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分析氟作业人员的骨骼X线片,为诊断工业性氟病提供依据,对186名氟作业人员进行多部位X线检查,并对平片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诊断为工业性氟病3例,Ⅰ期2例,Ⅱ期1例。胫腓骨骨膜骨间膜骨化2例,闭孔内膜骨化20例,骨密度增高合并闭孔内膜骨化10例。长时间接触无机氟化物,可导致氟作业人员工业性氟病的发生。
【关键词】 无机氟化物;骨骼;X线;工业性氟病
氟化物的过量食入,可以引起全身代谢障碍性疾病,常出现氟骨症。而长时间在工作环境内接触高浓度无机氟化物,也可以使人体组织器官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及相应的骨骼变化,并最终导致工业性氟病的发生。我们对186例工作环境密切接触无机氟化物人员的骨骼X线片进行了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氟作业人员186名,全部男性,年龄25~59岁,平均39.6岁。密切接触无机氟化物时间最短3年,最长40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眼干、嗅觉差、干咳、皮肤瘙痒、腰背四肢酸痛、失眠、食欲不振等。实验室检查:尿氟浓度在正常范围内者184例,异常者2例。
1.2 方法 对接触无机氟化物人员的胸部、骨盆、胫腓骨进行X线检查,将其所有骨骼X线片,按照《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GBZ5-2002)[1]进行比较分析。有2例病人做了骨密度值测量。
2 结果
2.1 X线表现 胸片全部正常,骨骼片正常者148例,骨盆骨密度异常者28例,其中骨密度增高者25例,诊断为工业性氟病3例,Ⅰ期2例,Ⅱ期1例,这3例骨盆、胫腓骨骨密度都增高,骨小梁增粗呈“纱布样”,骨间膜骨化。胫腓骨骨膜骨间膜骨化2例,闭孔内膜骨化20例。骨密度增高合并闭孔内膜骨化10例。闭孔内膜骨化多表现为萌芽状、玫瑰刺状,只有2例呈烛泪状[1]改变。
2.2 骨密度值测量 1例44岁患者骨密度值为95.6dB/MHz,明显超过年轻人(84 dB/MHz)和同龄人(63.1 dB/MHz)的骨密度值;另1例43岁患者骨密度值为46.5dB/MHz,被诊断为骨质疏松。
3 讨论
长期在高浓度氟环境下工作,可以导致工业性氟病的发生。工业性氟病是由于生产活动中长期(10年以上)接触过量无机氟化物而导致的以骨骼改变为主的全身多器官性疾病[2]。其发病机理为:氟和钙有特殊亲和力,过量氟进入人体后,即与血钙结合成氟化钙,沉积于骨组织和附着的肌腱韧带中,从而使骨质硬化、骨膜钙化、肌腱韧带骨化。
我们在对无机氟化物接触年限超过20年的30位氟作业人员的骨骼X线片进行跟踪对比,发现骨盆骨密度都比过去增高。28例骨盆骨密度增高的患者中,近86%的患者氟接触年限都超过20年。这说明长期过量接触无机氟化物,促使氟在骨组织中持续地沉积,从而使骨骼密度增高,直至达到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1例44岁患者做了骨密度值测量,其骨密度值(95.6dB/MHz)明显高于正常同龄人的骨密度值(63.1dB/MHz),5年后被诊断为工业性氟病Ⅰ期。另1例患者的骨密度值(46.5dB/MHz),被诊断为骨质疏松,2年后才被诊断为工业性氟病Ⅰ期。两患者的X线片主要表现为骨质密度增高,骨小梁增粗呈“纱布样”。这说明骨密度值的改变明显早于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的要求[3]。由于费用高以及其它原因,未能对所有氟接触人员进行骨密度的观测。而骨密度测定应该是早期诊断工业性氟病非常可靠的方法之一[3]。我们发现22例骨间膜骨化者中,闭孔内膜骨化20例,占90%。有70%闭孔内膜骨化现象早于其他骨骼X线改变,这一现象在进行文献检索时未发现,这与氟容易沉积在脊柱、骨盆有关。氟化钙在骨膜、骨间膜等处沉积的过程中,由于骨膜、骨间膜走向不一,从而形成形态不一(萌芽状、玫瑰状或烛泪状等)的钙化或骨化等骨周改变[1]。
3例工业性氟病患者,接触氟化物年限都超过20年,X线表现主要为骨质密度增高、骨小梁增粗呈“纱布样”、骨膜及骨间膜骨化。
职业性氟中毒的诊断主要以X线平片的表现为主,这难免受到投照条件、胶片质量、设备性能以及标准系统的选择和阅片者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运用高分辨率CT以及骨密度测定仪等,将会减少误诊的发生。
工业性氟病的鉴别诊断主要有:地方性氟病,有区域性、成批发病、氟斑牙、无职业接触史;石骨症,有遗传史、全身骨骼对称性密度增高硬化、髓腔消失、无骨膜骨化等;肾性骨病,有肾脏病史,弥漫性骨密度增高,关节、皮下软组织钙化等[4]。
氟作业人员的骨骼系统,会有骨骼密度异常及骨膜骨间膜骨化的异常X线表现。尤其需要密切观察闭孔内膜骨化的出现。闭孔内膜骨化现象早于其他骨骼X线改变。结合骨密度值测定、后期的尿氟检测、临床体征,将能给工业性氟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S].GBZ-2002.
[2] 王培安,刘卓宝,赵金垣,等.职业病临床指南[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472-477.
[3] 冯英选,张生军.骨密度测量在职业性氟中毒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3,22:464-466.
[4] 李景学,孙鼎元.骨关节X线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463-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