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电击伤者心电图改变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90例电击伤者(其中高电压者40例)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及心肌酶检测。结果90例电击伤者心电图异常(A组)69例 (76.7%),心电图基本正常者(B组)21例(23.3%);A组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明显高于B组(P&<0.05),高电压组CK明显高于低电压组(P&<0.05)。结论心脏损伤是电击伤常见并发症,电击伤者心电图异常以ST-T异常为主,心电图可用于评价电击伤者心脏损伤情况。
【关键词】 电击伤;心电图改变
电击伤是指超过一定量的电流通过人体而造成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现将我院收治的90例电击伤者心电图进行分析,探讨其心电图改变特点及临床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2009年间收治的电击伤者90例,男60例,女30例,年龄20-65岁,平均42.5岁。其中高电压电击伤(电压&>1000V)40例。
1 .2方法:
电击伤患者入院后反复进行心电图检查及心肌酶(CK,CK-MB)检测。电击伤者根据电压分为高电压组和低电压组,根据心电图改变分为心电图异常组(A组69例)及心电图正常组(B组21例)。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秩和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电图改变:
90例电击伤者A组69例 ,占76.7%;B组21例,占23.3%。A组中ST-T改变48例,占71.0%,其中ST段上抬伴或不伴T波改变15例,占30.6%;ST段下移伴或不伴T波改变32例,占66.7%;急性心肌梗死1例,伴I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II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2例,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房颤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异常Q波、肺型P波、Q-T间期延长者各1例。合并窦性心动过速25例,窦性心动过缓15例,窦性心律不齐2例。
2.2三组心肌酶改变的比较:
见表1。表1三组心肌酶改变的比较
2.3高电压组与低电压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及CK CK-MB比较:
见表2。表2不同电压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及
CKCK-MB改变比较
3讨论
本文90例电击伤患者,心电图异常69例,占76.6%,与符艾文报道一致[1]。心电图异常者心肌酶CK、CK-MB活性明显高于心电图正常组及对照组,提示心肌损害是电击伤中最常见的并发症。CK、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当心肌受损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CK、CK-MB释放入血,致血清中CK、CK-MB升高。CK、CK-MB是心肌损伤较特异的生化标志物,为心肌损伤时较为灵敏的可靠指标[2],这种心肌损害表现可多种多样。对异常心电图分析发现ST-T改变48例,占71.0%;急性心肌梗死1例,提示心肌损伤和缺血是电击伤后心脏损伤最常见类型。除此之外,其它心电图异常包括I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II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2例,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房颤 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Q-T间期延长、肺型P波各1例,合并窦性心动过速21例,窦性心动过缓15例,窦性心律不齐2例 。出现以上异常考虑:(1)电击伤致心肌纤维变性、坏死,造成心肌复极障碍,产生折返而致房颤,心动过速或室颤;(2) 电击伤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交感神经分泌释放大量儿茶芬胺,引起心肌复极改变和心律失常发生;(3)电击伤可致机体局部和全身损伤,大量的组织及细胞损伤破坏,致钾离子由细胞内大量移出细胞外引起电解质紊乱,产生心电图异常和心律失常。有研究发现,高电压组与低电压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92.5.%和64.0%,与於德滋报道的一致[3]。心电图可用来评价电击伤患者心脏损伤情况,对于电击伤患者除早期的临床救治,心电图检查及动态变化监测必不可少,据报道少数可出现迟发性心脏损害及心律失常,以免延误诊治。
参考文献
[1]符艾文. 50例电击伤患者的心电图改变[J]. 中国热带医学,2008,10(8):66.
[2]巫向前. 临床检验结果的统计[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0-314.
[3]於德滋,李彗海.高压电击伤的心脏损伤[J].中国保健,200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