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效果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9061 日期:2025-10-25 来源:论文网

【摘要】   为观察缬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疗效,将14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缬沙坦80 mg/d,71例),B组(卡托普利12. 5~25 mg,每天3次,74例),疗程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血脂、血糖、肾功能等变化及咳嗽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周后缬沙坦有效率84. 5%,卡托普利有效率82. 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肾功能、血脂均无明显变化。卡托普利组有17. 6%出现干咳。缬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相似,均能有效降低血压,但缬沙坦耐受性较好,副作用少,值得给老年人推荐。

【关键词】 缬沙坦;卡托普利;老年高血压病

  大规模的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者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0%[1],老年性高血压越来越多地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老年人因其大动脉的弹性减退、顺应性下降使脉压增大,且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肾器官常有不同程度损害,靶器官并发症如脑卒中、心衰、心肌梗死和肾功能不全较为常见,均给降压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本研究采用缬沙坦(商品名:代文,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与已证实有效治疗高血压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ECI)卡托普利(商品名:卡托普利,中国上海旭东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进行对照,观察2种药物的临床疗效,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2004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制定的标准[2]选择2005年3月—2007年3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高血压病患者145例,男91例,女54例,年龄61~75岁,平均(69. 6±8. 7)岁。诊断符合140mmHg≤收缩压<180 mmHg或/及90 mmHg≤舒张压<110 mmHg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排除条件:(1)继发性高血压;(2)充血性心力衰竭;(3)肝、肾功能不全;(4)糖尿病血糖控制未达标者;(5)痛风;(6)相应药物过敏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在接受治疗前2周停用所有抗高血压药物。A组给予缬沙坦80 mg/d,若2周血压未达到目标血压,即增加至160 mg/d;B组给予卡托普利12. 5 mg,每天3次,若2周血压未达到目标血压,即增加至25mg,每天3次,连续观察6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严格按照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方法进行测定,所有患者于安静休息10min后,使用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右上肢血压(坐位)、心率,每周测定1次。治疗前和疗程结束时分别测定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肾功能,采用奥林帕斯(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同时观察症状并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

  1. 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疔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以收缩压(SBP)升高为主的高血压:显效:SBP下降≥20mmHg;有效:SDP下降10~16mmHg;无效:SDP下降≤10 mmHg。以舒张压(DBP)升高为主的高血压:显效:DBP下降≥10mmHg;有效:DBP下降5~9 mmHg;无效:DBP下降<5mmHg,以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升高的高血压:显效:(平均动脉压)MBP下降13mmHg;有效:MBP下降7~12 mmHg;无效:MBP下降<7mmHg,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及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有效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血压变化的比较

  两组患者服药6周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的比较(略)

  2.2 治疗前后血脂、血糖变化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的比较(略)

  2.3 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尿素氮和血清肌酐均无明显变化(P>0. 05),结果见表3。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的比较(略)

  2. 4 治疗效果比较

  A组:显效44例,有效1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4. 5%;B组:显效42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2. 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497)。

  2.5 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

  缬沙坦组胃部不适5例(7.0%),头昏2例(2. 8%),继续用药后症状逐渐消失;4例因经济原因退出试验,共有71例完成试验。卡托普利组干咳13例(17. 6%),其中1例因不能忍受干咳,于第4周退出试验,失访1例,共有74例完成试验。

  3 讨论

  缬沙坦是一种新型的非肽类、口服有效的血管紧张素II(AngⅡ)受体拮抗剂(ARB),现已知AngⅡ的作用是由AnglI受体介导的,AngⅡ受体有两种亚型AT1和AT2,而AnglI的作用是由AT1 所介导[3]。缬沙坦对AT1 有高度选择性,可竞争的拮抗AnglI介导的生理效应,产生扩张血管,改善心室及血管的重塑,抑制醛固酮,排钠储钾,从而达到降压作用[4],适用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而卡托普利是一种传统的血管转换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从而阻止无活性的血管紧张素I转换为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从而起到降血压作用。本组资料显示,缬沙坦治疗高血压总有效率84. 5%,而卡托普利虽然作用部位不同,但治疗高血压总有效率为82. 4%,与缬沙坦产生近似的降压效果(P>0.05),并且治疗前后心率、血脂、血糖、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变,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是卡托普利作为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的同时,并可抑制激肽酶Ⅱ,使缓激肽降解受阻,体内缓激肽蓄积,作用于呼吸道引起咳嗽。本组资料显示,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的咳嗽发生率为17. 6%,与文献报道[5-6]17. 9%一样。因为缬沙坦与卡托普利作用部位不同,缬沙坦不会引起体内缓激肽增加,故缬沙坦不会引起咳嗽,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综上所述,缬沙坦与卡托普利单独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安全、有效,可用于治疗老年高血压病。

参考文献


  [1]秦玉珍,王昌河.老年病高血压的治疗[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16(3):344.

  [2]刘力生.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73.

  [4]沈国强,周文君.缬沙坦氢氯噻嗪联合治疗原发性老年人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03,12(23):49.

  [5]操斌全,刘东岳,王尚中,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03,19(6):490-491.

  [6]孟秀君,柳兢.伊贝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132-13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