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即兴发言的汉英交传与显化策略
第一节 即兴发言的定义及表现
加拿大语言学家 Goffman(1981)认为发言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背诵(memorization)、读稿(aloud reading)和即兴发言(fresh talk,即 impromptu speech)。其中,即兴发言是指发言人临场组织发言或在笔记的帮助下现场组织句子,具体形式包括会议、访谈、辩论、新闻报道和圆桌讨论等。国内学者姚斌(2018:106)曾对即兴发言作出如下定义:“所谓即兴发言,一般指发言人在没有书面发言稿的情况下,根据事先准备的提纲或幻灯片,甚至在无任何文字准备的情况下所进行的现场发言。”这一观点与 Goffman 不谋而合。国内外其他学者对即兴发言的定义也都大同小异。本文所讨论的即兴发言指的是讲者未经过多思考、在现场临时做的发言,主要区别于读稿发言。
有关即兴发言的特点与表现,国内外学者都做过有益的探讨。例如,Kopczynski(1982:227)通过比较同传转录稿,提出即兴发言具有犹豫(hesitation)、结巴(stuttering)和假开头(false starts)等表现。Bazzanella(1994:187)则认为临时组织的讲话会出现自我修正(self-correction)和用词不准(lexical inaccuracy)等现象。姚斌(2018:106)指出,“即兴发言中常出现信息模糊、逻辑松散、用词不当、逻辑错误、冗余表达、句式杂糅等口语表达中的常见问题”。由此可以推断,相比其他发言形式,即兴发言具有更明显的口语化特征。
笔者认为,口语化特征明显是即兴发言最为突出的特点,其具体的外在表现包括结构松散、语意模糊、时常词不达意等。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话语者总是在“边思维、边组织、边说话的,其准备程度经常降至最低”(鲍刚,2005:33)。有别于读稿发言,讲话人迫于时间和精力的压力,对产出的处理常常不够,导致出现不完整的句子或病句等。有的时候,讲话人还会有意识地利用口语的特点,利用零碎的句子为自己争取思考时间,从而减轻压力。例如,在汉语口语中常见所谓的“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吕叔湘,1979:27)。各小句间往往联系松散,没有明显的关联词,主语或隐或显,时常出现跨句段指认。这一现象之所以在汉语口语中特别常见,除中文本身的特点外,与口语的“即席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沈家煊(2012:406)曾提到,与主谓时常省略的流水句相比,“主谓齐全的句子在汉语日常口语里倒是一种特殊的句子”。
.........................
第二节 即兴发言对汉英交传构成的挑战
鉴于即兴发言的特点,译员在口译时势必会面临一定的挑战。Giuliana Ardito(1999)曾在两年的口译培训中使用了大量的即兴发言材料。他指出,由于语域变化和句式松散等带来的挑战,即兴发言的口译难度相比读稿发言的难度更高。在语域变化方面,即兴发言通常语域较低,随意性强,时常包含幽默的表达,而译员在翻译时往往精神高度紧张,语域偏正式,突然遇到发言人高度口语化的表达很容易出现反应延迟的现象,进而造成不当停顿乃至错译等问题。在句式松散方面,即兴发言的连贯性较低,句子不完整,逻辑衔接也不明显,这同样会给译员的听辨和产出带来障碍,译员在分析原语和调整语序方面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
Ardito 的实验让人们对口译即兴发言的难度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但其实验的语对为意大利语-荷兰语语对。因此,其提出的挑战虽然具有共性,但不同的语对之间仍会有些许差异。接下来笔者将从汉英交传的角度出发,简析即兴发言对译员构成的几大挑战。
首先,由于发言人作即兴发言时边讲话边思考,话语当中常包含模糊的表达。其部分原因和语言本身有关,在汉英交传中表现尤为突出。例如第一节中提到汉语口语里特多流水句,这一特点在即兴发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意味着相比其他语言的讲话人,以汉语为母语的讲者更追求听众的“意会”,因此讲话时往往不拘泥于字词。听众在倾听的过程中也常常“得意忘言”,即只得其大意,不求语言的精准。此时若要听众将理解的意思再用清晰的语言转述,则可能同样困难。但是译员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却不能仅靠“意会”实现,英语形合的特点决定了译员需要将原语中模糊的表达用清晰、准确且易于为人接受的目的语传达,其难度不言而喻。除去语言本身的因素,有些模糊表达也与言外知识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模糊表达”特指译员眼中的模糊,故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事实上,有些表达在译员看来语焉不详,在发言人眼中却是清晰无误的。例如,经济学家在即兴发言时可能会突然提到某个经济学术语,前后没有任何铺垫。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一术语司空见惯,且自成逻辑,潜意识里认为不必过多解释。但对译员而言,如果先前对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没有了解,很有可能无法在当下确定这一术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涵义及其和上下文的关系,进而出现语塞甚至较长时间的“冷场”。这种情况在即兴发言时尤其多见。试想发言人若在讲话前作了充分的准备,甚至提前准备了讲稿,则其很有可能会注意到某些概念对译员或听众而言是新概念,并加以解释概念背后的前因后果。但在即兴发言的情境下,这种自我审查相对较少。当发言人提出一个专业术语时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术语需要解释,导致这一术语在形式上“脱离”上下文语境,在译员看来就显得模糊不清。
........................
