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社会网络关系重构研究 ——以贵州省H移民点为例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进入了一个多元的时代。这是一个呼唤个性与能力的时代,是一个个性得到充分展示与尊重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①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尊重受教育者及其个性,唤醒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倡导人文关怀,实施个性教育,充分挖掘并培育教育对象优良个性品质,实现受教育者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育人目标。研究人的个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既是时发表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理论诉求。进入 21 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②时代背景的深刻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教育对象个性健康发展、培育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漠视现实的呼唤,它必须与时俱进,承担更大的职责。1﹒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国际分工空前发达,人类经济文化活动开始大规模地突破国家、民族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方位的以经济为主导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的影响、沟通、交往。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崇尚个性充分张扬、鼓励个性丰富发展的时代,在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全球化浪潮中,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人的生存的一大特色,生产、消费、生活方式的个性化成为一种时尚。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论文从人的个性这一视角切入,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如何提升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有助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拓展和完善个性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其在个体发展中的价值功能,实现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统一。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坚持“个性化”教育理念。该研究对个性发展背景影响下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思想状况的变化进行了适度的问卷调查和认真的分析,在掌握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新时期人的现实需要,重点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现了由哲学研究范式向人学研究范式的转向,有助于拓展、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2﹒有助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该研究在全面揭示个性的哲学蕴含、本质与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辩证关系;在对当代中国个性发展的现实境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教育对象个性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者素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面临的新课题;进而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个性发展的多样性的社会现实,构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应遵循的原则,“社会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原则、“现实性”与“理想性”有机结合原则、“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原则;然后重点探究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创新问题,包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教育者的教育个性、发挥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五个方面;同时设计了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实效性评价体系。初步构建了该领域研究的理论框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时代化和现代化。
(二)现实意义
理论研究的生命力就在于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具有如下现实意义。1﹒有利于促进教育对象个性良好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当代社会,现实的、具体的个人的价值诉求是个性自由,而社会的价值诉求是和谐发展。因此,将人的个性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发展维度的研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从受教育者个体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尊重教育对象个性的基础上,对个性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和塑造,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深度开发其潜能,培育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同时引导教育对象深刻认识到社会化才是人的个性的实现方式,从而使之能够做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社会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由现实个性向理想个性的逐步迈进,成为国家建设可堪大用的创新型人才。二是从社会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对于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调节功能,承认人类的共性和个性,协调现实的个人冲动和共有冲动,使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2﹒有利于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生命线,而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落脚点和归宿。论文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积极回应社会的时代诉求,从人的个性切入,对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论文直面个性发展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双重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建构、诸多路径探索、评价体系的研究方面,力求微观、具体,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论文使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有机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成为促进个性良好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及手段,这是对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积极回应和探索,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自 2000 年始,“个性教育”问题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冲击着人们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产生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总体来看,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从反思传统“划一性”教育的弊端入手,揭示个性教育是时代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呼唤,个性彰显对传统教育理念带来严峻挑战,个性教育是 21 世纪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二是,探讨个性教育的本质问题。在目的层面上,个性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对象的优良个性的充分发展与不良个性的全面完善;在现实层面上,个性教育实则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个性教育要依据教育对象的不同个性特点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手段、途径等等措施,简言之,就是依据个性进行教育。众多学者认为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统一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而创造性是个性的最高表现,可以说,若无个性教育则不可能有事实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个性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在此意义上,素质教育可以被称之为个性教育;换言之,个性教育就是通过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革和创新来培育人的优良、健康、和谐的个性素质的教育。三是,探讨个性教育与个性健康发展的关系。认为富有成效的个性教育与教育对象个性健康发展在本质上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刘文霞教授的博士论文《个性教育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个性与个性教育进行了多维视角的界定,指出个性教育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教育者从教育对象的现实个性特征入手,通过社会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过程,塑造和培育教育对象的优良个性品质,预防和改造教育对象不良个性品质的教育活动。指出个性教育不仅内容丰富多样,而且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其个性教育的主题可以不同。在我国,新时期的个性教育重在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指出个性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和促进个性教育的普遍实施。实施个性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使广大教育者务必树立坚定的个性教育信念。其次,要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再次,要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次教学,重视开展多彩丰富的文体活动。最后,要创新教育机制,重点是创新学业考试和人才选拔机制,要与个性教育相适应。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选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由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向度出发,立足当下人的个性发展的现实境遇,尝试以人的个性问题为切入点,以“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主线,探究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联性与内在一致性,分析人的个性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的新课题,并从这一视角来探讨增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则建构、路径探索、实效性评价等问题。本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五章:
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导论和第一章。该部分主要是对论文选题、写作的基础性与前提性问题进行阐释、厘清与界定。一是人的个性的理论阐释,对人的个性的哲学蕴含、本质与特征等多个问题予以揭示。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和特征进行解析。三是对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系进行辩证揭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现状之间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被解决,同时优良个性不断得以发展;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前提是科学把握和培育良好个性,分析了促进教育对象个性健康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重要目标之一,系统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于个性健康和谐发展所具有的重要功能。
