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
[论文摘要]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状。关键是在教学中树立“乐学”的教育观:激发阅读期待.搭建“乐学”支架;优化教学方法,提高“乐学”效率;挖掘审美因素,享受“乐学”情趣;培育民族情感,提升“乐学”境界;提高教师素齐.以“乐教”引导“乐学”。
语文新课程凸现了文言文教学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然而,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如去年广东省高考古文翻译题就有逾万人得0分。造成文言文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两条:一是教学目的定位不当,“为考试而学,为升学而学”成为文言文教学主要甚至唯一的目的,以致教学内容向艰深、琐碎、偏僻延伸;二是教学策略失准,串讲、串译被视为文言文教学的不二法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教得辛苦、教得无奈,学生更是学得艰难、学得疲惫,以至于视文言文学习为畏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关键是要彻底改变为应试而死记硬背的“苦读”教育观,树立自我发展的“乐学”教育观。
一 激发阅读期待搭建“乐学”支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这一概念源于接受美学理论。姚斯在其《论接受美学》一书中提出: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产生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种心理图式习称“阅读期待”,它是指阅读主体的认知结构(即读者阅读之先所具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等)及由此产生的阅读需求(即读者阅读时的动机、目标等)和阅读期待(即读者希望通过阅读获取愉悦、有价值的信息等)。任何读者都是带着自己的认知图式去阅读的,这种“阅读期待”成为阅读的心理动力,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可见,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时能否形成阅读期待是文言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更是学生“乐学”的关键。要形成“阅读期待”拓展阅读的思维空间,关键是要跨越“阅读思维的四维空间”,即读者与文本、作者、世界、自我的距离。m而跨越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是前提。众所周知,文言文教学与白话文教学最大的差异在于文言文“晦涩”难懂的语言在阅读的主客体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墙,即读者在文言文阅读中跨越自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较一般的文本阅读更为艰难。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支架式教学就有特别的意义。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学中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最后撤去支架。它是以维果茨基的“辅助学习”为基础的。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的心理机能,如对于注意的调节以及符号思维等,在最初往往受外在文化的调节,而后才逐渐内化为学习者头脑中的心理工具。①文言文教学应该怎样为学生的“乐学”搭建支架呢?
1 创造情境
(1)精心设计导入
导入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是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特别注重导入的设计和运用,不少优秀教师更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钱梦龙老师导读课的“序幕”设计有4个特征,即“散”、“悬”、“趣”、“小”:于漪老师导入的特点则是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整个设计情趣盎然。嘲文言文教学要考虑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精心设计导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科学运用教具
教具既是学生获得知能的媒介,又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从划沙为字到黑板板书再到现代教学媒体教学,教具总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及教学的需要而不断改进和丰富的。在文言文教学中,科学运用各种教具,可以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可以适时播放我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曲,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吟诵;学习苏轼《赤壁赋》时,准备一份被誉为“兰亭之一变”的苏轼书写的《前赤壁赋》,让学生在欣赏书法时品味文章,在欣赏文章时品味书法。把融视听等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教学之中,其作用就更大。
2 提供“工具”
(1)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
一是介绍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这主要是针对那些摘自于文学长篇中的课文,如《鸿门宴》、《长亭送别》等:二是介绍作者创作时的背景,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创作时有着特殊背景的课文,如《报任安书》、《六国论》等。背景资料的介绍,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而且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和学习兴趣。
(2)提供文本解读的辅助资料
一是提供必要的能帮助学生扫除生字难词及翻译障碍的参考资料。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应一开始就把字词抽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或要学生开展所谓的探究性学习去探究某些字词的意义,而是要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注释等辅助资料整体了解全文。二是提供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相关材料,如教学汉乐府诗《上邪》时,为学生提供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并进行对比赏析,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很多,如诵读、评注、涵泳体悟、知识点梳理整合等。每个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下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乐学”效率
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教师教学效率低,并不完全是因为文言文难学,更主要的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且未能把握文言文学习的特点。在“阅读期待”中,好奇心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取向。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疲倦、厌烦,而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多样化和科学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1 从“读”入手
文言文教学要做到每堂课都能听到读书声,或老师范读,或名家范读,或学生朗读。即便是读,也应该尽量形式多样,如吟读、朗读、齐读、轮读、赛读、伴乐读、清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读”并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它还是学好文言文的必由之路。在文言文“读”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种“读”的方式。
(1)教师范读
