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文课题教学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语文课题 文章主旨 创新思维 文本内涵
积极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来丰富语文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教学目标,这也是大语文数学的需要。文章的题目也就是课题,是文章内容和主旨的高度精炼的概括,课题具有丰富的内涵,极具开发价值,如果教师对课题只是简单的解释和质疑则显得太肤浅,同时也是对课题资源的浪费。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题目的内涵,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深研课题,探究文章主旨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课题,挖掘其内涵,感悟文体中的精神实质。许多文本的课题是文本所记述的事件的精炼概括,引导学生抓住作者课题中的点睛之处,犹如抓住葡萄藤,带去串串晶莹的葡萄,收获颇丰。如窦桂梅老师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由“亲”字入手,并引入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和古诗《游子吟》,增加学生对亲人的感受,从学生最熟悉的有亲情关系的亲人入手,初步理解“亲人”。接着,窦老师又引入把病人当成亲人的好医生钟南山、航天英雄杨利伟等感人事迹,拓展亲人的内涵,使学生走出亲人的狭隘范畴,为理解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亲人和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当成亲人做出感情铺垫。学生从家庭的亲人拓展到有伟大情感和友谊的亲人。让学生讲出发生在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亲人故事,大娘冒着抢林弹雨给志愿军送打糕,雪中送炭;小金花的妈妈为了救志愿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充分体验到了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亲人般的情意。
二、拓展课题,发展创新思维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某种题材的文本,语文教材教学的单元内容基本是按体裁编排的,许多文章从课题上就可以看出是相近的一类题材,如果拓展课题,由此及彼,把这类文体综合比较分析,就可得出很多新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如教学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一诗,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探究诗中春天的景色应该是春天的什么时节,学生发现诗中所描述的是晚春景色,“竹外桃花三两枝”“满地芦芽短”等都表示晚春之景,再同孟浩然的《春晓》比较,可以看出《春晓》所描述的时节比《惠崇春江晚景》所描述的时节还晚,再把这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同韩愈的《早春》比较,“草色摇看近却无”,鲜明地点出了早春的特点。通过几首诗的分析比较,通过课题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到:所描述春天时节不同,各自有本身的显著特点,描写事物就要抓住事物本质的特点的来写。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改变课题,感悟文本内涵
课题的呈现方式要结合文中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示错法、变换色彩法、字体变形法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示错法。教师故意写错课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如《狼牙山五壮士》可以写成《狼牙山五战士》,学生发现“壮士”写成了“战士”,自然指出错误,教师便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分辨“壮士”与“战士”的区别,壮士又“壮”在何处?把学生带入新的探究天地,从下面五个方面表现出“壮士”之壮:临危受命、勇敢御敌、引敌绝路、顶峰决战、悲壮跳崖。学生从课题的书写中深刻感悟了“壮士”的内涵,这比平铺直叙的书写《狼牙山五战士》更加增添五壮士的魅力和精神感染力。
2.变换色彩法。写景文章可以用缤纷色彩展现课题。教师一直用白色粉笔书写,显得平淡无奇,如用色彩粉笔写,多彩交映,即显明课题又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海上日出》的书写,“海上”两字可用蓝色,“日出”两字可用红色,红蓝相配象征着红色的太阳在蔚蓝的大海上冉冉升起。
3.字体变形法。课题的书写可以适当变换字体或格式,体现新颖性。如《骆驼和羊》的书写,可以把高大的“骆驼”用小字书写,把矮小的“羊”用的大字书写,表示高大也有缺陷不足,矮小也有长处。再如《海上日出》的书写,可以用蓝色粉笔变形扁平书写“海上”两字,把笔画变形成纹状,用红色粉笔变形书写“日出”两字,而且“日出”二字写在“海上”二字之上,这样就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语文课也如此美丽与精彩。
总之,课题教学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开阔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和视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