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回医手牵足蹬正骨疗法治疗肩关节脱位136例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9230 日期:2025-10-27 来源:论文网

     作者:张金海, 张宝玉, 张金东, 张金垒

【摘要】 目的 观察回医手牵足蹬正骨疗法治疗肩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张氏回医屈肘手牵足蹬法治疗的因各种原因致肩关节脱位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手法牵引时间2~5min,均一次复位成功,经复位后检查疗效满意。所有病例都得到了6~12个月的随访,均治愈,活动良好,无再次脱位,亦无肩周炎、肩关节僵硬等后遗症的发生。结论 屈肘手牵足蹬法复位省力,手法轻柔,损伤轻,痛苦小,疗效满意,是一种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 手牵足蹬法;肩关节脱位;张氏回医

   肩关节是全身大关节脱位中最常见的部位,据北京积水潭医院资料统计占全身四大关节(肩、肘、髋、膝)脱位的40.1%[1]。手法复位是治疗肩关节脱位的最主要、最理想的方法。临床手法复位的方法很多,历代总结的拔伸足蹬法、椅背整复法、拔伸托入法、膝顶推挤法、牵引回旋法等。我院自2003年1月-2008年7月,采用张氏回医屈肘手牵足蹬法治疗肩关节脱位13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6例,男94例,女42例,年龄15~88岁,平均43.7岁。损伤原因:车祸伤45例,跌坠伤32例,牵拉伤41例,习惯性脱位18例。前脱位124例,后脱位2例,脱位合并大结节撕脱骨折38例,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6例,合并肩胛骨骨折11例。

  1.2 临床表现 ①明确的损伤史;②损伤肩部疼痛、肿胀或伴皮下瘀斑,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③检查:肩关节周围压痛,“方肩”畸形,关节盂空虚,可触及脱位的肱骨头,肩关节弹性固定,搭肩试验(Dugas征)阳性;④X线检查肩关节脱位。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法复位 关节复位总的原则主要是“顺原路返回”[1],给予臂丛阻滞麻醉或肩关节局部麻醉(青壮年患者和耐受者可不予麻醉),麻醉生效后,让患者保持仰卧姿势,术者立于患者一侧,在患者腋窝处垫上棉垫等细软之物,术者将同侧脚跟置放在患者腋下靠胸壁处,先紧握患肢手臂、手掌在外展位作徒手牵引,同时以脚跟顶住腋部形成反牵引力,牵引动作应持续、均匀。3~5min后待患者肩部肌肉松弛后,将前臂外旋,持续牵引的同时,术者再将患肘屈曲至90°牵引,并做患肢内收、内旋动作,此时,肱骨头便会经关节囊的破口滑入肩盂,往往可听到响声,表明复位成功。

  1.3.2 复位后检查 ①检查肩关节畸形消失,肩峰下无空虚感,恢复饱满状态;②弹性固定消失,搭肩试验阴性;③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存在;④X线示肩关节解剖关系正常[2]。

  1.3.3 固定 单纯肩关节脱位,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3周即可;患侧肩关节囊破损明显,或肩周肌肉被撕裂,则应将患肢手掌搭在对侧肩部,肘部贴近胸壁,用绷带固定在胸壁;肩关节前脱位复位后应将患肢保持在内收内旋位置,腋部放棉垫,再用三角巾,“8”字绷带外固定于胸前。

  1.3.4 外敷药物 按辨证分期外敷祖传回医药膏。①初期(1周内)外敷活血化瘀回药膏,每3日换药1次。②中后期(2~3周)外敷接骨续筋回药膏,每3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以上回医药膏均为本院制剂,并只限定本医院内使用。

  1.3.5 功能锻炼 初期复位24h后至1周内,肩部和上臂肌肉的舒缩活动,2~3周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做肘、腕及握拳和耸肩等活动锻炼,3周后开始逐渐做肩部摆动和旋转活动。在肩关节的功能锻炼中要防止过度外展、外旋等活动,以防止再次脱位。