当前,教师的范读基本上被媒体录音替代了。事实上,教师的范读比媒体录音范读更亲切、更真实,更能感染学生。如著名文言教学专家李桐林先生在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抓住文中人物角色地位的不同及朝廷、家庭环境的差异进行范读,以强烈的对比、适当的夸张、传神的身段表情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声情并茂地“诠释”了课文,抓住了每一位听课人的心。
(2)听读
所谓“听读”,就是让学生听别人朗读,学会在听中品味、在听中评判、在听中享受。如文章的句读、语气、节奏、停连,朗读者的表情、肢体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3)诵读
叶圣陶先生在《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道:“读法通常分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还是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他还分别指出两种读法的特点:“至于宣读,只是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而“文言的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诵读既是培养学生语感、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途径,更是积累优秀篇章、积淀文化素养的必然选择。
应注意的是,在“读”的过程中,“读”与“思”是不可分离的。朱子读书法中的“熟读精思”、“涵泳体悟”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2 从“写”入手
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了“写”,忽视了“写”的乐趣。“写”作为一种表达,首先是个体生命意识的自然宣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乐意“写”的,只是因为平时给学生“写”的约束太多,遏制了学生的这种天性。文言文教学中的“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改写
古人就经常通过改写文体、诗体来享受“玩味”的乐趣。现代也有人把杜牧的七绝《清明》改成一个时间、地点、场景、人物、情态、台词俱全的小剧本,成了“世界上最短的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言文改写练习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比如,有的教师要学生把古诗歌《孔雀东南飞》改写成小说,把《鸿门宴》改写成课本剧,等等。有位教师别出心裁,要学生把《五人墓碑记》中的事实改写成一则新闻,并根据课文中的议论写一篇新闻评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仿写,即仿写文言文
文言文难不难写,关键在于学生的兴趣和练习。自2001年高考有考生用文言写了《赤兔之死》之后,这些年的高考作文中都不乏用文言写作的佼佼之作。在学生中甚为流行的“课桌文学”:“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就是学生模仿《陋室铭》写出来的。语文教育家赵谦翔先生说:“学写旧体诗,有利于养成炼字炼旬、合辙押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功夫。”嘲适当的文言文写作训练能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以及现代文的表达能力。
(3)“用”写
“用”写即为生活所用而写。笔者无意提倡现代人用文言文写作,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文言体依然存在,如祭文、楹联、碑文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并学习撰写,不仅是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措施,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评注
评注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写在文本空白处的对文章内容和文字形式所作的批评和注解。评注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古人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韩愈描述读书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批)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清代唐彪更是强调:“且读文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译注不可已也。如阐发题前,映带题后,发挥某节,发挥某旬,发挥某字,及宾主浅深开阖顺逆之类,凡合法处皆宜注明。”嘲评注对今天的文言文学习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 从“活动”入手
文言文教学应打破传统的课堂、课文和教师“三中心”,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文言文教学活动。如把文言文教学与文艺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班级古诗文朗诵会、经典名篇朗诵欣赏会,根据文言戏剧或改写的文言课本剧进行戏剧表演,等等。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本次课程改革很重视研究性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去探究所学课文中包含的文化、文学、语言等因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搜寻、查访当地有价值的碑文、地方志或古代文化名士留下的作品等。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近距离地感受文言文所承载的浓郁的文化气息。
三 挖掘审美因素.享受“乐学”情趣
教材所选的文言篇章是千古传诵、文质兼美的佳作。由于应试的影响,有些教师只重视文言文字、词、句的讲解、翻译,忽视对作品审美因素的发掘,结果一篇甘如醴酪的美文,在学生口中成了食之无味的白蜡。有人在解读新课标时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古代优秀作品,当然是古汉语学习的语言材料,但他们首先是文学作品,应该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提出目标。”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努力挖掘文言文中的审美因素,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 享受文言文的形式美
“言而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古人作文很重视文章的形式美。在写作方法上讲究对比、烘托、铺陈。在布局谋篇上,有的出奇制胜,似铁骑突出;有的精雕细琢,如间关莺语。有的行文如山间流水,有的落笔似林间惊鸿……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如《过秦论》,文章的主题是“行仁政”。但是,文章并不直铺主题,而是洋洋洒洒,大开大合地描写3种力量的铺叙,使人惊心动魄。待到笔锋一转,点出秦亡的原因之时,就好像早已蓄满了水的水库,突然闸门一开,万丈瀑布奔泻而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量,不知不觉地接受它所宣传的思想。
2 享受文言文的情意美
文学作品的优美,或壮丽,或朴素,或含蓄……无一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在文学创作中,不同的内容都在寻求着可以完满表现它的形式;不同的形式总是尽力地表达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赏吴均的“山水画”,可息不平之心;观庄子的“宰牛舞”,能诸自然之道。鸿门宴,刀光剑影,谁不为刘邦的雄才伟略暗暗喝彩:垓下帐,四面楚歌,总是让人为项羽英雄末路扼腕叹息。《报任安书》句句血泪,读来回肠荡气;《项脊轩志》字字真情,让人泪湿青衫……文言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悟作品的理,品味作品的美。这样,学生就会在美的探索中提高自己,在提高自己的过程中享受美的乐趣。
