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近6年764例宫颈癌的发病趋势及治疗模式的变化。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764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近年宫颈癌的发病年龄逐步降低,由2002年的(50.43±10.07)岁降至2007年的(47.74±10.55)岁(P<0.05);早期宫颈癌在体检中发现的构成比逐年升高,由2002年的25.9%至2007年的41.4%(P<0.05);Ⅰ期宫颈癌的比例逐年上升,由2002年的16.9%上升至2007年的35.4%(P<0.05);治疗模式由单一的手术或放疗转变为现在的放疗、化疗、手术相结合的综合化个体化治疗,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显著。结论 近年宫颈癌的发病具有明显年轻化及临床早期比例逐步升高趋势,新辅助动脉化疗是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宫颈癌的治疗由单一的手术或放疗转变为综合治疗。
【关键词】 宫颈癌 年轻化 治疗观念 新辅助化疗
宫颈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占首位,近几年发病呈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随着新辅助化疗方案的提出,使宫颈癌的治疗模式也有了新的变化。本文回顾性总结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764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治疗资料,分析近6年宫颈癌治疗模式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2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初治、病历资料完整的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共764例,患者发病年龄为22~82岁(48.96±10.66)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诊断,临床分期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标准,病理类型及分级按WHO原则。
1.2 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病例的发病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治疗模式,并按发病年代分组,建立数据库:2002年组77例,2003年组95例,2004年组119例,2005年组136例,2006年组156例,2007年组181例。回顾性分析不同年代宫颈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及治疗模式。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构成比比较进行χ2检验,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用方差分析,双侧概率,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宫颈癌的临床特征 2002—2007年宫颈癌住院人数呈上升趋势,从2002年77例逐渐上升至2007年181例。近6年来宫颈癌的平均发病年龄逐渐降低,由2002年的(50.43±10.07)岁降至2007年的(47.74±10.55)岁(F=2.9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轻宫颈癌(≤35岁)的构成比未见明显上升趋势,波动于6.7%~16.8%间。宫颈癌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在体检中发现的构成比逐年升高,由2002年的25.9%至2007年的41.4%(χ2=26.568,P<0.05)。临床Ⅰ期病例的比例逐步升高,由2002年的16.9%至2007年的35.4%(χ2=20.193,P<0.05)。病理分型各年份仍以鳞癌为主,此次分析未见宫颈腺癌呈上升趋势(χ2=2.246,P>0.05)。病理分化程度各年份以低分化为主,中高分化只占到14.9%~26.9%。
2.2 治疗
2.2.1 新辅助化疗 即术前或放疗前进行的化疗,7年共有93例IB~ⅡB因病灶巨块型或临床期别晚(局部晚期宫颈癌)先行新辅助化疗,均采用子宫动脉灌注加栓塞,化疗方案为DF(顺铂100mg+5氟尿嘧啶1250mg)或BP(顺铂100mg+博来霉素30mg),化疗2周后重新评估,其中有70例病灶缩小或宫旁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变软,间隙增宽重新获得了手术机会,手术切除率为75.2%,近期疗效显著。其余23例因没有手术时机或不能耐受手术行放疗。
2.2.2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宫颈癌的治疗模式由以前单一手术或放疗逐渐转变为现在的多元化综合治疗。474例IA2~ⅡB期宫颈癌患者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474例中70例患者因期别晚或病灶大先行子宫动脉灌注加栓塞术后成功手术;474例中8例患者先行子宫动脉灌注加栓塞,因手术条件仍不理想而再行放疗后成功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474例中有10例ⅡA~ⅡB期患者行腔内放疗后手术。263例ⅡB期以上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早期患者及经济条件原因行放疗为主配合全身化疗的综合治疗。50例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包括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宫旁侵润、脉管有瘤栓、腺癌、低分化及手术切缘有癌灶行术后的补充放化疗。本组资料原位癌21例,采用阴式子宫全切除8例,3例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行宫颈电热环切术,1例33岁患者因子宫Ⅱ度脱垂合并原位癌行部分宫颈切除加前盆腔悬吊术,其余9例行经腹子宫全切术。另有3例镜下早浸患者行阴式的次广泛子宫切除。1例IB期的患者行腹腔镜下的广泛子宫全切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本组资料2007年有7例ⅡA期患者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SNSRH),其中1例43岁患者同时行阴道延长术,术后均7d拔除尿管,其中有5例残余尿0mL,其余2例残余尿50mL以下。共有51例40岁以下的妇女行广泛子宫全切加盆腔淋巴结清扫同时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并行移位术。
表1 不同年代宫颈癌临床和病理资料比较(略)
3 讨论