第二章 “朗润格政”产业政策思辨会模拟会议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描述
模拟会议于 2019 年 4 月 29 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 2 号楼 4 楼会议室召开。会议内容为 2016 年 11 月 29 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召开的“朗润格政”产业政策思辨会,形式为视频,由专业老师播放。为模拟真实会议场景,发言人每讲完一段内容后都会有暂停,方便译员做交传,每段原语时长约为 6 分钟左右。本次思辨会的演讲嘉宾为林毅夫和张维迎两位教授。在两位嘉宾上台前,主持人对嘉宾作了简要的介绍。在此之前,另有主办方的工作人员作开场说明,但因视频不全,该部分内容不完整,译员从主持人发言开始口译。笔者在本次模拟会议上提供了汉英交传的服务,口译时另有一名同学作为听众,在会后予以反馈。本次笔者的口译内容为主持人开场介绍和嘉宾林毅夫的部分主旨演讲,原语总时长 17 分 59 秒,译语总时长 16 分 19 秒。
两位发言人讲话具有明显的即兴发言的特点,结构松散,表达模糊,部分逻辑跳跃,时有“词不达意”的现象。嘉宾林毅夫教授虽然准备了幻灯片,但边发言边思考的痕迹明显,存在口误、改口的情况,且其本人带有口音,给笔者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专业课老师在模拟会议开始前发放了一份关于本次模拟会议内容的资料,仅包含会议主题及两位演讲嘉宾的职位。为保证模拟会议的真实性,笔者在译前准备的过程中有意避开了与会议直接相关的内容,仅搜索了两位嘉宾的生平、主要观点及本次会议的主题“产业政策”。此前无论是对主题还是对两位嘉宾,笔者都比较陌生,相关的经济知识储备也较少。
在口译过程中,笔者在多处运用显化策略,有意识地显化原语中隐含的概念意义、语篇意义和人际意义,基本准确、清晰地传达了发言人的意图,经听众反馈效果良好。但对于部分原语,笔者却未能充分、有效地显化其隐含的意义,导致交流效果不佳,甚至出现错译、漏译等问题。在接下来两节中,笔者将分别针对显化充分的成功案例和显化不足导致的问题展开论述。
............................
第二节 信息显化充分的成功案例
第一章中笔者已概括得出三大显化策略:显化概念意义、显化语篇意义和显化人际意义。在模拟会议中,笔者在处理部分内容时主动运用上述三大策略,产出整体质量较高,现场沟通效果也较好。因此,本节将从以上三个角度入手,探讨显化策略在本次模拟会议汉英交传中的成功应用。
一、显化概念意义
显化概念意义指将原语中模糊的表达或概念予以明示或加以解释。鲍刚(2005:71)指出,“一个好的译员总是懂得利用口译现场的语境、主题、交际环境和其他语言或语言外的信息提示,以便能顺利排除字典里列举的词的多种语言含义”。在以下两个例子中,笔者分别通过简化和增补的方式显化了原语的概念意义。
【例 1】
原语:那么我觉得像我们今天这样的公开的建一个牌子搭一个台子,而且是有网络,我猜测会有几十万的听众在网络上同时观看这样的一个学术问题的讨论是第一次,而且我感觉可能是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也就是说它确实是一个历史性的。
译语:So I think today it is the first time for us to have such a public platform to see these two professors air their opinions. An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will watch this debate online.