3 享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我国是诗的国度,汉语是诗的语言。我国历代作家都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追求音韵之美。大量的双声、叠韵、排偶、回文、反复、顶真、互文等语言修辞方式的运用以及平仄的考究,使文言文读起来或节奏分明,音调铿锵,或声韵和谐、气韵悠扬,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美感。在《阿房宫赋》中,作者把平仄声调同四呼结合起来,摹声状物,赋声以形,以形传声,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如“二川溶溶”的“溶溶”既是平声,又是宏亮的开口呼,二者相重,乐音雄壮激越,铿锵亢亮,让人仿佛看到江河浩浩涌来,訇然作响;而“辘辘远听”中的“辘辘”既是仄声,又是细柔的合口呼,二者相叠,乐音急促轻柔,吟诵此句使人好像听到“辘辘”远行的宫车声,引发人们对宫车款款而行、宫女们翘首以望的情境的联想:等等。根据文言文的音律特点诵读,犹如含英咀华,能够在美的享受中更好地领会作品的内容。
文言文教学既要抓住文言的“言”(字、词、句),又要扣住文言的“文”(文化、文学、文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品味文言文的美,感受文言文学习之乐。
四 培育民族情感,提升“乐学”境界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一时的、短时的“乐”积淀成深厚的、长久的“乐”,就应提升学生“乐学”的境界,变小“乐”为大“乐”,变小“学”为大“学”,把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作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将“苦读”与“乐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变纯粹的兴趣阅读为坚定的意志阅读,最终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首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1 培养自豪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马克思说:“人类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中华民族正是一个有着深厚哲学底蕴和人文精神的古老民族。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阿·汤因比认为:未来属于中国,“恐怕可以说正是中国肩负着不止给半个世界,而且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命运”。
世人如此崇尚中华文明,何况生于斯、长于斯的子民呢?我国是诗的王国,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有如一条蔓延曲折的画廊,当你置身其中,定会陶然忘返。阿倍仲麻吕就因不解的“诗结”两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最后终老长安。
我国的戏剧起步虽晚,却使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惊叹:“戏剧之发达最早的,莫过于伟大的雅典和中国。”一生创作60余部剧作的关汉卿,早于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近400年,其创作的《窦娥冤》已被列入世界十大悲剧。
远在先秦,我国就有了小说的萌芽。歌德曾感慨地说:“中国有千百种这样的小说。在我们的祖先还在树林里生活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小说呢!”从魏晋志怪小说、唐五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小说最后发展到明清两朝,小说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四大名著相继出世,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经典,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
毫无疑问,能够流传至今的古代文学作品,都经过了长期实践的检验,经过了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她们不仅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更具有永恒的人文价值。因此,学生应为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而自豪,为我们民族灿烂的文化而骄傲。只有这样,学生学习文言文才会更主动、更认真。
2 树立责任心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纵观当今世界,一个民族的经济越发达,她对本民族文化也就越珍惜;而一个民族积贫积弱的时候,往往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并容易由妄自尊大走向妄自菲薄。中华民族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毛泽东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④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自身的认识不能抛开已有的成果。当我们高呼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惊呼“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失落”之时,正视和开掘传统文化这一宝库正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因此,年轻一代仅仅有民族自豪感还不够,还必须肩负发掘并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重任。
五 提高教师素养,“乐教”引导“乐学”
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离不开教师“乐教”的引导。教师“乐教”指的是教师教学不应只是一种牺牲和付出,还应是一种收获和满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社会角色与个体自我水乳交融,充分享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达到“乐教”的境界,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
首先,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的责任心。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文言文教学的意义,才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以爱心滋润爱心,以精神关怀培育关怀精神”,是现代教师的重要工作,更是文化教育的真谛。
其次,教师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一是要有古汉语如训诂学、音律学等知识。教师只有对古文词语的训释既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才能给学生的追问以满意的解答,才不会犯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文言文阅读的大忌。二是要有文学鉴赏知识。教材中所选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教师必须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这也是课标提出的新要求。如古诗词中涉及“柳树”、“长亭”“芳(青)草”等许多文学意象,这些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中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教师应对此适当加以引申和强调。三是要有丰富的古代文化常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它包含着传统文化最深刻的秘密。如许多课文中涉及的座位朝向、乾坤阴阳、称谓年庚等,都包含了很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学中如不能准确捕捉,势必影响对课文的理解。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举重若轻,给学生以深入浅出的指导,与学生一起营造和谐的教学情境,享受教与学的乐趣。
最后,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努力掌握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树立“以生为本”的民主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只有这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会建立,教学才会成为师生共进的助长器,课堂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乐学——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使命——语文课程改革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