3.1 宫颈癌发病趋势 近年来一些学者报道,年轻宫颈癌(≤35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1],本组资料显示因宫颈癌住院的人数自2002年至2007年在在逐年上升,而发病的平均年龄逐年下降(P<0.05),年轻宫颈癌患者构成比呈上升趋势(6.7%~16.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和观察时间较短有关,近6年年轻宫颈癌患者平均构成比为9.4%,高于朱华报道的80年代的年轻宫颈癌构成比(6.48%)[2],年轻宫颈癌患者比例增加可能与初潮年龄提前、早年开始性生活、性伴侣性行为紊乱、HPV感染等危险因素的增加有关[3]。临床症状以接触性出血、分泌物增多及体检发现为主,其中体检发现的构成比逐年上升。Ⅰ期宫颈癌的比例上升,提示早期宫颈癌增多且症状隐匿,对无症状的妇女也应进行宫颈筛查,以发现早期宫颈癌患者。近年来许多文献报道宫颈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4],此资料未显示此趋势。宫颈癌病理仍以低分化鳞癌为主。
3.2 宫颈癌的治疗
3.2.1 新辅助化疗的应用 多年来大家公认的宫颈癌的治疗模式为“ 放疗为主,早期手术,化疗无用”。随着宫颈癌局部晚期和早期巨大癌灶患者的增多,单独放疗的效果差,复发率高,而根治术后再放疗并不提高生存率,且增加并发症发生率[5];同时,宫颈癌发病的年轻化比例增加,患者对治疗后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使我们对上述宫颈癌的治疗模式提出了质疑,由此提出了新辅助化疗方案。本组93例巨块型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施以新辅助化疗(子宫动脉灌注加栓塞),临床观察大部分患者肿块直径明显缩小,同期检查宫旁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软,间隙增宽,其中70例患者获得了宝贵的手术机会,手术切除率75.2%,近期疗效显著。但新辅助化疗是否能提高生存率,还需要进行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新辅助化疗后行广泛性手术在保留患者卵巢和阴道功能方面的作用是显著的,对提高这些中、青年妇女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6]。
3.2.2 多元化的综合治疗 目前对宫颈癌的治疗模式已由单一的放疗或手术转变为现在的多元化综合治疗,以往对ⅡA期以上或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患者即行放疗,现在可行化疗后降低分期和缩小病灶,可为患者赢得手术机会,本资料有5例ⅡB患者先行化疗后评估手术条件欠佳又行放疗而获得了手术机会,有10例因病灶大或期别晚行放疗后手术。放化疗的联合治疗是近年来提高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案。以铂类为主的化疗药物有放射增敏或放疗协同作用,可缩短总疗程,有助于提高局部癌肿控制率,减少远处转移的危险[7]。 随着腹腔镜和阴式手术的普及,微创的观念也已经运用到宫颈癌的术式中,本组1例ⅠB期患者行腹腔镜下的广泛子宫全切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此手术切口小、对肠管干扰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8例原位癌行阴式子宫切除,此手术利用自然孔道,不需排垫肠管,不干扰腹腔脏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快,疼痛轻,可早期下床活动,易于机体恢复。但微创手术对术者技术要求高,还不能在宫颈癌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年轻宫颈癌患者的增加,中青年患者保留其生理及生育功能正在成为手术的一项原则,由于宫颈癌手术的切除范围大,术中游离输尿管可导致盆腔自主神经损伤,使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不好、直肠功能障碍、术后性生活不满意,近年来提出了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子宫切除术[8],我院2007年有7例ⅡA期患者行SNSRH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均7d拔除尿管,膀胱功能恢复良好,但其远期疗效尚需观察。本组共有51例40岁以下的鳞癌患者行广泛子宫全切加盆腔淋巴结清扫同时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并行移位术,保留了患者的卵巢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
随着宫颈癌发病的年轻化及早期宫颈癌比例的上升,宫颈癌的治疗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多元化、个体化及微创化[9]。其中多元综合及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更加重要,特别是对年轻的要求保留生理功能者,临床晚期和巨块型癌灶的患者,可先行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或放疗,首选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已成为中、青年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治疗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Ito T,Ishizuka T,Suzuki K.Cervical cancer in young Japanese women[J].Arch Gynecol Obstet,2000,264:68.
[2] 朱华,帅茨霞.年轻妇女宫颈癌134例初步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4,8(4):383-385.
[3] Cuzick J,Sasieni P,Singer A.Risk factors for cervix cancer in young women[J].Eur J Cancer,1996,32A:836.
[4] Alfsen GC,Thoresen SO.Histopathologic subtyping of cervical adenocarcinoma reveals increasing incidence rates of edometrioid tumors in all age groups[J].Cancer,2000,89:1291.
[5] 孙建衡.子宫颈癌的治疗动向[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497-498.
[6] 曹泽毅.子宫颈癌治疗的变迁和思考[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3):212-215.
[7] 孔北华.妇产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04.
[8] Charoenkwan K,Srisomboon J,Sup rasert P,et al.Nerve-sparing classIII radical hysterecom-y:a modified technique to spare the pelvic autonomic nerves without comp romising radicality[J].Int J Gynecol Cancer,2006,16(4):1705-1712.
[9] 郎景和.妇科手术的现代观念[M].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