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生儿 围手术期 护理
了解新生儿的发育体征,以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做好新生儿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手术新生儿顺利度过手术难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我科200 年对15 例手术新生儿进行围术期护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15例,男10例,女5例,出生日龄12h~20d。先天性巨结肠8例,肠穿孔2例,肠套叠1例,先天性肛门闭锁1例,先天性食道闭锁1例,先天性骶尾部巨大脑脊膜膨出1例,先天性幽门肥厚1例。7例患儿伴有严重的营养不良、贫血、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3例合并肺炎,5例合并两种以上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最长4h,最短2.5h。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全面的检查:手术前对患儿要做全面的了解,如营养情况、血红蛋白及心、肺、肝、肾的功能等。一般可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作出正确的估计,对病情较重或须实行较复杂手术时,应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营养不良、贫血,应待营养和贫血情况得到改善后,再行手术。
2.1.2 术前禁食:婴儿的新陈代谢旺盛,术前过长时间的禁食,不但可以引起患儿饥饿和不必要的吵闹,且能减少体内糖的储量。因此,除了确有必要禁食外,婴儿仍应维持每4h喂食一次。最后一次食物,应于手术前4h喂给,因婴儿的胃蠕动力较强,一般4h内即能将内容物完全排空,故不至在麻醉时出现呕吐。
2.1.3 给予维生素:维生素的缺乏常能降低患儿对手术的抵抗力,且可以引起各种并发症。如维生素A、D的缺乏,可产生术后喉痉挛及惊厥;维生素B1缺乏可促成心力衰竭,并延长肠麻痹时间;维生素C不足则影响切口愈合,易发生切口裂开。因此,术前在一定时间内给予足量的维生素是完全必要的。
维生素K不足则易出血,新生儿因暂时性凝血酶原过低而有出血倾向,故术前均应给予维生素K。此外,有黄疸者,也应给予维生素K。
2.1.4 抗生素的应用:必须慎重考虑,不可滥用。除对感染性疾病应给予抗生素外,对婴幼儿或施行较复杂手术的患儿,术前也应给予抗生素,以控制潜伏于呼吸道内的细菌,防止肺部并发症。对施行结肠或回肠手术的患儿,应于术前3d给予链霉素或新霉素及灭滴灵,以控制肠道内的细菌。
2.1.5 保温和吸氧:此点往往易被忽视。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可因体温过低而死亡。因此,新生儿入院后应及时送入新生儿室或保温箱内,并给予含饱和湿度的足量氧气。
2.1.6 胃肠减压:胃肠道手术的患儿,一般于术前应放置胃肠减压管。
2.1.7 输血准备:手术较复杂,估计术中出血较多时,应于术前作好输血准备。
2.1.8 清洁灌肠:结肠手术的患儿,术前应用等渗盐水行清洁灌肠,不宜用大量肥皂水或清水灌肠,以防发生水中毒。
2.1.9 皮肤准备:手术前日应洗澡或擦洗,以保持手术区清洁。一般不必剃毛,因小儿皮肤细嫩,汗毛较少,且不合作,易造成损伤。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全麻后,患儿易发生呕吐,有引起误吸窒息的危险,故于清醒前,须有专人护理。对新生儿或早产儿术后应加强口腔护理,以免黏稠的分泌物阻塞呼吸道。重危患儿或复杂手术后尤应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
切口敷料可用橡皮膏封闭固定,外加绷带包扎,或于敷料外面包裹一层塑料薄膜,以防患儿自己将敷料撕脱或被大小便污染。敷料一旦被污染,应及时更换。
有胃肠减压者应保持胃肠减压管通畅,直至肠鸣音恢复自肛门排气为止。在减压过程中应准确记录出入水量,以便及时补充。
2.2.2 术后饮食:术后饮食调节适当,能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如进食过早可引起术后腹胀等并发症。不适当地限制饮食,不但影响患儿营养的摄入,而且患儿因饥饿、哭闹增加消耗,影响切口愈合。婴幼儿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快,全麻后6h可给糖水,如无呕吐,可开始给流食。如患儿食欲不佳、食量不足时,可适当输液。