第二部分是理论问题研究向现实问题研究的过度和转换,主要包括第二章。该部分着重分析了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一是当代中国个性发展的现实境况分析,揭示了个性发展的具体表现和内容,市场经济、全球化、虚拟交往对个性发展的双重影响;二是对个性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带来的新课题展开研究,个性发展不可避免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迎来新课题,论文对该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重点研究,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所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第三部分是论题实现研究。这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主要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该部分基于人的个性发展问题,重点探究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则建构、路径探索、实效性评价等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建构问题研究,基于人的个性发展的现实背景,探究如何构建社会化与个性化、现实性与理想性、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的原则问题。二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索问题研究,基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个性、加强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创新教育目标、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五个方面,全面探究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一些具体且重要的问题。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体系问题研究,重点分析了个性发展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原则要求、标准等问题。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摘要 8-11
Abstract 11-13
导论 14-47
一、 问题的缘起 15-19
(一) 现实依据:时发表展的客观诉求 15-18
(二) 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个性发展向度研究的理论诉求 18-19
二、 研究现状综述 19-41
(一) 国内研究现状 20-31
(二) 国外研究现状 31-41
三、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41-44
(一) 主要内容 41-42
(二) 研究方法 42-43
(三) 创新之处 43-44
四、 研究意义 44-47
(一) 理论意义 44-45
(二) 现实意义 45-47
第一章 个性的哲学蕴含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间的关系 47-79
一、 个性的哲学蕴含与本质 47-64
(一) 个性的哲学内涵 49-59
(二) 个性的本质与特征 59-64
二、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与特征 64-69
(一)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65-67
(二)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特征 67-69
三、 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间的关系 69-79
(一) 科学认识并培育良好个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70-73
(二) 促进个性良好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目标之一 73-75
(三)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于个性良好发展具有重要功能 75-79
第二章 个性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新课题 79-107
一、 当代中国个性发展的现实境况分析 79-88
(一) 个性发展的具体表现和内容 80-82
(二) 市场经济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82-85
(三) 全球化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85-86
(四) 虚拟交往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86-88
二、 个性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解决的问题 88-107
(一)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进一步转换 89-92
(二)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要进一步提升 92-97
(三)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进一步调整 97-99
(四)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进一步优化 99-103
(五)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进一步创新 103-107
第三章 个性发展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则建构 107-136
一、 社会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原则 108-118
(一) 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108-114
(二) 社会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实现 114-118
二、 现实性与理想性有机结合原则 118-128
(一) 个性发展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118-120
(二) 现实性与理想性有机结合的实现 120-128
三、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原则 128-136
(一) 全面发展的内涵 128-131
(二)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 131-133
(三)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的实现 133-136
第四章 个性发展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136-180
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36-143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136-139
(二) 尊重教育对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 139-141
(三) 落实教育对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和法律保障 141-143
二、 形成教育者的教育个性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43-150
(一) 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个性产生的根源分析 144-145
(二) 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个性的内在规定 145-147
(三) 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个性的实践探索 147-150
三、 发挥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作用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50-166
(一) 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150-153
(二) 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为教育对象自我教育创造条件 153-163
(三) 教育对象自身应积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163-166
四、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66-175
(一) 尊重教育对象及其个性,教育内容因人、因时而异 167-169
(二) 教育内容注重培育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性 169-172
(三) 教育内容重视个性潜能的挖掘,发挥教育对象的能动性 172-173
(四) 教育内容具有特色,形成特色化教育 173-175
五、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75-180
(一) 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 175-176
(二) 由显性为主向显隐结合转变 176-177
(三) 由集中教育向集分结合转变 177-178
(四)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178-179
(五) 由单一方法向综合方法转变 179-180
第五章 个性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探析 180-198
一、 个性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原则要求 180-188
(一) 以人为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总原则 181-182
(二) 针对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应具有针对性 182-185
(三) 科学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基本要求 185-186
(四) 时代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应不断创新 186-188
二、 个性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标准 188-198
(一)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认知标准 189-190
(二)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情感标准 190-191
(三)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意志标准 191-193
(四)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信念标准 193-194
(五)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行为标准 194-195
(六)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能力标准 195-198
结语 198-200
参考文献 200-21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212-213
致谢 213-214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31、42、46 上、46 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60、1998、1979、1979、198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2、3、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资本论(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全集(第 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毛泽东选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8]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9]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0]毛泽东的五篇哲学著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邓小平文选(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4、1993.
[12]江泽民文选(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8]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9]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
[20]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1]袁贵仁.对人的哲学理解[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2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4]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5]万光侠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6]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7]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8]王盛辉.“自由个性”及其历史生成研究——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整体解读的新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9]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国际人权文件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0]刘文霞﹒个性教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