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脑梗塞12例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7473 日期:2025-10-07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大面积脑梗塞

大面积脑梗塞是重型颅脑损伤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重型颅脑损伤的2.8%,我科从1992—2008 年共收治12 例,采取药物及手术治疗取得一定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8 例,女4 例,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38 岁,车祸伤7 例,坠落伤3 例,打击伤2 例,格拉斯昏迷打分3~8 分,全部病人入院3 天内行3 次CT检查,病人入院后查1 次,2~24 h检查1 次,其中发现:(1)颅骨骨折、脑挫裂伤及硬膜外血肿6 例;(2)颅底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明显脑挫裂伤灶4 例;(3)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2 例;梗塞灶发生部位:颞叶、顶叶、枕叶及桥脑等部位。同时累及基底节区及丘脑者6例。所有病人入院后24~72 h,复查头CT。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2.1 原发病有手术指征行开颅手术,去骨瓣减压术及血肿清除术,术后给予营养神经及营养脑细胞的药物,脱水药,激素静点,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后,发现大面积脑梗塞,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

  2.2 入院无手术指征,给予药物治疗后1~3 d出现大面积脑梗塞5 例,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2.3 给予静点营养物质,如白蛋白、高糖,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等增强机体抵抗力。

  2.4 常规治疗2~3 w后,复查头CT可见脑水肿消退,测量颅内压不高者,可给予扩血管药治疗。

  2.5 死亡4例,致残3例,重残3例,良好2例。

3 讨  论

  大面积脑梗塞是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症之一[1],发病机制:(1)一般认为,发生脑损伤后血液流变学发生异常变化,是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这种变化24 h达到高峰,表现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纤维蛋白量全面升高、导致微循环障碍;(2)一般认为伤后1 天脑血流量降至正常值一半,接近梗死灶的阈值,外伤越重,下降越明显;(3)颅脑损伤后,血栓素B2升高,从而认为血栓素B2的前身(TXA2)是强烈的脑血管收缩剂,引起脑细胞血管痉挛,降低脑灌注压和血流量,引起血小板聚集,减少脑组织对氧的摄取,引起继发性脑损害,并认为,血栓素B2升高明显,并持续不降低者,结局多为死亡或致残;(4)颅脑外伤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内皮细胞纤维暴露,凝血因子被激活,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因子,受损的血管内皮又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促使血栓形成[2]。脑水肿引起脑干受压,移位,对周围血管压迫也造成继发性损害;(5)基底节区及内囊区的血管远离大动脉主干,血管迂曲而长,对血液动力学变化特别敏感,易受缺血影响;(6)另外自由基引起的生物反应,也是外伤性梗塞的重要因素。外伤性脑梗塞多是在重型颅脑损伤的基础上发生的,两者相互掩盖,相互混淆使临床表现更加复杂,容易漏诊及误诊,早期诊断更为重要,以该病发展看,外伤性脑梗塞出现常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期,外伤后合并失血性休克,缺氧、应用强脱水剂可促进该病发生,该病在颅脑损伤基础上得到处理后,病情仍未得到好转,意识障碍无改善的或出现瞳孔变化,行CT扫描发现大面积脑组织低密度区被确诊。大面积脑梗塞诊断标准:梗塞灶>4 cm,或梗塞灶超过大脑半球面积2/3,或位于1个脑叶或多个脑叶,也有人认为梗塞灶达到基底节区才够诊断标准;(7)治疗及预后。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梗塞一样,均属缺血性的,CT与MRI对明确诊断,估计病变程度与判断预后有肯定价值,磁共振波谱分析发现颅脑损伤后3 h伤区脑组织呈缺血性改变,伤后24 h达到高峰[3]。故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脑循环,纠正脑缺血,减少继发性损塞;(8)本病的治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基本相同,疗效较差,病死率及致残率高,对外伤性颅内血肿尽可能在发生脑疝前清除血肿,对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在血肿清除术后,可行天幕切开术,以减轻对附近血管的压迫;(9)手术操作要仔细,尽量避免过分牵拉血管。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术中尽量冲洗,术后反复腰穿,以减少颅内血管的刺激,以缓解脑血管痉挛,在发现大面积脑梗塞后,应考虑开颅减压及控制颅高压。此外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如脑活素、脑复康等,防止细胞钙脑子超载,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使亚低温疗法和高压氧疗法。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对此病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案,减少致残率与死亡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樊金陵,郭建军,马东周.外伤后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21例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3,9:200.

[2] 柴中民.外伤后梗塞[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4:251.

[3] 张为民,钟世镇.临床解剖学丛书(头颈部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5-47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