2.2.3 环境温度的保持: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较薄,血管多,易于散热,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臻完善,调节功能不全,皮下脂肪组织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其熔点高,当环境温度低,保温措施不够、热量摄入不足及感染等情况可使体温降低。(1)灌肠期间皮肤暴露时间长,因此可使体温降低;(2)术前新生儿采血困难,使皮肤暴露时间长,术前皮肤消毒及体腔暴露热量的散发等,又可使体温下降,不仅可以引起皮肤硬肿症,同时还可并发其他疾病。因此操作中保证室内适当温度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工作环境需要的室内温度与患儿所需温度相差较大,操作中难以调节两种温度。为了保证患儿适应的温度,我们使用FXQ3-型远红外线保温操作台当操作床[2],患儿始终暴露在远红外线烤灯下,温度保持在35℃,这样既可保证患儿手术时的温度,又可调节室内温度,另外患儿裸体护理,也有利于观察呼吸、循环的变化。
2.2.4 静脉的选择:新生儿静脉较细、短,本组患儿又患有较严重的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营养不良等,血管充盈程度不理想,手术治疗过程中有一定量的失血。因此,术前应选择适当部位的静脉及型号合适的穿刺针保证静脉通路。本组有4例患儿选择内踝大隐静脉部位穿刺,肘部静脉穿刺4例,颈外静脉穿刺1例,足背静脉穿刺1例,头皮静脉穿刺2例,耳后静脉穿刺2例,腕部静脉穿刺1例,均使用Intima24号Y型尼龙静脉留置针穿刺,保证了血液及液体的输入。
2.2.5 静脉输液通道的观察:新生儿身体较小,为了保暖包裹的非常严密,影响静脉穿刺部位的观察及静脉的通畅。我们自制了一个长15cm,直径10cm的半圆型木架,将穿刺部位的肢体固定好后,上面放自制木架做支撑,以免肢体受压,输液过程中可随时观察静脉穿刺部位情况。输液时注意调节好滴速,以免引起肺水肿等并发症。
2.2.6 体位的摆放:患儿体位的摆放很重要,既要注意循环系统的功能,又要保证呼吸道的通畅,还要方便操作和护理。本组患儿中有1例患骶尾部脑脊膜膨出约10cm×8cm×4cm,患儿自出生后始终不能平卧。术后患儿取半侧俯卧或俯卧位,注意循环系统的变化,腋下垫一软垫,空出胸部保证心脏不受压迫;上面一条腿下垫一长软垫,将肢体托起保持患儿腹式呼吸;骨盆两侧用软垫垫好固定牢靠以防术后患儿扭动。平卧位时,肩下垫一软垫使头稍后仰并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手术后注意按摩受压部位,以保证局部的血液循环。
2.2.7 防止皮肤损伤的方法:婴儿出生后皮肤的角质层很薄,易擦伤、糜烂而导致细菌感染。消毒液及尿液浸泡皮肤可引起损伤,因此皮肤护理十分重要。本组病例术前均未插入尿管,因此应注意尿液的收集。男性患儿尿道口处接一保险套收集尿液;女性患儿用小儿尿袋贴于会阴部收集尿液,臀部下垫一防湿纸尿布,防止尿液浸湿布单;术前皮肤皱褶处涂以消毒凡士林软膏以免皮肤沾水。
2.2.8 胃管的置入:本组15例患儿术后均不能进食,需鼻饲及胃肠减压。术前患儿清醒不能配合胃管的置入,因此需要在麻醉后置管。本组患儿均在气管插管全麻后置入胃管。方法:气管插管后,用喉镜暴露咽腔用插管钳夹住胃管慢慢送进食道,不但对患儿刺激小且能一次插管成功。由于患儿鼻孔小,小儿胃管还略显粗,我们选用8号导尿管做胃管使用,经实践证明粗细、长短均适合。
3 结论
做好新生儿围手术期的护理,首先要了解新生儿的发育特征,以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才能做到准备充分,考虑全面,配合准确。我们采取以上措施,避免了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消除了引起皮肤损伤的隐患,全麻后插入胃管减少了对患儿的刺激,静脉通路保证患儿的术中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正,王慧贞,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
[2]郑桂兰.高频电刀灼伤原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8):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