载《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 5 期,第 36—41 页。
21. 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学研究,1999 年第 3 期,第 12—24页。
22.张文宏:《中国的社会资本研究:概念、操作化测量和经验研究》,载《江苏社会科学》,2007 年 3 期,第 142—149 页。
23 张文宏 :《中国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 30 年(上)》,载《江海学刊》2011 年 2 期,第104-112 页。
24.张平,李秀芬,鲍洪杰:《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绩效分析——以疏勒河项目区为例》,载《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 年 6 期,第 42—47 页。
25.张青松:《三峡移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杂志,2000 年第 1 期,第 30—31 页。
26.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1 年第 1 期,第 76—83 页。
27.焦克源,王瑞娟,苏利那:《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效应分析——以内蒙古阿拉善移民为例》,载《西北人口》2008 年第 5 期,第 64—68 页。
28.刘少杰:《以行动与结构互动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研究--评林南社会资本理论的方法原则和理论视野》,载《国外社会科学》2004 年 2 期,第 21—28 页。
29.刘佳燕:《关系_网络_邻里_城市社区社会网络研究评述与展望》,载《城市规划》2014 年第 2 期,第 91—96 页。
30.刘学敏:《西北地区生态移民的效果与问题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2 年第 4 期,第 47—6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