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波,韩丹,马存文,邓成仕,李剑
【关键词】 艾滋病 脑弓形虫病 机会性感染
脑弓形虫病是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最容易并发的一种机会性感染。通过分析3例经流行病学史、实验室资料及临床表现综合证实为脑弓形虫病的CT、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认识。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3例均为男性,年龄30~48岁。血清检查弓形虫IgM均阳性。1例以癫痫发作抽搐入院,追问十年前有过静脉注射毒品史,HIV、梅毒抗体、丙肝表面抗原均阳性,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1例低热就诊,6年来有间隙性静脉注射毒品史,HIV阳性。1例以头疼,性格改变入院,有多年婚外性行为史,乙肝表抗、HIV阳性。
2.颅脑扫描 颅脑CT平扫,MRI平扫加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听眶线至大脑顶部,CT为西门子Emtion Duo,层厚10 mm。MRI为东软0.35 T永磁型,头线圈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层厚、间隔分别为:8/9 mm、6/7 mm、5/6 mm,T1WI TR/TE=500/20 ms,T2WI TR/TE=4000/117 ms,FOV200 ms,采集4次。MRI增强用静脉注射GdDTPA 15 ml。
影像学表现
脑内各叶弥漫性散在分布病灶2例,前者48处病灶,后者7处病灶,病灶直径在3~45 mm。CT平扫额、枕叶分别可见片状低密度影,多位于灰质区,左顶叶病灶位于灰白质交界处,病灶边界清楚,边缘呈脑回样强化(图1)。MRI平扫:T1加权像左顶叶,右侧额、颞、枕、顶叶多发类圆形低信号,边缘模糊,低信号周围似有一更低信号包摸样结构,右后顶叶病灶内见点状高信号影;T2加权像较T1加权像显示出更多病灶,于双侧小脑、右侧基底节、右侧尾状核头、右侧额、颞、枕、顶叶及左侧枕顶叶见多个大小不等圆形或类圆形高信号影,左后顶病灶内可见点状低信号(图2~3),大部分病灶信号强度均匀,较小病灶边缘模糊,较大病灶边缘清楚,有占位效应,水抑制像上述病灶,均呈团块状高信号(图4),增强后病灶均明显均匀强化,较大病灶呈团块样、结节样强化(图5),较小病灶强化似“棉球状”(图6),周边水肿带不强化,右后顶叶病灶内点状低信号未见强化。经磺胺类药物及对症治疗3周后复查病灶基本吸收(图7~9)。
局限性单发病灶1例,CT平扫左额叶大片类圆形低密度病变,约4.5 cm×5.5 cm,边缘呈等密度脑回样影,边界不清,占位效应明显。MRI左额叶大片等长T1,等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呈片状脑回样强化,形态不规则,周边水肿带不强化。
图1(略)
图2(略)
图3(略)
图4(略)
图5(略)
图6(略)
图7(略)
图8(略)
图9(略)
图1:CT平扫额、枕、顶叶见多发片状低密度影;图2、3:MRI平扫T2WI序列,右侧额、颞、枕、顶叶及左侧枕顶叶多个大小不等圆形或类圆形高信号影,左后顶病灶内可见点状低信号;图4:水抑制像上述病灶均呈团块状高信号表现;图5:较大病灶呈团块状强化;图6:较小病灶呈棉球状强化;图7~9:治疗后病灶基本吸收。
讨论
1.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 近年来,由于易感人群增多,机会性感染性脑弓形虫病呈上升趋势,在免疫缺陷的病人中特别易感染本病,引起多系统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最常见,文献报道8%~15%AIDS病人可发生脑弓形虫病。本文收集3例HIV均阳性。后天性脑弓形虫病是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并发的再次感染,病变弥漫或局限性,波及范围较广泛,除脑实质外可累及脑膜、室管膜等,引起迟发变态反应,早期引起血管内膜炎,血管栓塞,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出现炎性改变。晚期出现坏死灶,弓形虫死后形成钙化灶。本文3例为脑实质型,病变呈多发2例,单发1例,由于患者免疫力低下,使脑内已形成的弓形体小囊肿破裂,释放出具有较强侵袭力的滋养体破坏脑细胞,使脑组织发生凝固性出血坏死,血管内皮增生和炎症侵润,伴有坏死和小神经胶质结节。
参考文献
[1]张建敏,赵合保,李保卫,等.先天性脑弓形虫病的临床和CT诊断(附6例报告)[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8):993-994.
[2]卓启瑶,黄友锦,丁忠平.脑弓形虫病1例报告[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5,14(3):144.
[3]李 欣,李明林,杨志勇.先天性脑弓形虫病CT表现3例[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8):565.
[4]张保朝,付国惠, 薛永飞.脑弓形虫病临床及影像学观察[J].中国误治杂志,2002,2(7):1035-1036.
[5]方 昕.现代内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878-884.
[6]隋邦森,吴恩惠,陈雁冰.磁共振诊断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