这段原语较为冗余,且存在模糊的表达,例如“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和“建一个牌子搭一个台子”。这里的“盘古开天辟地”显然用了夸张的修辞,联系语境,发言人此处意在强调观众通过网络观看两位嘉宾在现场的学术辩论为史上首次。此处译员若对盘古的传说加以解释,则不但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听众在短时间内也未必能把握故事的精髓,反而可能转移听众的注意力,导致译语偏离原语的重点。因此,译员在明确“盘古开天辟地”的概念意义为“首次”后,果断地省略了这一意象,并对整句话的意义进行了整合。在产出时,译员有意识地使用强调句型“it is the first time…”,并通过语气突出讲者的重点,以求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语的概念意义。
........................
第三章 即兴发言口译中的具体显化策略 ......................................... 19
第一节 强调关键信息 ................................ 19
一、简化 .................................. 19
二、补充 ................................ 20
第二节 突出交际目的 ........................................ 21
第三节 调动言外知识 ...................................... 22
第三章 即兴发言口译中的具体显化策略
第一节 强调关键信息
在即兴发言中,由于讲者边讲话边思考,句式结构通常较为松散,可能会有同义反复、句式杂糅、逻辑断裂等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听众即便全神贯注也很难把握讲者的重点,进而失去听讲的兴趣。译员作为讲者与听众之间的沟通者,应当尽可能地突出原语的重点,有意识地强调关键信息。因此,笔者归纳总结了两种强调关键信息的手段:简化与补充。在接下来的两小节中,笔者将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分析。
一、简化
讲者在做即兴发言时往往比较啰嗦,常出现句内和句间重复的现象。与讲者说同一种语言的听众通常对此不会过于在意,因为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已经自动“过滤”了不必要的信息,把握了核心意思。但是译员在交传时若完全按照讲者的讲话方式,亦步亦趋,则产出很有可能冗余,重点模糊,给目的语听众造成不必要的困扰。这种情况下,译员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简化,通过整合信息、省略重复表达等手段使产出更精简、重点更明确。
如例 1 中,发言人在一句话中多次表达了“首次”的概念。除两次重复“第一次”外,还使用了“盘古开天辟地”、“历史性”等表达。经译员分析,这些词想表达的不外乎“首次”的概念,因此在产出中仅用“it is the first time”概括,同时使用强调句式,尽可能地保留了发言人的语气。
.............................
结语
即兴发言结构松散,表意模糊,且用词时常偏离发言人本意,对口译员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口译员通过积极运用显化策略可以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
本文第一章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对即兴发言和显化进行了界定,并概述了即兴发言对汉英交传构成的挑战。笔者指出,运用显化策略应对这些挑战不仅重要,且十分必要。第二章以口译员亲身参与的“朗润格政”产业政策思辨会模拟会议为例,分析了显化策略在本次口译中的具体应用。在某些语段,译员成功显化了原语的概念意义、语篇意义及人际意义,交流效果较好。但在另外一些语段,译员也因显化不足遭遇了一系列问题,包括语意模糊、冗余、漏译、错译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第三章总结了三条具体的显化策略:强调关键信息,突出交际目的及调动言外知识。这些策略将帮助译员在今后的汉英交传中有效地应对即兴发言构成的挑战。此外,笔者也希望这些策略能够为在实践中遇到类似问题的口译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本次研究仅关注了汉英方向的口译,对英汉方向的探讨则不涉及。从口译分类的角度讲,研究仅讨论了交替传译,但同声传译因时间压力更大,译员的调整幅度更有限,故具体的策略也应当有别。此外,本研究属个案分析,归纳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仅反映了译员自身的情况,可能缺乏普适性。
参考文献(略)