  2 结果

  2.1 疗效 全部病例手法牵引时间2~5min,均一次复位成功,经复位后检查疗效满意。所有病例都得到了6~12个月的随访,均治愈,活动良好,无再次脱位,亦无肩周炎、肩关节僵硬等后遗症的发生。

  2.2 典型医案

  李某某,男,45岁。患者于40d 前从2m 高脚手架上跌下,致右肩部畸形,肿痛,活动障碍,就诊于附近某医院,给与复位、固定,局部肿痛减轻。4周后解除固定时,发现右肩部仍畸形,右上肢不能抬举,遂到我院治疗。检查:右 “方肩”畸形,肩部肌肉萎缩,局部轻压痛,在锁骨下可触及肱骨头。右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外展及上举受限明显,搭肩试验阳性。

  诊断:右肩关节陈旧性脱位。

  治疗经过:入院后右肩部先以旧伤洗剂薰洗,每日3次,连续3d。在每次薰洗后,采用拔伸、摇转及局部按摩等手法,以松解黏连和挛缩,使右肩关节活动度逐渐增大。3d 后进行复位,先在肩关节囊内注射1%普鲁卡因15mL,然后以手牵足蹬正骨疗法进行复位,听到响声,当即畸形消失,右手搭肩试验阴性。局部外敷活血化瘀回药膏,“8”字绷带固定,并用三角巾将患肢吊于胸前,然后嘱其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但禁止做上肢外展、外旋动作。复位后拍片检查右肩关节对位良好。3周后解除外固定,逐渐练右肩关节各方向活动,5周后患者右肩活动基本正常。随访12个月,治愈。

  3 讨论

  对于肩关节脱位,《回回药方》介绍有六种复位法[3]:一是“手牵足蹬法”,强调屈肘拔伸牵引;二是“入掮法”或称之为“肩顶推挤法”,是把伤员伤肢置与医者肩上,使肩部顶住伤员肩腋下,然后把伤员掮起以复位;三是“牵引回旋法”类似现代所称的“科克尔法”(Kochers,1870),还主张对肩关节脱位复位后用“十”字绷带固定,这种绷带固定法,到19世纪法国人继尔浦(Velpeau,1795~1867)提倡应用而被人命名为“维尔浦绷带”;四是“架梯法”;五是坚木杠杆法;六是拔伸托入法。对于产伤所致的婴儿肩关节脱位,《回回药方》也有记载,并主张用上述拔伸托入法的徒手法整复。对于肩关节陈旧性脱位的治疗,提到“坚实难治者,令其入澡堂用热水薰洗或用紫花儿油频滴病处使用手法令其软,原理就是松解关节挛缩和周围软组织的黏连,后令患者仰卧,采用拔伸足蹬法治疗”,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我院治疗肩关节脱位所采用的手牵足蹬法是回医张氏祖辈从《回回药方》诸法中提炼出来,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修正后所形成的方法,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将肘关节伸直位牵引改为屈曲位牵引,这样避免了伸肘牵引时需要双手握住上肢有一相对固定的点以后才能产生牵引力,减低了肱二头肌的紧张度,避免了足蹬对内收肌群的刺激,使内收肌群的牵拉和肱二头肌的阻挡作用降到最低。多数患者采用屈肘手牵足蹬法治疗,最短2min,多数在5min内复位成功,均一次复位成功,无并发症发生。肩关节前脱位复位手法从古迄今难以尽述,虽说并不是单一手法所能包罗替代的,但是经过张氏回医正骨几代人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比较,屈肘手牵足蹬法复位省力,手法轻柔,损伤轻,痛苦小,疗效满意,是一种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孟继懋,郭子恒.骨与关节损伤[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20-353.

  [2] 张安贞,武春发.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60-365.

  [3] 佚名,撰.回回药方∥折伤门.骨脱出类[M].34卷.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47.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