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提问作为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班级的具体情况而不断加以调整运用提问的技巧,使学生总有一种新鲜感,使课堂提问在新课程教材教学中焕发出它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历史课堂 提问 技巧
在历史教学中并非随意提问就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谈到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在历史教学中同样很重要,也有艺术。
一、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必须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1.表述问题的技巧课堂提问时,学生多是要根据教师的口头提问作答,因此问题表述得是否清楚至关重要。提问的问题要准确,不能含糊。如讲到秦末农民战争时,导入新课时可以提问“秦灭六国在哪一年完成的?先后灭掉了哪六个诸侯国?”这样问,问题范围明确。若问:“秦灭六国在哪一年?灭了哪些国家?”此问在时间、空间概念上含糊不清,学生就难以回答。表述问题的语速还应适中,提问的语速,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决定。如果提问的是简单的问题,语速可以快一些。如果复杂的问题,语速应适当放慢,必要时还要重述一遍。另外,口头提问不宜句子太长,太长会使学生记不清题意,很难找到问题的核心,丧失学习的信心。
2.变换角度问题的技巧。要使学生思路广阔,提问就不能局限于一个角度,而应当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适当变换角度。按照常规思路,正面直接发问,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回答。但如果绕道迂回,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这样含蓄生动、饶有情趣,留有思考的余地,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如在评价历史人物曹操时,可问:“《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在罗贯中笔下是一位奸雄,戏剧舞台上的曹操是个白脸的奸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3.提问后的评价技巧。评价应以正面肯定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正确,也要肯定其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如果对答错或不会答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则只会产生负效应,损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师生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一定要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学生回答可能是不完整的、分散的。学生回答是否正确,他们自己并不清楚,如果不给出明确答案,学生得到的是一种模糊的、片面的认识。因此必须结合学生的发言,明确答案,完善认识,以使学生头脑清晰,是非明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直接拿出自己的答案或接着讲授新内容,就会使提问成为毫无意义的走过场。
1.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思维动态,不断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使他们始终处在一种“心求通”“口欲言”的欲罢不能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作为学生思维动机诱发点的内容,设计问题,使所设问题成为开启学生思维门扉的钥匙。而且学生对所提问题必须经过回忆、对比、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操作才能得到答案,而不是从书本中就能找到现成答案或简单的背诵式复述。这就要抓住问题的本质,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成为隐性再现。如讲“九一八事变”中的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就要问国民党为什么采取这种政策;讲戊戌变法,就要从失败的必然性上设计问题。这样,通过启发性问题的引导,真正使学生“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设计的问题要有层递性。教师的问题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具体性的问题要为理解抽象概括性的问题作准备,前面提出的较浅显的问题能为思考后面较深奥的问题做铺垫,使提出的问题始终切中学生思维的脉搏,多层次、多角度的提问,容易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要克服那些一问一答在一个层次上的串讲式提问,要在内容上呈现出“立体化”的结构。
3.提问要有适时性。教学需要是设计提问的客观依据。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时机发问,其效果也不一样。教学中需要提问则提问不能少,还应精心设计以确保其效益;教学中不需要提问,则不必勉强提问,以免画蛇添足。在教学提问中,切忌随心所欲或漫无边际,而应善于抓关键,在入木三分处设问或在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提问,而这些往往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这里巧妙地设置问题,也最容易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兴趣。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